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巧姝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吉林長春 130032)
談學術期刊編輯的作者意識
周巧姝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吉林長春 130032)
編輯與作者的關系貫穿于學術期刊出版發行的整個過程,認真做好作者工作、加強編輯的作者意識,對于進一步擴大作者資源、提高期刊質量以及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編輯;學術期刊;作者意識
作者是出版活動的基礎資源,是出版鏈條中最初的一環。作者的作品是編輯、出版、發行這一過程的先決條件。編輯工作是將作者創作的作品規范化、標準化,以便于進行學術交流,編輯是作品的審查者、把關者和加工者。編輯與作者之間應為互助合作的關系,在這一關系中兩者有著共同的目標,即將作者的優秀成果完美地展現給廣大讀者,提高出版物的質量,為讀者提供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優質作品。學術期刊刊載的文章,多為各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這些文章的作者大都是高校教師、研究學者、學科帶頭人、項目負責人等。因此,學術期刊的編輯人員應加強作者意識,將自己定位于為作者服務,掌握最新的知識動態,并從編輯出版的角度對作者給予指導,憑借知識載體的期刊,將具有較高思想性、科學性的學術論文及科研信息傳播開去。
一部作品的形成與傳播,以及在社會上產生影響,作者與出版者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作者是作品的原始創作者,出版者的主體為編輯。當作者將手稿交給編輯時,這時的手稿可稱之為半成品,其經過編輯的設計與加工后,最終與廣大的讀者見面,編輯的作用就是將半成品進一步完善與升華,當然沒有作者的原稿創作,編輯工作將成為無米之炊,可見作者的創作是編輯設計與組織作品的源泉。編輯工作的設計與組織功能體現為策劃和催生作者創作活動,成為保證出版物順利發行的前提條件,學術期刊更是如此。學術期刊不同于大眾媒介,與時尚、娛樂、新聞等期刊報類相比,其有著更為嚴謹、更為嚴肅的信條,還因為學術期刊的創作者與受眾人群的特殊性,還因為學術刊物所刊登的內容需具有高度的權威性,由此對學術期刊編輯人員的要求就更高了,更要加強編輯的作者意識。編輯的一個重要職責是發現作者,美國資深編輯格羅斯曾說過:“最好的編輯”應“讓作者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方面可以通過與作者約稿來完成,可以說學術期刊是學科的信息集散地,每一位編輯在學術科研動態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能夠較確切地掌握學科帶頭人、學術專家等的最新信息,這有利于與作者取得聯系,向他們約稿。在這一過程中,編輯要秉承虛心請教、認真學習的誠懇態度。并且,在文章的立意以及寫作方向等方面,可與作者進行商榷,以期讓作者達到最高的寫作熱情,保持良好的寫作狀態,能夠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同時,也為期刊提供了優質的稿源,提高了學術期刊的知名度。
作品的創作,它的主體無疑是作者而不是編輯,然而,編輯對推動這一過程的順利進行,以及保證并提高作品的質量,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首先,在作者創作之前,編輯要對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對讀者受眾、消費者的需求以及學術動態走向作出自己的判斷,并將此與作者進行交流,幫助作者找到最佳的創作切入點。
由此編輯的介入,有助于縮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加強創作的針對性,提高作品的質量。其次,在作者進入創作過程中之后,編輯不能只作旁觀者,應適時與作者一起展開觀點的探討,精心研究作品的結構組成。作品創作過程有時是長期且艱難的,作者對此付諸了大量的心血,因此編輯對待作者要擁有熱情和執著,坦誠地提出觀點和建議,不強加于人。最后,作品完成之后,編輯可作為第一個讀者,對作者的手稿認真地審讀,并聯系對口專業的外審專家進行外審。對于可以接受出刊的作品進行優化,通過認真的整理與加工,彌補其存在的疏漏和不足,使其更加完善,精益求精;對于尚不夠成熟的作品,編輯要提出退修方案,盡量與作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有時一個作品要經過多次修改,最終形成優秀的能夠出版的文稿。從作品創作開始,到對作品的審讀,直到最終作品問世這一過程中,作者是文稿的第一要素,在整個文章寫作中充當主角,編輯應從編輯出版的角度對作者給予幫助,增加作者意識。
