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鵬


一段時間以來,由中國古代寓言“孔融讓梨”引發的爭論廣受關注。中國傳統教育思想,面對美國孩子的質疑,兩者的分歧也引發了教育界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反思。
不久前,一場關于重新定義傳統教育的討論會在北京召開,與會者就“現代社會病與傳統文化缺失之間的關聯”進行了探討。與會者認為,傳統文化在現實中所遭遇的曲解有多方面的原因,只有對傳統文化及教育思想進行再理解,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我不會讓梨”
一位中國教師在一群美國孩子中做了一個實驗。老師講述了“孔融讓梨”的故事,然后讓學生談感受。結果,美國學生的反應令中國教師大吃一驚。很多學生認為,孔融不應該讓梨,因為沒有必要,讓梨是對別人選擇機會的剝奪?!叭绻腥瞬辉敢獬源蟮?,就想吃小的,他讓了梨,對方又不好意思拒絕,那不就剝奪了對方選擇自己喜歡東西的機會?”一個美國學生甚至說,孔融讓梨的做法會教小孩不誠實,這位學生說,“孔融有可能喜歡大梨,但為了讓大家高興,故意選擇了小的?!边@種不誠實還會引發其他問題,“這種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贏得贊揚的做法,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行為?!边@是美國學生的主要看法。
這一事件經媒體報道后,在教育界引起廣泛討論。曾多次參與中美幼兒教育交流的教育界人士劉潔梅說,“幼教單位差不多都會討論這個事情,有的還為此開了研討會。在北京一次教育會議上,一位負責教育的領導專門提到這個事,讓教育工作者總結思考?!?/p>
劉潔梅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曾在網上撰寫大量關于中國傳統教育誤區的文章,對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社會的隔膜問題有深入研究。她認為,“這件事引起廣泛討論其實是教育的一個進步,表明大家對教育的態度更開明了,對教育的方式方法在進行思考,并不是一味接受,而在20、30年前,這種討論是不大會發生的?!?/p>
劉潔梅舉了一個例子,在上海的一次語文考試中,一道考試題目為“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一名小學生寫了“我不會讓梨”,結果被老師打了大大的叉。這名學生很不理解,說4歲的孔融不會這樣做的,這不現實,他認為自己的回答沒有錯。老師還是批評了他,孩子很委屈。孩子的父親于是將試題與答案發到了網上,引起網友一片熱議?!吧虾5倪@件事和發生在美國孩子身上的事情是一個性質,說明大家開始思考生活教育的各種問題,并能大膽提出來,對于家長和孩子都是一個進步?!?/p>
重振經典
在“孔融讓梨遭遇美國孩子”一事過去不久,中國教育界出現了另一種聲音,這種聲音推崇傳統文化,強調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之所以出現這么多社會問題,原因就在于傳統道德禮儀正在缺失。所以,需要重新對傳統教育中的某些定義進行強調?!睆氖聜鹘y經典閱讀推廣教育的陳紹文說。
陳紹文是重新定義傳統教育討論會的發起者。討論主要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家長,探討“現代社會病與傳統文化缺失之間的關聯”。會議的其中一個話題就是由“孔融讓梨遭遇美國孩子”引起,一位教育專家談了對此事的看法:不熟悉中國文化,不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出現這樣的誤解和偏差是可以理解的。“孔融讓梨”講的是個“讓”字,是一種謙遜相讓的美德,不是指網上風傳的教育程序性問題。
來自山西一家教育機構的人士表示,前段時間風傳的關于“孔融讓梨”的事件,其實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曲解,是一種斷章取義,在這種前提下進行的探討是不負責任、沒有意義的。經典被誤讀,可能壞處更大。
他的這番發言引起現場觀眾的共鳴。大家普遍認為,越是這樣,越是在這種環境下,重振經典,越是有必要。主辦方甚至提議,將此話題完善成一項提案,提交到明年“兩會”,以引起政府管理部門的重視。
根據相關機構的統計數據,目前在中國,從事傳統文化推廣的機構有近千家,按每家影響一千人計算,已有數百萬人進入閱讀經典人群中。
家長的分歧
對于教育界出現的兩種聲音,學生家長則無所適從。
《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一名8歲孩子的家長,這位家長姓孫,地點就在一家經典閱讀館旁邊的茶館。孫先生的女兒孫小美是這家經典閱讀館的種子學員,讀經已經近4年。因為良好的韻律感和甜美的嗓音,她已代表這家讀經館參加了十幾場比賽,并在一些活動發布會或演出現場做過演出嘉賓,孫先生對此頗為自豪。
談到對“孔融讓梨”事件的看法,孫先生說,讀經當然有好處,傳統文化當然有可取之處,不然千百年來大家為什么學它?為什么推它為經典?網上的信息是妖魔化傳統經典?!爸饕强丛趺蠢斫猓嫦?、鉆牛角尖當然不行?!彼f,女兒在待人接物上就比同齡時期的自己好,“她自己也喜歡,親戚朋友也都說有進步,這沒什么不好?!?/p>
不過,孫先生的一位李姓朋友就對經典不以為然。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電話采訪時,李先生表示,他認為傳統經典出自信息相對單一的年代,有時代局限性,當時的生活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式與現在不一樣。比如,那時鼓勵“頭懸梁、錐刺股”,就很值得商榷?!邦^懸梁、錐刺股是宣揚刻苦讀書的精神,這沒錯,但其中采用的方法就很有問題,懸梁刺股,多恐怖,這樣教孩子心理會出問題的。”
李先生說,從學習方法上也不可取,“人處于疲勞狀態,學習效果能好到哪里?累了就應該好好休息,休息好了再集中精力學習,這樣效果才好。大家都是讀過書的人,這個道理不會不懂吧?”
