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笑媛 吳貴洪
(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結構的逐步調整以及資源型產品供求關系的重大變化,主導資源瀕臨枯竭、經濟持續衰退、接續產業難以發展、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低收入和高失業長期并存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在資源型地區、城市逐漸出現,成為資源型經濟發展的重大瓶頸,資源型經濟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至此,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成為必然趨勢。
2013年12月發布的《國家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根據資源型保障能力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對資源型城市進行分類,將其分為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種類型,畢節市隸屬“成長型城市”。雖然較之“衰退型城市”有較大優勢,但因早期資源開發的不規范,以及1988年成為全國第一個在貧困地區建立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后較為注重煤礦等主要資源開采,也逐漸面臨主導資源加速減少、經濟發展緩慢、接續產業難、規模不大、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等問題。在這樣的世情、國情和市情背景下,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1號)、《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多干意見》(國發[2012]2號)、《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以及《深入推進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要求,推進畢節試驗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規范畢節市資源型經濟有序發展,加快畢節市資源型經濟轉型進程,成為當前畢節市的重點工作和主要方向。
畢節自1988年建成試驗區以來,積極響應胡錦濤“改革是加快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的動力”的要求,憑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搶抓機遇特別是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改革創新、不斷開放,引進資金、引進人才、引進技術,促進了畢節市工業化發展進程。“十一五”期間,畢節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搶抓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等戰略機遇,妥善應對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千方百計“搶機遇、抓投資、調機構、保增長、促和諧、求跨越”,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十一五”期間,畢節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9%,達到601億元。財政總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分別為26.9%、32.3%,總量均實現翻番。產業結構實現了從“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轉變,鞏固了“兩煙”、電力、煤炭等支出產業。畢節在經濟總量上的成就,與其經濟轉型發展的探索而獲得的顯著成績是分不開的。
畢節市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依托,把發展生態工業作為轉型升級的優先選擇,走出了“建一個園區、興一方產業、帶一方發展”的成功之路。不僅如此,畢節市按照《深入推進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要求,正在大力實施優勢資源轉化戰略,促進產業向園區集聚,建成西南地區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及裝備制造業基地、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努力建成現代產業集聚區,深入促進資源富集的畢節轉型發展。
歷史遺留問題依然突出:在初步探索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畢節市面臨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經濟效益增長緩慢,支柱產業單一粗放、產業結構長期失衡,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資源利用水平偏低,安全生產事故多發、資源枯竭問題逐漸暴露,城鄉居民收入較低、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政府發展思路單一、社會發展相對緩慢等現實歷史問題依然突出,必將繼續制約著畢節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思想觀念轉變困難:畢節市作為資源富集區、生長型城市、“貴州推進科學發展的試驗田”、欠發達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試驗基地,實現資源型經濟轉型關鍵需要解決的難題是思想觀念的轉變。問題的核心在于現行的相關制度和因循守舊的思想觀念已經遠遠落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畢節市資源型經濟轉型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是人的思想觀念、發展觀念的轉變。只有解放人的思想,更新人的觀念,著力創新體制機制,才有可能在體制改革上邁出實質性的步伐,實現根本性的資源型經濟轉型。
政府與企業社會責任界限模糊:政府與企業社會責任界限模糊,是畢節市資源型經濟轉型面臨的重大困難之一。畢節資源型經濟轉型過程中,強調技術層面和產業層面的轉型是必要的,而要實現技術更新和產業轉型,不僅需要依靠產業自身,也需要依靠相應的制度政策予以支撐,還需要市場需求予以引導。因此,畢節市必須盡快理清政府與企業社會責任界限模糊的現象,轉變礦企承擔礦區主要社會責任的局面,把礦企的社會責任分離出來,分清企業和政府的責任,促使各司其職。
