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斌 起建凌
(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邢臺縣農村互助養老新模式的含義是“集體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務”,實現在家門口養老的愿望。這一模式主要是解決那些子女在外務工、身體健康、生活上能自理的農村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
邢臺縣互助幸福院具有和其他養老模式不同的特點,它更適合在農村普及推廣,這一模式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農村自建互助幸福院,政府進行一定的補貼,老人花費少。村委會是互助幸福院的建設和管理主體;政府補貼來維持幸福院的運轉,每建成一套“互助幸福院”,剩下的配套措施由政府負責,住滿的政府會給一定的經費,入住的老人自帶米面油就可以了,每位老人每月花銷只要二三十元。第二,老人互助提供服務,自我管理,不需要專職服務人員。利用集體的閑置房屋,稍加改造就可以入住,這一方式很適合一些經濟不發達的鄉村。在運作過程中,農村集體只需負擔水、電、煤等費用即可,一所農村互助幸福院,除了建設投資外,院內每年的水、電、暖等各項開支只需要幾千元,而就這幾千元便能解決全村幾十名老人一年的養老問題。在互助幸福院里,老人們自愿入院,來去自由,老人們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生活養老,離家但不離村、離親但不離情、離戶但不離土,這一養老模式深受廣大農村老年人的認可。
為了有效解決農村養老問題,邢臺縣在2012年底全縣幸福院覆蓋率已達到40%以上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農村養老互助工作,2014年新建52所農村幸福院,到年底全縣幸福院將達314所,覆蓋面達60%。為了調動各村的積極性,縣民政局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縣民政局籌資12萬元,購買了電暖器、電飯鍋、炒鍋、水壺、電視機等幸福院必備的設施,對建設較好的的幸福院給予獎勵。
邢臺縣建設的互助幸福院費用低,符合農村實際情況,深受農村老人特別是孤寡老人的歡迎。其最大的特點是,居住在里面的老人大多都是來自一個村的,彼此都很熟悉,老人之間能相互提供幫助和照顧,子女外出打工經商也沒有了后顧之憂。隨著幸福院的逐步健全和完善,農村地區申請入住的老人越來越多。這種養老模式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認可。
以幸福院為主的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優勢在于“村里建得起,老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但由于是剛進行推廣,在運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關系到這一模式能否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
目前邢臺縣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內部運行模式是低齡老人幫助高齡老人,但是這種單方向的付出缺乏有效互動與激勵,主要依靠低齡老人的奉獻精神來維持運行,而低齡老人的體力、精力畢竟有限,這就給幸福院的持續運行帶來很大的難題,也使得低齡老人對自己未來的養老保障存在不確定性。目前,邢臺縣農村幸福院平均入住的老人們大約有10個人左右,且互助養老只是存在于互助幸福院內部,假如將來入住的低齡老人減少,這些給高齡老人們提供了早期服務的老人將有可能享受不到養老服務,這都會影響到互助養老模式的可持續性。
目前互助幸福院的資金主要來于村集體注資以及依靠社會力量支持。這就決定了這樣的資金籌措方式并不具有穩定性,很可能會出現資金鏈“斷缺”的情況,而目前國家還沒有啟動互助養老方面的專項資金,省級的政府財政支持也只能滿足基礎設施的建設。隨著互助幸福院的規模不斷擴大,互助養老需求的逐漸增加,還需要更多資金渠道給予支持。沒有穩定的資金支持,不利于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健康發展。
目前農村互助幸福院在規模上參差不齊,養老服務項目比較少,服務功能不夠健全,服務能力有待完善。大多數互助幸福院目前仍停留在日間照料方面,服務對象也大多是那些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而對那些臥床不起生病在家的不能自理的老人則無法照顧到。這與真正意義上的養老還有很大的距離。除此之外,大多數只注重農村老人物質方面的需求,而忽視了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幸福院里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少,難以滿足老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邢臺縣的互助幸福院是政府利用閑置學校或集體房屋改造建成的,建成后政府對相關配套設施進行財政支持,其財產產權歸政府所有。但具體的內部管理責任主體并不明確,相關的規章制度也不健全,涉及到的矛盾糾紛處理等具體事務也很難進行合理的協調。現在農村互助幸福院實行入住老人互相提供幫助和自主管理,推選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負責院內的日常事務管理,老人之間進行互助養老。由于老人們是從家庭生活一下子進入到集體生活的,肯定會有所不適應,由此老人們互相之間難免有大大小小的摩擦。合理協調矛盾糾紛對于幸福院的管理也是一個挑戰。
