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仕,孫佳特
(長春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制度基礎與政府職能
朱明仕,孫佳特
(長春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一種制度化和法治化的經濟模式,通過有效的制度激勵來激發市場主體經濟行為的動力,引導他們進行理性決策和創新,從而使市場能夠有效地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構過程帶來政府職能轉變的二重性特征:政府既要建構市場秩序,又要彌補市場失靈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職能轉變面臨著制度惰性及其帶來的既得利益格局的阻礙。根據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二重性特征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要求,必須將政府職能轉變納入國家治理的戰略框架,通過制度創新來破解既得利益格局的影響。
政府與市場;政府職能;國家治理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中,政府職能轉變始終是我國政府改革的重點。改革的總體思路就是合理確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減少政府對市場的直接干預。我國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的理論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創新的過程,結合特定時期的經濟社會環境,不斷完善二者關系的實踐模式。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對市場作用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1]這一論斷對全面深化改革時期的政府職能轉變具有根本的指導意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其根本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效率機制,最大限度地克服其在實現社會公平等方面的不足,更好地發揮政府的補充和輔助作用。因此,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職能轉變是一個同步過程,政府職能轉變的前提是要明確市場效率機制發揮的基本邏輯,以及我國市場制度體系存在的不足。
無論是在市場經濟較為成熟的國家還是處在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國家治理所要處理的一個中心問題就是如何確定政府與市場的合理邊界。我國的改革是由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的社會各個領域的全面改革,在新的歷史時期,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環節。《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2]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議題仍然是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全面深化改革時期,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基本思路就是“使市場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基于這一思路,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微觀市場行為的直接干預,加強政府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和市場秩序的監管,而不是通過行政手段代替市場機制的作用。只要是不違背法律和市場公平競爭原則的經濟行為,政府都不應該通過行政手段直接干預。同時,基于市場在公共物品供給、促進社會公平等方面等市場失靈的制度缺陷,政府應該更多地把資源和精力放在社會公共服務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實現政府從全能型的大政府管理模式向一個“小而強”的服務型政府治理模式轉變。
市場經濟的理論紛繁復雜,現代經濟學可以說就是一門市場經濟學。但是市場運行的邏輯是清晰的,它源于亞當·斯密關于人類自利行為動機的洞見,后來發展成“理性經濟人”理論。在市場經濟的理論譜系中,理性經濟人始終是一個基本線索,是建構市場經濟制度體系的基本出發點。市場是在利益的驅動下發揮作用的,市場效率的關鍵是市場主體能夠根據自己的偏好作出自主性選擇。市場主體能夠理性預期其經濟行為的回報,從而使經濟行為有動力。這種理性預期建立在對其他經濟主體、政府等市場參與者行為的判斷基礎上。“要使一個市場得以良好地運行,你就需要在絕大多數時候能夠信賴絕大多數人。”[3]市場是自愿的交易機制,市場主體經濟行為必須有制度化的激勵機制才能保證其行為的動力和延續性。“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的基礎就是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利益保護機制。市場主體的創新行為仍然遵循收益最大化原則,其通過創新所帶來的收益率越高,其創新的動力也就越強,這就有賴于對創新收益的制度性保障,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知識產權制度對創新的激勵作用。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一種制度經濟和法治經濟。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必須在明確的法律框架下進行,制度改善了市場主體的行為預期,從而保證經濟行為的連貫性與合法性。制度是由人制定的規則,它們抑制著人際交往中可能出現的任意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4]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規范市場行為的制度和法律建設是不完善的,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市場行為發生了扭曲,導致價格機制遭到破壞。市場機制的充分發揮,需要與之配套的完善制度體系,而這一制度體系的建立,政府是最為重要的制度主體。特別是在轉型國家,政府在制度建設過程中發揮著最為重要的作用。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本質要求,就是在經濟活動中遵循和貫徹價值規律、競爭和供求規律。“政府為市場設置游戲規則的主要途徑是制定法律,并設立相應的機構來保證其實施。”[3]政府的根本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縮小市場的交易成本,其基本途徑就是制度供給和以制度為基礎的有效監管,而不是直接的行政干預。我國政府對微觀市場的干預導致市場的交易成本增加,從而扭曲了價格機制和公平交易規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效率邏輯無法延續。成熟的市場經濟無疑不是以完善的法制保障和制度保障作為前提的。因此,我國政府職能轉變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進行有效的制度建設。
