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胤,吳文銜,吳長虹,范忠烽,何小春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茂名 525000)
高校幫扶留守少年兒童長效機制建設探究
王恒胤,吳文銜,吳長虹,范忠烽,何小春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茂名 525000)
高校所承載的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使命以及特有的人才智力優勢,無疑使高校在關愛留守少年兒童行動中扮演積極而重要的角色,但如何建立一整套有針對性、實效性的高校幫扶留守少年兒童的長效機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為例,在分析高校建立幫扶留守少年兒童長效機制必要性的基礎上,從凝練一種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模式、穩定一支關愛留守兒童的服務隊伍、完善一套關愛留守兒童的支撐體系三個方面提出構建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幫扶留守少年兒童長效機制的策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從以留守兒童實際需要為切入點積極有效開展關愛活動、以歷奇培訓為主力點打造關愛留守兒童活動新模式、以流動培訓為著力點提升關愛工作的受益面等三個層面作了進一步思考。
留守少年兒童;高校幫扶;長效機制;建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業的機械化解放了大量農村生產勞動力, 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于是催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村留守少年兒童。這些孩子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但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少有效的監管和關愛,生活、教育和健康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容易出現學習成績欠佳、人格發展不健全、價值取向偏離、行為偏差等現象[1]。高校所承載的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使命以及特有的人才智力優勢無疑在關愛留守少年兒童行動中扮演積極而重要的角色,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立足茂名幫扶留守少年兒童的實踐歷程就是很好的佐證。
2013年5月9日,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發布《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我國0~17歲農村留守兒童和城鄉流動兒童共有9 683萬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6 102.55萬人,廣東占7.18%,約438.16萬人,而茂名市留守兒童達50.87萬人,居全省之首。近年來,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已經成為茂名市委、市政府一項重點的民生工程。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作為茂名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有在校師生22 000多人。自2008年1月起,啟動實施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經過5年多的實踐探索,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有針對性、實效性的高校幫扶留守少年兒童的長效機制。
1.1 留守兒童問題是地方黨委政府一項重點民生工程
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學習受到影響。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從人文關懷的角度看,留守兒童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有權利得到來自家庭、學校及社會的關愛;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看,兒童就是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直接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如果他們在成長中偏離正軌,勢必增加社會的負擔,影響社會前進的步伐。正是基于這兩個因素,近年來,留守兒童相對集中地區的黨委政府均將留守兒童幫扶問題確定為一項重點民生工程。
1.2 關愛留守兒童是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
高校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大學存在價值的體現,是大學自身發展的需要。高校既是依托地方而產生,也要依托地方而發展。高校具有知識、技術、人才的優勢,正是基于這三大優勢,高校理應結合當地社會環境的要求,為地方解決實際問題。對于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而言,則應根據茂名市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市,外出務工人員和留守兒童較多的客觀實際,發揮高校人才智力、地緣、人緣等優勢,集中人力、物力和信息等資源,深入農村,關注、關愛和幫扶農村留守兒童,促進他們健康成長[2]。
