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貴,徐全友,江 昊
(1.重慶通信學院,重慶 400035;2.重慶市第一中學,重慶 400030)
探析如何做好高校教學改革工作
江玉貴1,徐全友1,江 昊2
(1.重慶通信學院,重慶 400035;2.重慶市第一中學,重慶 400030)
高等院校教學改革需以先進教育思想為指導,以學科專業建設為牽引,以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為切入點,突出個性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以期構建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
教學改革;教育思想;學科建設;個性教育;校園文化
先進的教育思想,有助于人們理智地把握教育實踐,從事教育實踐;有助于人們認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績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加有效;有利于人們合理預測未來,勾畫教育發展的藍圖。任何院校要想成為一流水平的院校,首先其教育思想應該是一流的。建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不斷鞏固,堅持以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事業取得重要進展,教學改革深入發展,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還是不夠完善,先進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還未完全確立,舊的教育思想和觀念仍然在束縛我們的思路和行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培養模式還不能滿足學生成人成才的需要,人才培養質量與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差距較大。所有這些矛盾和問題,都只能通過深化教學改革來逐步解決。實踐證明,教學改革越深入,難度就越大,就越需要科學的的教育思想作指導。任何院校的發展,如果沒有科學正確的教育思想作指導,就會迷失方向,就會在低水平上徘徊。硬件建設是辦學的基礎,設施設備是必需的,但是我們目前更需要的是對院校自身發展的科學定位,對辦學方略的正確選擇。定位是發展之綱、成事之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全面規劃部署,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堅持以素質教育為導向,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促進內涵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的質量觀,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評價標準。這一要求為各類院校在改革創新和生存發展中科學定位提供了依據。高等院校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教學改革要把確立科學正確的教育思想擺在首位,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為指導,搞好規劃設計,確立發展目標和長遠走向。
實踐告訴我們,教學改革深入到一定的程度,要有突破性進展,必須要以加強學科專業建設來牽引、帶動和支持。以社會需要為牽引,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改革為核心是教學改革的一條基本經驗,但在實踐中以社會需要為牽引,學科建設促進教學改革并不是一個自然形成的過程。在教學與科研之間,政策的傾斜導致教師的注意力偏向了后者,學科建設的重點不是教學而是科研。從教學改革的角度而言,應該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來保證社會需要牽引教學改革,加強學科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的聯系,使社會需要與學科建設在教學改革中真正發揮牽引帶動作用。專業改造和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素質教育發展相統一,學科建設發展的最新成果相融合,決定了專業改造的基礎和專業課的教學水平。院校專業課教學改革滯后和專業改造進展不大,深層次的原因還是社會需要沒有發揮牽引作用,學科建設沒有起到“龍頭”帶動作用。
目前,有些院校對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的關系認識還不到位。較長時間以來,學術活動往往被界定在從事科研工作上,以研究成果的檔次和發表文章的多少為其基本評價標準,學術水平體現在科研工作中而不是反映在教學工作中,造成科研學術與學科建設脫節、職稱評審與教學工作分離,嚴重影響一線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積極性。那些認為教學工作不能體現學術水平的觀點是極端錯誤的,因為真正在教學上特別優秀的教師,在學科專業領域也一定是有很深造詣的。當前,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的主流,但從具體實踐上看還只停留在口頭上。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德智體能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合格接班人。深化教學改革給素質教育賦予了全新內涵,它不僅僅局限于滿足學生就業需要,并且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發展進步。
教學配套建設包括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內容,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是深化教學改革的主要抓手。當今世界,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科學技術也在不斷分化綜合,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院校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合理安排課程,有效組織教學迫在眉睫。教學改革客觀上要求課程改革不應簡單地增加課程門數,換一換課程名稱敷衍了事,而應該將新的知識內容和要求與原有課程加以整合完善。如果一味強調用分散的課程去解決這些本來有著相互聯系的內容,只會加劇課程與學時之間的矛盾,進而肢解知識結構,渙散學生學習興趣,影響人才培養質量。
現代教育實踐證明,在教學方法上,那些學術水平高、科研能力強的同志不一定就能“言傳身教”。 言傳身教是搞好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培養學生學習自覺、行為自律、生活自理、人格自尊、擇業自信的“五自”能力是社會賦予院校的歷史使命。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需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承擔者與參與者,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其教授行為和學習行為共同構成同一教學過程的兩翼,發揮著不同作用。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賴于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而學生主體意識的確立和主體行為的養成與教師主體作用的發揮有著直接聯系。在教與學的矛盾中,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決學的問題不僅是學生自身的任務,更是教師的重要責任。教師在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學生主體行為的體現是激發教師主導作用發揮的動力和源泉。
院校在教育目標上必須承認差異性,必須反映學生身心潛能的開發與個性發展的要求。學生在智商情商、技能體能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表現在興趣、愛好、專長、性格、氣質、個性特點上。這些差異,反映在個人實際需求和實現自身發展上也表現出多樣性。因此,院校在教育目標上也應突出多樣性。這里強調個性發展是在不違背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的個性發展,旨在幫助學生發展優良個性品質,抑制和克服不良個性。對于教育主體而言,個性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鼓勵學生各顯其長。教學改革應該突出學生身心潛能的開發和個性發展要求,突出個性教育,鼓勵獵奇創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新精神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實際上它是指學生的整個創新素質,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個性、創新情意、創新品德、創新美感、創新技法等。其中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個性是最主要的構成要素,既是改革的難點,也是培養的重點。從一定意義上講,創新能力就是勞動創造的能力。從現實教育教學情況來看,創新能力培養是當前院校教育的一個弱項。究其原因還在于重視學生共性,忽視學生個性;注重知識傳授,忽視智能開發;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獨立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改革就是要改掉那些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管理制度、培養方式、考試方法、評價標準和就業形式,加強實踐性教學,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和學術活動,讓學生在了解問題和爭議中啟發培養創造性思維,尋求解決經濟社會建設難題的方法,增強敢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校園文化具有鮮明的價值體系和服務目的,其核心是院校精神;重要的屬性不是娛樂,而是傳承優良傳統和先進文化。它強調的是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社會主核心價值觀和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寓教于文化活動之中,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心健康、體能技能等素質協調發展。一所高校,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血脈和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創新力和生命力。先進的校園文化,不僅有利于凝聚人心,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有利于院校的自身發展。因此,院校一定要大力加強有自身特色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建設,培育科學精神和良好風氣。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不斷總結經驗,把好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管理制度、校風校訓、教風學風等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構建和完善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雖然校園文化的力量沒有實踐實驗那樣直觀可見,沒有技能體能訓練那樣緊張有序,但卻能改變學生的思想情感和歸屬,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創新思維、道德準則和職業操守。總之,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是高校發展創新的需要,是高校教學改革追求的崇高境界。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張卓,徐世全.跨世紀軍事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處[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
[4]張武升.教育創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014-03-01
江玉貴(1959- ),男,重慶人,重慶通信學院副教授,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4)04-01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