另外,學術期刊編輯也要加強群體作者的意識,建立作者隊伍數據庫,具體體現在期刊欄目的選題策劃上。隨著辦刊時間的推移,每一種期刊都有著相對固定的作者群和專業審稿團隊。編輯可根據專業學術發展動態,通過約稿等方式,安排定期或不定期的學術專欄,將常設專欄努力辦成特色欄目,并按照最新的前沿問題或實際研究需要開設熱點專欄。憑借編輯對作者的專業特長、創作風格以及欄目計劃等的掌握,選擇與哪些作者建立聯系。這樣可以使學術類出版物在研究方面有新發現、新觀點,從而打造有專業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保證出版物的高質量與期刊自身的出版風格。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的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者和著譯者共同的工作,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關系。”其中,編輯與作者之間的關系正是這種互助合作關系的最好體現,編輯應樹立“為作者服務,維護作者權益”的意識。加強作者的保護意識主要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在精神方面,作者的合法權益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作者享有作品署名權和作品完整性保護權。在文章中,關于作者的署名問題應該完全尊重其本人的意愿,如署作者本名還是筆名、多名作者的先后排序、作者所屬單位名稱和順序、作者簡介內容等問題,都要遵照作者的決定,編輯不能隨意更改。對作者的文章要嚴格遵照三審制度,編輯的修改一般限于文字和格式的糾錯等,而對文章某些觀點或結構等較大的改動,則需要編輯與作者取得聯系,由作者本人修改,或征求作者同意后由編輯進行修改。而對于那些觀點模糊或有爭議的熱點問題,務必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我國各地各民族的約定俗成的習慣等,與作者商榷后再形成文字。目前,幾乎所有學術期刊都在進行網絡傳播,編輯在紙質期刊發表后,會將期刊電子版上傳至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網等學術期刊網上。而這一行為是需要得到作者的授權的,因此在文章刊發前,或與每位作者簽訂相關協議,或依照法律法規進行聲明,注明如“本刊已許可某電子期刊社在某網絡及其系列數據庫產品中以數字化方式復制、匯編、發行、信息網絡傳播本刊全文,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發表的行為即視為同意上述聲明”的字樣。在物質方面,學術期刊社應按照標準向作者支付稿酬,并為作者郵寄規定數量的樣刊。
另外,加強作者的保護意識,還體現在對作者未出版的手稿的保護上,注意對作者某些未公開的學術成果進行保密。作者將原稿投到編輯手中,編輯會在第一時間進行重復率檢測和初步審讀,然后再由資深編審或有資格的外審專家進行復審和終審,最終確定作品是否可以刊用。確定能夠發表后,將文章進行細致的加工,再經過排版、校對、整理、定稿、印刷等一系列出版工作,在這一過程中,編輯人員要自始至終對作者創作的作品負責,保證最后問世的作品具有獨創性,由此維護了作者的合法權益。
編輯與作者的關系是學術期刊出版發行過程中的最基礎的,亦是最重要的關系,編輯與作者之間是否能夠友好溝通,編輯是否能夠樹立起作者意識,是期刊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作為學術期刊編輯,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夠理解學術論文的真正內涵,準確判斷其學術價值;同時,要恪守職業道德行為規范,本著“為作者服務”的敬業精神和辦刊宗旨,尊重作者及其勞動成果,在作者心目中樹立良好的編輯形象。以期擴大優秀的作者隊伍,增加優質的稿源,不斷地提高期刊的辦刊質量,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1]林敏.編輯的作者意識與讀者意識[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139-142.
[2]姜聯合.編輯肩負培養作者的任務——兼談編輯為作者提供學科研究動態的體會[J].編輯學報,2002(2):124-125.
[3]周巧姝.編輯信息化建設思考[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36-138.
2014-05-02
周巧姝(1976- ),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副編審,從事編輯學與應用數學研究。
G232
A
2095-7602(2014)04-01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