吳淑梅
(河海大學文天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31)
加快提升獨立學院學生就業力的對策研究
吳淑梅
(河海大學文天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31)
就業力競爭已成為勞動力市場競爭的核心元素,鑒于獨立學院學生就業力不足,再加上獨立學院轉設五年過渡期限已到,為了獨立學院的發展前途和學生的未來,本文建議其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中,應以提升學生的就業力為工作重點,政府、企業、高校和學生個人四方聯動,建立緊密配合、整體推動的體系.
獨立學院;就業力;對策
2013年9月10日,李克強總理在第七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中提到中國最大的民生就是就業.獨立學院自20世紀90年代誕生以來,已走過近20年的發展歷程.今年兩會,獨立學院轉設是政協關注的一大熱點.在江蘇省代表團分組討論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陽光集團董事長陳麗芬建議國家取消大學“三本”招生,將該部分計劃劃入職業教育.在這樣的形勢背景和壓力下,更好更快的提升獨立學院學生的就業力刻不容緩,尤為重要.
“就業力”又稱“就業能力”,國內有些學者譯為“可雇傭性”.該概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初的英國,我國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力問題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由于視角和側重點不同,學者們對就業力的理解也不同,目前仍未形成統一的看法.《維基百科全書》對就業力的定義是能獲得初次就業、保持就業以及在必要時獲得新就業的能力.筆者認為就業力是個體擁有或控制的在職業生涯中保持競爭的能力和優勢,并最終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具體包括初次就業的能力,重新擇業的能力和持續出色完成工作的能力.
就業力競爭已成為勞動力市場競爭的核心元素,對于處在轉設關鍵期的獨立學院來說,學生的就業力是決定其能否轉設成功和強勁發展的關鍵因素.就業力不等于就業率,就業率只是就業力的一個方面,體現出了初次就業的能力.而在大多數人的職業生涯中,至少要從事兩份工作,比如筆者及身邊的朋友都從事過至少兩份工作,所以,還應具備重新擇業的能力,以及要實現自己的價值,持續出色完成工作的能力.
根據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發布的《2013年大學生就業狀況究竟怎樣?》的調查報告顯示,獨立學院學生工作落實率最低,僅為44.3%,月起新也是最低的.由此可見,獨立學院學生的就業狀況不容樂觀,就業力明顯不足.獨立學院學生就業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為宏觀環境、學校和個人三個層面.
2.1 宏觀環境方面
第一,城鎮勞動力總供給大于總需求.我國面臨的就業問題不僅有總量壓力,還存在結構性矛盾,而且這種結構性矛盾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可能還會更加突出.
第二,經濟環境不景氣.201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席卷全球,使我國經濟環境面臨嚴峻考驗.很多公司開始裁員,招聘需求大幅減少,而吸收獨立學院畢業生最多的中小企業大受打擊,導致其提供的工作崗位越來越少.
第三,獨立學院的社會認可度低.獨立學院由于辦學時間短、學科建設緩慢、校園文化基礎薄弱等原因,其社會地位與人才培養水平難以與公辦高校相提并論,使得獨立學院的畢業生在應聘時往往受到歧視,得不到公平的待遇.
2.2 學校方面
第一,人才培養模式定位不準,專業設置跟不上社會需求.一些獨立學院在辦學過程中盲目照搬母體學校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對自身定位不準,專業設置跟不上社會的需求,盲目擴大招生,甚至淪為公辦大學的“校中校”,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從而影響學生的就業力.
第二,自身資源和能力有限.一些獨立學院辦學條件有限、資源獲取渠道不暢、人才培養模式滯后、軟硬件設施跟不上教學和實踐的要求、師資力量薄弱、科研學術地位低、教師科研能力欠缺等,導致學生理論知識學的不扎實,又缺乏實踐,二者影響之下畢業生在就業時缺乏競爭力.
第三,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善以及對畢業生就業指導不充分.獨立學院在就業服務方面缺乏必要的設施和經費投入,重招生,輕就業,淡化了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
2.3 個人方面
獨立學院絕大多數被確定在第三批本科段次上錄取學生,學生中城市的獨生子女居多,家庭富裕者也相對較多.因此,在學習中,大部分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薄弱、進校后學習態度不端正、自律性差、對教師的依賴性強、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等.在生活中,一些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和人際交往緊張,不能很好的處理身邊發生的事情,對學習生活也造成了一定影響.另外,獨立學院畢業生在擇業時目標不明確,容易妄自菲薄、消極被動,有時只憑個人興趣或對一些職位的片面了解就匆匆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盲目從眾者甚多.