他還認為,傳統文化中宣揚的很多道理,都不大符合當下的社會形態。比如,朱子治家格言里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院”,現代社會就并不一定合適,“社會節奏這么快,有多余時間讓孩子好好睡一覺,比什么都好。再說,現在也沒有庭院可掃。”他說,現代社會還是要有符合現代社會的教育方式,教育是與時俱進的,需要不斷調整?!?/p>
再理解傳統文化
對于由“孔融讓梨”引起的這場爭論,教育專家孫曉云認為,爭論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大家經常說到的文化差異。“你拿美國人推崇的教育方式來問中國孩子,同樣會得到一堆奇怪的問題?!蔽幕町愂潜苊獠涣说?,“就像北方人吃面食,南方人吃大米一樣正常。不能因為是南方人,就對北方的習慣不理解?!彼f,最關鍵的是傳統文化在推廣中發生的問題。
孫曉云說,一般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多半來自家長和老師經驗性的指導,這種指導大多沒有經過審慎的思辨或科學的分析。一旦就其中某個細節進行論證,就很容易出現顛覆性的觀點?!按蠹覍兹谧尷娴膽岩?,就是這個原因。因為這樣的討論以前沒有人認真地提出過,大部分人不會深究,一旦有人較真,就很容易引起共鳴?!睂O曉云在教學中也經常與學生討論傳統教育思想,學生們的答復同樣令他吃驚。
他舉了“司馬光砸缸”的例子。在中國的傳統教育思想中,“司馬光砸缸”是智慧的表現,是贊揚一個孩子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這種教育思想幾百年來一直傳承著。“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都是這么教的?!钡攲O曉云把問題拋給學生,學生的回答卻不一樣。他們認為,這并不說明司馬光有多聰明。學生們查找文獻,證明司馬光當時已經7歲,對于一個7歲的孩子來說,用石頭砸缸救人應該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此,司馬光砸缸并不是一件標榜智慧的事情,更可能是宣揚一種勇氣,一種把舊的觀念、把完整的東西打破的勇氣。對孩子來說,拿石頭把一個高于他身高的水缸打破不是很難想到的事,而是一件不大敢做的事,所以,“砸破,打破,勇于破除”可能才是故事的本意,而后來卻被曲解了。
孫曉云對同學們的看法深以為然,認為他們說的可能更接近事實,因為在那個年代,“敢打破”比“會不會打破”更值得稱贊。而對另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姜太公釣魚,同學們則認為表達的不是從容的心態,而可能是博愛前提下的一種布局。
2月中旬,孫曉云在一次教育研討會上發表了“傳統文化的再思考”的觀點。他認為,傳統文化在現實推廣中遭遇的誤解和曲解,是由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現代人接受信息的方式較為多樣,思考方式發生變化,對傳統的東西習慣以批判的態度去對待。二是傳統文化推廣本身不得力,一些從業者自身就對文化內涵不理解,不理解當然做不到講出精要。
另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傳統文化的群眾基礎薄弱?!按蠹野阉斚∑娴臇|西看待,所以出現一點兒狀況,就會引起爭論。”孫曉云提出,要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就要再理解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做一次系統而全方位的研究和剖析,同時,結合現代傳媒方式,將其合理有效地傳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