關于轉變政府職能的問題,《決定》指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1]并且進一步明確提出了政府的主要職能就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2]
我國市場經濟是一種建構秩序,政府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職能具有二重性。首先,市場決定性作用發揮的制度供給。政府職能轉變主要是減少對微觀市場的直接干預,但是我國市場體系的建構屬性決定了政府還要有效承擔起促進市場功能發揮的制度供給責任,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保障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制度。其次,與市場職能并行的政府服務職能。在完善了市場機制的制度供給之后,政府主要針對市場在資源配置和公共產品供給不足方面的弊端,進行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和社會公平的維護,彌補市場失靈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當前,我國政府職能轉變面臨的困境主要還是由這兩個方面職能的疊加引起的。
我國政府職能轉變是圍繞建構市場秩序這一問題展開的。面對制度惰性和舊秩序所產生的既得利益格局,我國政府職能轉變面臨的阻力和壓力要大得多。因此,圍繞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政府職能轉變必須要有一個科學系統的規劃,明確政府職能轉變的路線圖。
(一)制度惰性與既得利益格局對政府職能轉變的阻力
不完善的體制會生成有悖公平原則的既得利益,當既得利益足夠強大就會對體制的變革產生強大的阻力。我國政府職能轉變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調整,集中表現在政府管理權限的收縮;二是建構符合市場效率機制的制度體系,從而調整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的背景下,形成了既得利益結構,即在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下形成的有悖公平的利益關系。比如,政府部門的既得利益與特定市場主體的既得利益。轉變政府職能意味著既得利益格局的打破,因而會面對強大的改革阻力。打破既得利益格局既需要強大的政治勇氣,更需要進行科學的規劃。
(二)破解政府職能轉變阻力的基本途徑
第一,將政府職能轉變置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框架中。制度文明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特點,一個發達成熟的社會也必然是一個制度和法治更加完善的社會。《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基本途徑就是國家治理過程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同時,政府職能轉變并非單純的政府自身改革的問題,而是要與其他方面的改革協調的過程。只有將政府職能轉變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格局中,才能使政府職能轉變取得實效。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戰略也為政府職能轉變提供了動力。
第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與市場制度體系建設協調進行。多年來,我國政府職能轉變并不到位,所謂的政府“缺位、越位、錯位”的現象依然比較嚴重,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政府職能轉變和市場體系的建設存在很大程度的脫節。一些行政審批事項的取消表面上是在縮減政府職能,但是實際上的問題并沒有解決,在市場和社會層面沒有與之對應的化解機制,政府的相關部門還依然存在,問題最終還是要依賴這些政府部門通過行政手段來加以解決。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保證市場有效運行的制度體系建設不能同步進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就會面臨很大的局限性,政府也會尋求制度外的介入。
第三,建立必要的利益平衡機制,緩沖改革所帶來的壓力。從中國改革的歷史和實踐來看,漸進式改革是一條基本經驗,這是由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的。中國人口龐大,社會領域和市場領域紛繁復雜,國家治理層級過多,而且在改革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社會矛盾。在制度轉型過程中,破解阻力的一個必要策略就是建立必要的利益補償機制,使得改革所涉及的利益主體能夠有一個基本的利益平衡,從而減小他們對改革的阻力,也即改革本身要有市場經濟的意識。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J].求是,2013(22).
[2]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J].求是,2013(22).
[3][美]約翰·麥克米蘭.重新發現市場[M].朱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98.
[4][德]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M].韓朝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2.
2014-05-18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3BS58)。
朱明仕(1976- ),男,長春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法學博士,吉林大學政治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研究人員,從事政治學理論、行政改革與行政發展研究。
D035
A
2095-7602(2014)05-0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