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特約記者 林 風臺灣學生的反服貿抗爭27日進入第10天,盡管國民黨作出妥協,稱愿讓服貿重回委員會審查,但“朝野”第三次協商仍舊破局。學生代表當天宣布,3月30日要發動更大抗爭,將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凱道)發起集結活動,并號召全民參加。面對學運走向更加“險惡”的趨勢,島內各界憂心不已,臺“副總統”吳敦義27日表示,當局已釋出善意,再延燒下去會“全民皆輸”。臺灣《聯合報》27日也感慨稱,這場服貿風暴,打的是“反中抗中”的旗幟,卻可能造成“害臺禍臺”的后果。“朝野”協商再破局據《聯合報》報道,反服貿學生團體代表林飛帆、陳為廷27日下午召開記者會稱,將擴大抗議范圍,邀全民30日下午1時走上凱道,讓人群一路延伸到“立法院”,并繼續占領“立法院”。林飛帆表示,抗議沒有結束時間,要直到馬當局回應民意。“黑色島國青年陣線”呼吁,周日所有人穿黑衣上街,對臺灣民主表示哀悼。學生代表在記者會上重申訴求,包括退回服貿、建立兩岸協議監督機制、召開“公民憲政會議”等。對于學生發起的凱道抗爭,民進黨號召全民響應,黨主席蘇貞昌也會參與。繼馬英九26日表示希望與學生不設前提會面后,國民黨26日晚再度釋出善意,稱愿意讓服貿協議重回委員會審查,并提出“回歸逐條審查”、“由王金平主持”、“場合不拘”以及“民進黨簽字同意不做任何阻撓”4項條件。在此基礎上,“立法院長”王金平27日上午再度召開“朝野”黨團協商,但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討論,藍綠陣營依然各說各話,協商第三度破裂。學生代表林飛帆27日上午稱,原本樂見“總統府”釋出善意與學生對話,但隨后“朝野”協商破局,讓學生堅持要先訂定“兩岸監督條例”,才可能與馬英九對話。媒體呼吁尋找“停損點”據臺灣《旺報》27日報道,在議場內外的反服貿人士心情漸顯浮躁,靜坐的人數越來越少,學生只剩下“全盛時期的1/10”。與此同時,除工商界團體外,島內不斷發出支持服貿的聲音。據《聯合報》27日報道,由學生發起的“白色正義社會聯盟”呼吁民眾理性支持與看待服貿,并標榜沒有政黨色彩,他們號召民眾周六在臺北車站集合,已有上千人響應。聯盟發言人、輔仁大學學生王蕾雅稱,不是所有的人都反對服貿,在“立法院”抗議的學生不能代表全臺灣2300萬人的聲音。針對當前僵局,臺灣《中國時報》27日稱,學生談判時別想著贏者全拿,把戰線延長,對學生并沒好處,“并非多撐一天,就多一點談判籌碼,學生應盡快設下止戰點,政府也應做某種程度的讓步,讓事情早日落幕”。臺灣《聯合晚報》27日稱,群眾運動的困難之處是,永遠不知道什么時候是適合的“停損點”,要利用這次學運攫取政治利益者,恐怕也得盤算一下拖下去所付出的社會成本,大眾還能“樂觀其成”到幾時。背后有更大的陰謀?對于學運情勢愈加險惡的趨勢,臺灣資深媒體人楊上強表示,當前動亂背后很可能有一只可怕的黑手在操控,否則絕不可能逼馬英九與國民黨如此讓步,“占院”學生還是一再企圖擴大抗爭,深入來看,這很可能是有意破壞兩岸關系的國際勢力,要讓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來臺前,先掐斷馬英九推動兩岸關系的重要政績——服貿協議。希望馬當局能看到這背后的危機,拿出魄力與手段,妥善應對變化,否則,馬英九下臺事小,臺灣社會崩盤事大,那絕對是沒有人想看到的結果。綠營顯然更希望馬英九因此下臺。親綠的《自由時報》27日稱,當“占院”學生代表公開斥責馬英九“一意孤行、拒絕人民”時,服貿爭議已由政策辯論演變成“憲政危機”,造成馬英九當局執政基盤的崩壞。蘇貞昌27日在會見美國“2049研究所”訪問團時,還頗具想象力地稱,大陸會從克里米亞局勢學習經驗,有可能善加利用臺灣內部紛亂,制造介入臺灣的理由。民進黨27日上午公布民調,稱超過七成民眾支持學生退回服貿的訴求,逾六成民眾希望當局能對學運作出讓步,近兩成認為學生應讓步。近七成民眾認為這場學運對臺灣未來發展具有正面影響,僅兩成民眾認為是負面的。對此有島內分析稱,民進黨的民調一向不客觀,可信度不高。不少媒體并不看好這場學運的效果。臺灣《聯合報》27日的社論稱,這場風暴至少已產生三種效應:一是民進黨對北京當局的和解政策崩盤,民進黨若再執政必遭北京嚴酷挾制;二是國際及島內對臺灣民主政治的評價動搖,對外傷害臺灣未來的締約信任,對內使民眾對臺灣的信心受到嚴重打擊;三是兩岸關系蒙上陰影,如果導致影響臺灣參與TPP及RCEP,將使臺灣更加依賴大陸,后果不堪想象。▲
環球時報20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