在獨立學院轉設的關鍵時期,應以應以提升學生的就業力為工作重點,政府、企業、高校和學生個人四方聯動,建立緊密配合、整體推動的體系.
3.1 政府層面
第一,進一步貫徹落實和出臺相關政策,促進獨立學院健康規范發展.獨立學院從辦學伊始,就填補了公立高校和高職高專院校的空白,為社會和企業輸送了大批的人才,也圓了很多學子的大學夢.國家在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的同時,也應適當增加財政支持力度,解決獨立學院資源和資金緊缺等困難,畢竟獨立學院的資金來源渠道有限.
第二,完善獨立學院教育評估體系.在教育評估驗收過程中,一方面要規范無法完成評估驗收的獨立學院,使其終止辦學.對于通過評估驗收的獨立學院,鼓勵并引導其市場化的教育教學模式.另外一方面,教育評估體系應與學生就業政策緊密結合,增加學生就業力方面的評估權重.
第三,建立就業力信息平臺.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針對所有大學生就業力方面的基礎測評工具和數據庫,并實時跟蹤、評估就業力相關的需求變化,為獨立學院及時有效調整學科設置、教學方式和課程內容創造條件,并把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以便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3.2 企業層面
獨立學院學生就業力的提升對企業來說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解決大學生人崗匹配的困難,在許多方面都離不開企業的協助.
第一,企業應積極主動參與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及課程設計等工作.在此過程中,企業應協助學校評價其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是否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與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引導獨立學院的課程及教學內容更接“地氣”.
第二,企業應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實習機會.企業應聯合校方做好動員工作,宣傳實踐實習的益處.同時,企業還可以依托高校特有的資源,在校內建立實習基地,長期、穩定的提供實習機會,也有利于先于競爭對手發現人才,并減少培訓的時間和成本.
3.3 高校層面
獨立學院應充分利用體制機制特色,增強辦學實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第一,轉變或重新定位人才培養模式.獨立學院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院校,也不同于其他高職高專院校.獨立學院應將就業力植入課程中,創建以就業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其更加市場化,為社會和企業提供合適的人才,解決人崗匹配的困難.
第二,增強師資力量,減少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引導教師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在發展院內師資力量的基礎上,適度引入企業界師資協助教學.由于獨立學院要求的教師教學工作量很高,使得教師減少了對于實務的了解.因此,獨立學院應該減少教師的教學工作量,鼓勵院內教師校外兼職,推動教師隊伍向教學科研、實踐指導等不同方向多元化發展,提升教師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能力.
第三,豐富、完善就業服務指導.獨立學院應該豐富就業服務中心的職能,提升就業指導教師的專業素質,同時,適度引入業界的專家,建立一個由院方、學生和專家組成的信息反饋系統,為學生尋找和獲得最佳建議提供及時的幫助.同時,還應進行大學期間全程就業指導服務.
3.4 學生個人層面
學生是就業力的載體,能力發揮的大小跟學生也是密不可分的.學生應該結合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的提升自己的就業力.
第一,及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明確求職目標.學生考入獨立學院,一般都心存不甘,此時不應怨天尤人,而是要全面了解自己選擇的專業、社會未來的需求、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等方面,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尤其是在求職之前,需要對自己的求職目標有明確的規劃,這樣才會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展找工作的行動.
第二,加強專業素質,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獨立學院學生文化基礎知識薄弱,入校后應該主動、積極學習,不僅要吃透專業知識,還要拓展知識面,為提升就業力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另外,平時還應加強求職技巧方面的知識積累,培養有利于就業的個人特質與態度,課余之際,并把這些東西應用在各種各樣的招聘中,增強實戰經驗和能力.
第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14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實習經歷對于應屆生獲得offer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企業在選拔人才時更加關注學生是否有與崗位相關的工作經驗,而不再將專業成績、學校等級作為選擇人才的硬性規定.所以,在校生應及早做準備,在不耽誤自己學業的前提下進行社會實踐,多方嘗試實際工作,以從工作經驗中學習與成長,提升自己的就業力.
提升獨立學院學生就業力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戰略任務,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學生個人的緊密配合和整體推動,并持續致力于形成提升獨立學院學生就業力的長效機制.
G647
A
1673-260X(2014)07-0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