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占學識
2014年4月18日(北京時間)凌晨,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駕鶴西去,享年87歲。
這位因《百年孤獨》而享譽全世界的偉大作家的辭世,無疑是世界文壇的一個重大損失。正如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感嘆:作為史上最偉大的哥倫比亞人,馬爾克斯寫出的是“百年孤獨”,留下的則是“千年的孤獨和悲傷”,偉人永遠不會與世長辭。
“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965年,在經過近40年的苦難浸淫和15年的深入構思后,馬爾克斯為《百年孤獨》寫下了這個被稱為“‘多年以后’體”的著名的開頭。在他自詡為“要為童年時代所經受的全部體驗尋找一個完美無缺的文學歸宿”的愿景驅動下,在德彪西的前奏曲和披頭士的《Hard Day’s Night》以及每天近40支香煙的陪伴下,馬爾克斯閉關18個月,幾乎耗盡全部心血和資源,這部最終被翻譯為四十多種語言文字、在全球銷量上千萬冊的世界名著終于殺青了。
1982年,馬爾克斯因“以非凡的想象力表現一個大陸的生存與命運”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飽含深情地寫道:“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而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也許不僅如此,這是一個宇宙,人類心靈與歷史的動力結合在一起,不時沖擊著混亂的界限——屠殺與繁衍?!?/p>
作為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扛鼎之作,《百年孤獨》集神話敘述與個性化敘述于一體,呈現出馬爾克斯處理個性與共性、繼承與創新、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高超藝術的同時,沒有放棄民族大義,沒有放棄對人類宇宙生存發展的探尋與反思。這部被美國《紐約時報》評論為“《創世紀》之后,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對馬孔多興衰史進行了全景式描寫,凝聚著作家對拉美現實的重大問題的思考。他從現實走向歷史深處,在文化歷史的深層結構中去探尋民族落后的內在機制,終于找到了阻礙社會進步和歷史前進的本民族的群體意識——馬孔多意識。
在小說中,馬爾克斯賴以表現的主要因素并非馬孔多孤立偏僻的自然位置,而是蘊含著孤獨、愚昧、凝滯等超現實的精神狀態。依附在布恩迪亞家族每個成員身上、延續了上百年的孤獨——因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看不到歷史曙光的絕望、冷漠之感,就是馬孔多意識的外在標志。它不僅彌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地區,而且滲透了民族精神,成為民族落后、國家頹敗的重要原因。這種令人嘆噓的歷史畫面,留給我們的并不是一種單純的悲劇意識,而是促使我們超越了對某一物或人的概嘆,被一種恢宏的歷史感和宇宙意識所吸引,在哲理性的思考中,鳥瞰和反思一百多年來一直處于孤獨之中的拉美變遷乃至人類歷史變遷。不過,在作者看來,“百年”的意思是年代久長,“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他預料并期盼一旦拉美人們真正覺醒過來、真正團結起來,一個嶄新的“燦爛如錦、生意盎然”的新馬孔多世界就會誕生。這就是這部名著之所以能堅韌地占據世界文學高地長達半個世紀且將繼續下去,并被奉為“拉丁美洲《圣經》”的真正原因。
從醞釀到《百年孤獨》的最終完稿,馬爾克斯用了整整18年,可謂“十年磨一劍”。寫作被他稱為是“世界上最孤獨的職業”。但正是在這6570多天的“孤獨”歲月里,使他能徹底平靜下來,在精神守望中擔家國道義、發民族之聲、啟人類之智?!吧性洆碛械乃袪N爛,終究需要用寂寞來償還?!薄栋倌旯陋殹分械倪@句話,就是對其歷程的最好詮釋。這種堅守與擔當,正是我們今天這個浮躁的時代、消費的時代、娛樂的時代的稀缺資源。
站在新千年的起跑線上,中華民族正在迎來“兩個百年”復興“中國夢”的光明前景。而且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所以,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有這種堅守和擔當的人。
馬克思曾經慨嘆,法蘭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氣的人。今天,我們在實現“百年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同樣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有擔當和能守望、能安靜的人。我們今天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們還在苦苦尋找迷失的幸福,無數人喜歡用“囧”形容自己的處境;當時下韓國人人均閱讀量為每年11本、法國8.4本、日本8.4-8.5本,猶太人更是高達64本時,中國13億人中扣除教科書外人均年閱讀量1本書都不到,而無數年輕人習慣于隱形于偉大的互聯網,沉溺于卡通、微信、段子等碎片化閱讀,熱衷于“拼爹、躲貓貓、打醬油、官二代、富二代”,甚至于奉行“娛樂至死”,而面對《百年孤獨》是“死活讀不下去”。以至有人將今日中國概括為“這是武松給西門慶看家護院的時代,這是諸葛亮三出茅廬無緣見劉備的時代,這是關羽過五關賄六將的時代,這是包拯把秦香蓮關進精神病院的時代,這是白骨精三打孫悟空的時代,這是喜兒樂滋滋嫁黃世仁的時代,這是個顛覆過去數千年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時代,這個時代人人上天堂,這個時代人人下地獄?!?/p>
當年馬爾克斯獲得諾獎后,被盛名環繞,甚至幾度被提名為哥倫比亞總統候選人。但他清醒地認識自己該站在什么位置、應朝哪個方向發展,認為“榮譽幾乎毀掉了我的生活,因為它破壞了我的真實感覺?!彼闳贿x擇了堅守與孤獨。這與今天我們許多人在面對利益成為唯一價值時,把信仰、理想、道德、堅守都當成交易的籌碼相比,相差又何止以千里計?他們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于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于權術,更不相信風骨遠勝于媚骨。因為他們只相信追求級別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求待遇的越來越多,講求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他們否定一切,懷疑一切,成為錢理群先生所說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世故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試想,如果我們口袋富有、物質豐盈、身體健碩,但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精神迷失,那這夢想就會失去翅膀,難以飛高飛遠。
中國古代圣賢講,德不孤,必有鄰。
馬爾克斯離開了我們這個喧囂的現實世界,但他并不孤獨。在另一個魔幻世界里,他將獲得永生!
(責任編輯 崔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