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基本模式有產業序動升級模式和多元疊合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針對資源型地區有區域競爭優勢的生成模式,通過延續優勢、組合優勢、互補優勢、延伸優勢、升級優勢、深化優勢、遞進優勢等,形成有效的“優勢生成”機制;針對資源型產業有產業結構代謝機制,包含產業改造模式、產業延伸模式、產業救助模式、產業聯盟模式、產業替代模式、產業置換模式;針對資源型企業,包含大型資源型企業轉型發展、中小資源企業轉型發展、國有資源企業轉型發展、資源型鄉鎮企業轉型發展、“異類”企業的催育與成長和優勢企業規模擴張。
畢節市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各種模式,以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與產業升級模式為主要選擇。畢節市經濟開發的早期階段,即畢節建成試驗區前后,集中力量開發優勢礦產資源(如煤炭),建立資本育成機制和資本轉換機制,促進資源型產業規模化、綜合化、集約化開發,發展專門化生產。在早期基礎奠定后,畢節市進入以轉型發展為重點的中期階段,大約是“十一五”、“十二五”兩個五年,創新活動、能力建設、后發優勢和市場機會等基點逐漸成為畢節市發展的重要依托,資源優勢的作用有所遞減和削弱,經濟要素對資源的附生關系也逐漸弱化,而資本、技術、人力與資源之間的替代關系得到不斷強化。
畢節市以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與產業升級模式為主要選擇,通過適當的制度安排、產權置換、資本運營和技術創新,將一部分資本轉向非資源型產業,尤其是通過借助后發優勢和集體“學習過程”,傾斜發展高成長性的產業,另一些資本則順向延伸,進入資源加工產業以及相關配套產業,并依托產業之間前向的、后向的、旁側的關聯效應,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產業經濟體系。由此,逐步實現畢節市作為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與產業升級,從而切實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進程。
畢節市資源型經濟轉型的核心是產業轉型,但資源型產業不是常青樹經濟產業,不是可再生資源產業,應積極地創新有利于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體制機制,促使資源型產業的快速轉型。立足于畢節市的產業特點與資源優勢,打破傳統的資源開發模式,改造提升資源開發和資源深加工產業模式,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改變畢節市單一煤電產業支撐的局限。立足于畢節市資源狀況,現實基礎,區位條件,技術實力以及主要的投資來源,調整產業布局,著力推進產業升級。切實應用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與產業升級模式,逐步形成獨特的資源型經濟轉型“畢節模式”。
資源型城市的優勢在于自然資源相對豐厚,土地、礦產、人文、旅游等其他資源豐富,人力資源潛力巨大,國家政策上的扶持與傾斜等。因此,資源型城市要揚長避短,揚長克短,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勢利導,探尋其成功的轉型路徑。
立足畢節市實際情況,其資源型經濟轉型的產業升級戰略,需要立足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畢節市產業聚集,積極引導畢節市產業結構升級;通過多層次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具有彈性的技術開發結構,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和產品質量;構建以產業為重點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加快循環經濟工業建設,促進循環經濟改造,淘汰落后產能,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防止新增落后產能。
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向綜合性城市轉變,將其特色民族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打造精品景區和旅游線路,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發展紅色旅游,建設旅游特色村寨,創新文化發展理念,加快發展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產業。抓住國家大力推行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契機,科學規劃,爭取國家與地方投入相結合,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城市各項功能服務,提升畢節市經濟轉型的綜合能力。
積極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培育壯大接替產業,特別是在經濟轉型的工業園區或示范區,積極創造有利于承接產業轉移的體制環境,圍繞承接產業轉移,布局一批生物制藥、裝備制造、現代農業、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產業項目,努力建成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保障產業健康成長,經濟快速增長,城市良好發展的新格局。
資源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戰略,決定了資源型經濟轉型的路徑,也確定了資源型經濟轉型路徑的方法。總而言之,畢節市資源型經濟轉型的路徑選擇必須從實際出發,立足于畢節市的資源狀況、現實基礎、區位條件、技術實力以及主要的投資來源,才能逐步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進程,實現資源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董鎖成、李澤紅、李斌、薛梅:中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問題與戰略探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5).
[2]畢節人民政府網站:建立現代產業聚集區促進資源富集的畢節轉型發展[EB/OL].http://www.bijie.gov.cn/Htm l/bjyw/164047111.htm l,2013-03-21/2013-01-20.
[3]劉瑩:在經濟轉型升級中,畢節市把發展生態工業作為優先選擇“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雙競秀[EB/OL].http://gzrb.gog.com.cn/system/2014/01/12/013083516.shtm l,2014-01-12/2014-01-20.
[4]張復明:資源型經濟轉型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