2.1 凝練一種幫扶留守少年兒童的工作模式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幫扶留守少年兒童工作模式:堅持面上的持久開展、點上的深入開展、線上的流動開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愛心志愿輔導員為先導,從面上鋪開深入持久做好關愛工作;以校、院(系)青年志愿者組織為依托,以茂名市外出務工人員子弟學校及留守少年兒童相對集中農村小學為志愿服務點,解決留守少年兒童心理、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希望快車’關愛留守少年兒童流動培訓學校”,對茂名市其他農村學校的留守少年兒童進行關愛。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關愛留守少年兒童流動培訓學校”是學校在過去幫扶工作的實踐探索中總結、提煉、構建的一個新的幫扶工作載體。其主要功能是開展三大方面的工作:一是歷奇培訓,即培訓師通過團隊任務、創新游戲、激勵教育三大形式進行課外教學。針對留守少年兒童存在心理、思想上的問題設計一系列的歷奇游戲,采用新模式、新方法豐富他們的第二課堂生活,堅持“經歷——體會——分享”的培訓宗旨,培養他們團隊協作、實踐創新能力,開拓視野,開發思維,讓廣大留守少年兒童在快樂、積極的成長氛圍中接受教育。二是法律安全教育,針對留守兒童法律、安全等方面知識的缺失,培訓師對留守兒童及他們的監護人進行法律安全方面的教育,使之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利用法律安全知識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三是學習興趣培養,針對留守少年兒童學習動機不明、興趣不濃厚、態度不端正、目標不明確的問題,以“快樂英語”體驗式學習模式為切入點,培養留守少年兒童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切身感受學習的快樂。
2.2 穩定一支幫扶留守少年兒童的服務隊伍
制約著留守少年兒童幫扶工作長期、深入開展的重要因素,是缺乏穩定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將全校學生均列入志愿者隊伍,將志愿服務作為必修學分納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大學生素質拓展學分計劃》,該計劃規定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志愿服務1學分,累計服務24小時。每次志愿服務結束后,都有活動的組織者記錄各個志愿者的服務時間,并根據《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優秀青年志愿者評選辦法》對志愿者進行考核和相應的獎罰。制度的約束以及管理的嚴格是學校穩定幫扶留守少年兒童志愿服務隊伍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以教育、培養理念為指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志愿服務活動,加強志愿服務隊伍在實踐中的鍛煉和學習,讓學生在志愿服務中增強服務意識,提高幫扶能力,使學生在“志愿”的同時能夠分享過程,取得進步,使志愿服務逐漸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3]。
2.3 完善一套幫扶留守少年兒童的支撐體系
完善幫扶留守少年兒童的支撐體系、健全關愛工作保障機制是建立幫扶工作長效機制的重要保障。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志愿服務支撐體系主要包括: 建立多維的輿論宣傳體系,打造暢通的招募平臺、靈活多樣的系統培訓,制定科學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以及成立我校幫扶留守少年兒童希望基金。建立多維的宣傳體系,利用省市新聞媒體廣泛宣傳關愛工作的積極成效,同時將新媒體廣泛運用于項目宣傳的各個環節,有微博、微信、論壇、飛信、QQ群,不斷提升項目的關注度和影響力,特別注重一些典型事例和關愛精神的宣傳,讓志愿者切實感受到這是一個既可以幫助留守少年兒童又可以實現自我成長的好項目。打造暢通的招募平臺,與團市委及地方政府部門合作,明確某一學校或者村所有留守兒童的資料,并在一定范圍內公布,在此基礎上由學校、二級院(系)青年志愿者協會面向全校或二級院系進行招募,所有加入關愛隊伍的志愿者均簽訂關愛意愿書。靈活多樣的系統培訓,為了切實將該項目推向深入,該項目充分利用高校的有利條件,整合教育教學資源。在培訓場地上,與教學系統協調,開辟專用的培訓教室;在培訓師資上,通過內外結合的方式,一方面組織本校的專業老師,同時聯合茂名地區從事兒童教育的相關專家、少先隊輔導員共同組建培訓師資隊伍;在培訓方式上,采用學校集中培訓、院系分散培訓以及體驗式特色培訓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在培訓內容上,除了涉及志愿者行為規范、志愿服務專業知識、文明禮儀等內容外,還專門編印了《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希望快車”關愛留守少年兒童歷奇培訓流動學校教材》,確保所有的志愿者能切實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學校團委對參與幫扶留守少年兒童項目的志愿進行專門的表彰,在五四評先評優工作劃出一定的名額;同時建立了跟蹤評價關愛實效的制度,以被幫扶的留守兒童進步成長情況作為重要衡量指標,提升了志愿者參與關愛工作的責任感。成立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希望基金。基金以學生自愿捐贈為主,同時通過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贊助、舉辦慈善晚會、校友捐贈、愛心義賣等方式籌集。5年多來共籌集資金20多萬元,確保了關愛工作的順利開展。
3.1 留守少年兒童受益面廣,成績提高明顯
自學校幫扶留守少年兒童工作開展以來,共募集款物價值10余萬元,建立固定的服務點40個,流動培訓學校幫扶服務點20多個,并不斷在增加,開展幫扶活動150多次,幫扶留守少年兒童達10000多人,受益人數達到15000多人。而且所在服務點的留守少年兒童學習成績都有明顯提高,心理性格、生活態度、行為方式、文明禮儀都有一個明顯的提高和轉變。以茂南區長久坡小學為例,在2012年第一學期的期中考試中,該校的平均成績比上年度同期提高了23%,其中留守少年兒童的總體平均成績上升了41%;電白縣魚花小學留守少年兒童鐘仙娣在與我校愛心哥哥姐姐結對后被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授予“廣東省十佳自強好少年”稱號,是電白縣唯一獲此殊榮的少年。
3.2 項目成效顯著,成果豐富
