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夢亭
(西南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0716)
依據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經典表述,學界通常將社會大系統劃分為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人口、自然環境五個子系統。在我國,人們更多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個方面來思考問題、觀照世界。根據我國現代化的實踐,社會大系統內子系統有另外的劃分。筆者在此提出將社會大系統劃分為經濟系統、政治系統、文化系統、社會系統、生態系統這五個子系統,以供商榷。
經濟是指經濟活動,包括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以及金融、保險等活動或過程。而經濟系統是指“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經濟元素結合成的,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1]。廣義的經濟系統指物質生產系統和非物質生產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經濟元素組成的有機整體。狹義的經濟系統指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環節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經濟元素所組成的有機整體。這四個環節分別承擔著若干部分的工作,分別完成特定的功能。經濟系統包括體制要素、結構要素、科技要素、市場要素。
公有制與非公有制是經濟系統的體制要素。公有制是指國家和集體占有生產資料并支配。現階段中國“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2]。非公有制是指個人或幾個人合伙占有生產資料并支配。中國現階段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其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受法律保護。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是中國經濟系統的結構要素。“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等);第二產業,包括工業(采掘業、制造業、水電氣等)和建筑業;其余為第三產業”[3]。中國現階段著重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2]。
科技要素是經濟系統的滲透性要素。科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在未加入經濟活動(或過程)以前,是潛在的生產力,當它通過技術環節應用于經濟活動過程,就能降低投入,增加產出,形成良好的經濟效益。
中國現階段,著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加快新技術在經濟活動中的研發應用,促進經濟持續發展。
市場就是買者和賣者相互作用形成價格的機制或者過程,買者和買者就是經濟系統的市場要素。買者或賣者,可以是個人、家庭、社會團體和企業。企業是市場的主角。買者和賣者在市場交易中要遵循需求法則和供給法則。需求法則是指“一種產品的需求量,與其價格反向變動。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少;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多”[4]。供給法則就是指:“一種產品的供給量,與其價格正向變動。價格越低,供給量越少;價格越高,供給量越多”[4]。買者和賣者通過對雙方都有利的市場交易,可以使社會資源達到最優配置。
政治系統是指推動社會政治生活,行使國家政權職能和影響社會政治過程的系統。它由政治法律設施、政治法律制度、意識形態三個要素組成。
政治法律設施主要包括政權機構、政黨、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政治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憲法、法律和法規等。意識形態是由政治思想、經濟思想、道德、藝術、哲學等各種觀點所構成的社會意識形式。在政治系統中,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家政權是核心力量。
中國現階段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同時,在以下七個方面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2]。
文化作為一個系統,是由不同要素組成的,它主要包括心理要素、制度要素和物質要素。文化的心理要素,包括思維方式(哲學世界觀)、價值觀念(道德、倫理、美學等)、思想觀點(政治、法律等)和科學知識等,它屬于文化的精神層面,是人類在解決自己和心理的關系而形成的產物,是在改造與創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的思維活動或精神活動。僅僅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是一般動物也能達到的智力和組織水平;人類高于動物的一個根本之處,就是人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又創造了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服務于他們自己的,同時又約束自己的社會環境,創造出一系列的不同于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人與人(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相互關系的準則,并將其規范化,這便是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連結和規范人們社會關系的組織形式、社會價值觀、規章制度的這部分文化的總和。
物質要素是人類在改造自然中所產生的一切物質生產資料的總和,它屬于文化的物質實體層面。以物質活動及其結果——產品和服務為載體而表現出來的文化是物質文化,它是構成整個文化創造的基礎。
文化作為一個發展著的系統,不僅是由各種要素組成的,而且各要素之間有著內在的結構關系。上述三個文化要素,屬文化結構中三個不同的層面。通常認為,物質文化是最外層的,制度文化次之,心理文化是最內層的。
中國現階段正在從四個方面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即“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2],這樣可使人民成為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人。
社會系統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由直接或間接發生相互作用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或單位組成的統一體,包括人口、群體、組織及相互之間的關系等。
組織包含有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政府組織指行使國家權力的所有機關,包括國家的立法、司法與行政機關。其中立法機關負責制定法律,行政機關負責執行法律,司法機關負責運用法律審判案件。非政府組織通常獨立于政府,在這里也包含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這些組織具有法人主體性質,有目的地進行社會活動,相互發生關系。
人口和群體,人口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是全部社會生產行為的基礎和主體,群體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一定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結合到一起,彼此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聯系的兩人以上的人群。
關系包括個人之間的關系、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群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既體現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又反映它們之間的地位和層級。為了維持這種關系,必然有相應的制度產生,這種制度就是人口、群體、組織相互行為的準則。
生態系統是指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天然形成的物質和能量的總體,如大氣、水、土壤、日光輻射、生物等,以及人為的物質和能量的總體,諸如汽車尾氣、大溫棚、核電泄漏等。生態系統包括自然環境要素與非自然環境要素。
“自然環境要素是我們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產物)賴以生長的基礎。自然環境系統主要由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兩大類要素構成”[5]。自然資源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物資源、生物資源。氣候是長時間內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一般狀態,是一個地區在一個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氣候與人類社會有密切的關系。
非自然環境要素,主要包括人為形成的國土開發、大溫棚、人造水庫,核電泄漏、汽車尾氣,高大建筑物、戰爭等。這些人為的因素都會破壞生態環境。
中國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時代。采取的措施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2]。
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的改革,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是建立在對社會大系統深刻認識基礎上的[6]。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大系統理論,可以深刻認識和執行黨的方針和政策,正確地進行改革,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同時,可以正確地認清人在社會大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擺正自己在社會系統中的位置。社會大系統是人民群眾活動的舞臺,并決定它的活動方向;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大系統有規律發展的主要動力。認清社會大系統,并按照它的客觀要求而貢獻個人的力量,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和價值。
[1]劉起運,夏明,張紅霞.宏觀經濟系統的投入產出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十八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Z].北京:學習出版社,2012.
[3]宏觀經濟[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7.
[4]微觀經濟[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7.
[5]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儲著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方法論研究述評[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