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英 柳曦光 婁 敏 潘 穎 鄒詔君
白塞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的影響因素
趙 英 柳曦光 婁 敏 潘 穎 鄒詔君
白塞病(BD)又稱白塞氏綜合征,是一種原因不明,除了軀體癥狀之外,本病患者的情緒變化尤其是焦慮、抑郁癥狀最為常見,嚴重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長期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可以通過機體的應激反應誘發白塞病,反之,該病又會加重焦慮和抑郁癥狀,故白塞病已成為現代醫學公認的心身疾病,引起人們的關注。本研究調查了48例白塞病患者的抑郁狀態,分析與其心理障礙相關的影響因素,以便于更好地為白塞病患者的綜合治療提供臨床依據。
1.1 研究對象 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本科診治的白塞病患者,共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齡20~44歲,平均32.7 ±4.8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2例,高中及以上26例;醫療形式:醫保23例,自費25例;已婚22例,未婚26例。48例白塞病患者診斷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1所有患者無精神疾病既往史及家族史,未服用過任何精神類藥物且自愿參加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①自行制作調查問卷,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業、文化程度、費用來源、經濟狀況、對疾病認知程度問題等。②應用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2評分,SDS指數越大,抑郁程度越重。SDS<0.5為無抑郁;0.50~0.59為輕度;0.60~0.69為中度;0.70及以上為重度。填問卷時測試者均統一指導語,把評分方法和要求向患者交代清楚。對文化程度較低者,逐條進行講解,讓其做出獨立評定。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Excel建立數據庫輸入資料,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顯著性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2.1 白塞病患者抑郁狀況 見表1。本組患者發現抑郁者28例,占58.33%,SDS為38.28±8.82分,與全國常模SDS(33.46 ±8.55,n=1340)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48例白塞氏病患者抑郁狀況

表2 白塞氏病患者合并抑郁癥臨床資料
2.2 白塞病患者合并與未合并抑郁癥者臨床資料比較 白塞病患者患病后女性合并抑郁癥者較多(P<0.05);文化程度水平越高抑郁癥患者越多(P<0.05);家庭收入低者、醫療來源于自費者抑郁癥患者較多(P<0.05);病程持續時間較長者患病率越高(P<0.05);已婚患者比未婚患者發病率高,對疾病無認知者抑郁患者多(P<0.05),見表2。
白塞病患者的抑郁發生率較高,心理健康情況較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本研究發現,女性及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影響抑郁的發生率,文化程度高和社會地位高者,工作及心理壓力大,同時他們對問題易尋根問底,敏感性強,更易產生抑郁;本病易復發且病因不明,目前治療大多數以糖皮質激素和免疫制劑為主,相對副作用也較多,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理想,容易出現抑郁、焦慮、偏執、失眠、憂郁、多疑、記憶力減退等精神癥及心理障礙,抑郁發病率相應增高;家庭收入低且自費患者,面臨重大的經濟、心理壓力,使患者抑郁的情緒加重;加之患者對本病的認知能力較差,外加一些非正規醫療機構進行的夸大和錯誤的宣傳,更加導致患者對此病的恐慌,誘發抑郁;已婚者發生抑郁率高于未婚者,由于本病引起皮膚黏膜及外陰反復潰瘍,造成夫妻生活不和諧,患者出現情緒低落、憂郁、緊張不安、悲觀沮喪等情緒,導致抑郁的發生。3
本研究表明,單一學科診治本病有不足之處,需要多學科進行綜合性協作治療,除積極治療器質性疾病外,還需要注意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開展心理咨詢和健康教育,并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治療。
1趙辨.白塞病的診斷標準.中國臨床皮膚病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900.
2吳均林,林大熙,姜乾金.醫學心理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0.
3李俊.護理干預對白塞氏病患者并焦慮抑郁的影響.泰山醫學院學報,2009,30 (7):544-545.
(收稿:2012-05-23 修回:2012-10-22)
黑龍江省醫院皮膚性病科,哈爾濱,15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