我校關愛留守兒童公益創意方案“瘋狂早讀”、“用愛建起‘儒學’的‘三味’書屋”分別于2009年、2011年獲得“益暖中華”首屆Google(谷歌)杯中國大學生公益創意大賽優勝項目并分別獲得2.2萬資金支持,全國僅33項或39項。其中“瘋狂早讀”項目被拍攝成大型紀錄片“志愿者”中的一集在廣東衛視播出,并獲得了全國“改革開放30年題材優秀電視紀錄片系列片精品獎”、廣東電視外宣獎最高獎項“優秀紀錄片一等獎”等獎項,影響廣泛;同時該項目在2009年被中國社會工作協會授予“優秀志愿服務項目”稱號,并獲得團廣東省委、廣東省財政廳、谷歌公益基金、團茂名市委、企事業等單位(企業)共計10余萬元的資助。
3.3 志愿者受益匪淺,成長快速
廣大志愿者在參與該項目中利用自己的才學、能力幫助留守兒童提高成績、增強心理、陶冶性情,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要,提高了參與社會活動的責任感,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并通過親身體驗和接觸農村留守兒童,進而觸動學生倍加珍惜大學學習時光,勤奮學習,努力成才。與此同時,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組織協調、交際領導能力及正確的工作態度,掌握處理問題的方法,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最后在活動中還可以感受到服務的快樂和價值,從而在校園里廣泛形成了“奉獻愛心、服務社會、實踐成才”的氛圍,并逐步成為青年學子的時尚追求。通過參與留守兒童活動,廣大志愿者自身也在不斷成長。
3.4 項目影響力大,社會關注高
學校幫扶留守少年兒童的做法得到了共青團廣東省委、共青團茂名市委領導的充分肯定,在廣東省內高校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在茂名地區該項目也起到了鮮明的示范作用,有越來越多的志愿者組織、義工組織和社會熱心人士加入到關愛留守少年兒童行動的隊伍中來。與此同時,學校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也引起了各大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中國青年報》珠三角地區策劃總監到我校對該項目進行專題采訪,廣東省電視臺專題播出我校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茂名電視臺、茂名日報、茂名晚報等市級新聞媒體播報、刊發相關專題報道30余次。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界多方力量的協調才能得以更好的解決[2]。因此,筆者通過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幫扶農村留守兒童的實踐案例,探討發揮高校優勢,從三個層面提出高校幫扶留守兒童長效機制的發展方向和進一步思考。
4.1 以留守少年兒童實際需要為切入點,積極有效開展關愛活動
以往幫扶留守少年兒童工作往往停留在給予物質上的捐贈、學習上的輔導,而志愿者通過幾年來的關愛工作,逐漸意識到留守少年兒童相對于物質上的匱乏和學習上的難處,更多的是缺乏情感的交流和心理的疏導,長期的隔代撫養使很多留守少年兒童的性格得不到健全的發展。結合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近幾年的探索實踐,高校幫扶留守少年兒童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了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心理塑造這一方面,通過以留守少年兒童需要為切入點,塑造留守少年兒童的陽光心態,使他們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
4.2 以歷奇培訓為主力點,完善推廣幫扶留守少年兒童活動新模式
近幾年,幫扶留守少年兒童工作已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重視,各級部門、志愿者機構都積極開展關愛留守少年兒童活動。傳統的支教、捐贈等方式漸漸成為關愛方式的主流,在關愛過程中,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積極探索不同的關愛模式。經過5年多的實踐探索,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有針對性、實效性的高校幫扶留守少年兒童的新模式,即以歷奇培訓為著力點,精心打造“希望快車”關愛留守少年兒童流動歷奇培訓學校,力求貼近留守少年兒童生活并能與在校大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使關愛活動持久有效開展。
4.3 以流動培訓學校為結合點,提升關愛工作的受益面
由于留守少年兒童存在的分散性較為明顯,為了能不斷擴大受益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通過建立“希望快車”關愛留守少年兒童流動歷奇培訓學校,使整個關愛工作更加靈活多樣,更加科學有序,為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廣大留守少年兒童快樂學習、健康成長。通過相對固定模式下的關愛工作,真正使關愛工作動起來,不斷提升關愛工作的受益面。
[1]劉曉霞,姜超.探析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路向與價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126-128.
[2]隋建華,孫俊超.地方高校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路徑探析[J].綏化學院學報,2011(6):49-51.
[3]葛瑤瑤.北京城市學院建立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探索與思考[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9(3):20-25.
2014-05-16
2013-2014年度廣東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重點課題(2013WT034)。
王恒胤(1968- ),男,廣東電白人,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副教授,碩士,從事公共管理、經濟法研究。
G648.4
A
2095-7602(2014)04-0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