人到了老年的時候容易產生孤獨、失落的感覺,假如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但能把老人普遍存在的空虛感驅除,還能夠讓老年人有一定的成就感,覺得生活很美好和有意義。在幸福院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身體還很健康,除了能照料自己的生活外,還有精力和時間來幫助照顧那些生病和行動不方便的老人。針對邢臺縣農村互助幸福院的實際情況,引導和組織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提供服務,將其勞動支出按勞動時間計算后存入互助養老“時間銀行”,幸福院的管理人員要記錄這些提供勞務服務的時間,然后定期在院里公布。建立完善的時間銀行制度,即為互助幸福院提供了多少服務,在自己有一天不能自理的時候,也能在院里享受其他低齡老人為自己提供的老年照料服務,形成一種規范制度下的互助服務。除了院里的老人提供服務外,社會上的志愿者在幫助互助幸福院老人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將來的老年養老儲存服務。當自己老年的時候也可相應得到社會組織的相應養老服務。這真正做到了幫人就是幫己,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應。
“時間銀行”運行模式具有成本低、服務方式靈活的特點,不僅可以讓那些家庭經濟條件困難但又有養老服務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相應的照料服務,更減輕了政府在養老服務方面的負擔。這種養老運行模式鼓勵和有效地促進了低齡能自理老年人或其他志愿者積極參與到為老人服務中來,從而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同時,這種模式能使農村互助幸福院很好的持續運行下去。
新建的農村互助幸福院運轉所需的配套設備設施、水電費用等相關費用的支出,主要應由政府的財政來負擔,同時政府也應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進行捐助。政府應該針對農村不同的幸福院進行分類補貼。農村不同地區發展不均衡,造成不同村的經濟條件差異很大,政府應該對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給予政策方面的支持,鼓勵地方自行籌資建設;對于那些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應該加大補貼力度,鼓勵社會力量捐贈。這樣可真正實現老有所養的小康社會,使老年人更好地分享經濟建設的成果。
全面了解所在地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針對老年人的需求確定社會養老服務的主要內容。建立互助養老服務需求檔案,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的養老服務。除此之外還要建立老年人的聯系機制,及時更新老年人的健康和需求信息。將互助幸福院建設和鄉村衛生室建設相結合,由鄉村醫生提供相應的醫療服務,實現農村醫、養結合。將互助幸福院建設與老年服務站建設相結合,免費為老人提供公共服務,提高老人養老質量。
應建立和完善農村互助幸福院的規章制度,做到規章制度健全,內部管理和諧。建立縣級互助養老服務中心,組建專業化的農村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立日常活動的管理制度,指導農村互助養老院的建設,解決農村互助養老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規范互助幸福院的標準和模式,建立互助養老的激勵機制,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強農村互助養老的法制建設。由于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剛剛起步,推行的時間并不長,所以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十分缺乏或并不完善,要明確農村互助養老相關立法,以法律的形式來確立農村互助養老在老齡化社會當中所處的地位,這是順利推行這一模式的重要保證。
[1]王澤淮:時間銀行——社區志愿者服務的新形式[J].社區,2003(12).
[2]鐘建華:論文化建設與我國農村養老[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9).
[3]魏瑞雪:青島市四方區——創建互助養老新模式[J].社會福利,2008(2).
[4]劉美萍:社區養老: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的主導模式[J].行政與法,2010(1).
[5]李明順:農村“空巢”老人養老保障存在問題與對策[J].理論前沿,2009(11).
[6]祁峰:我國城市居家養老研究與展望[J].經濟問題探索,2010(11).
[7]胡亞云:我國農村養老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理論與實踐,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