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曉玲 常建娥
(武漢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0)
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等戰略部署,深化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認真落實好卓越計劃,關鍵是要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
創新是人類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的整體或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與發展的活動。創新的本質是變革,是改造舊事物,建立新事物。人類社會發展的漫長歷程,就是人類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中不斷創新的過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則是人類創新的成就和結晶。
創新能力是人們在創建新事物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品質,是人類的基本潛能。創新能力以原始的創新意識為前提,以必要的知識積累為基礎,以強烈的創新情感為動力,以豐富的實踐活動為載體,集中表現為個體的創新人格。創新能力人人皆有,又因人而異。遺傳因素是人們創新能力的生理基礎,環境因素是影響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條件,實踐是實現創新的唯一途徑,也是檢驗創新能力水平唯一標準。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發展的歷史。從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文明到現代工業文明,從自然經濟到知識經濟,就是人類以自身發展為目的,在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創新的結果。
首先,提高創新能力是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需要。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迅猛,知識更新速度加劇,創新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其次,提高創新能力是增強競爭實力的必然要求。新形勢下競爭,主要表現為科技實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缺乏創新能力,就缺乏競爭實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構筑現代競爭的核心,也是提升國家競爭實力和綜合實力的關鍵。第三,提高創新能力是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人類生命的本質在于創新,人類發展的希望也在于創新。因此,新形勢下的現代高等工程教育,必須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一目標,把創新能力培養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式,用創新的思想指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把創新能力培養滲透到學生教育的全過程。這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必然選擇。
實施卓越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目前,我國尚處于工業化的中期,經濟的工業化程度和產品的科技含量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還有較大差距。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需要增強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增強創新能力;建設人才強國,更需要增強創新能力。缺乏創新能力,就無法形成優勢,沒有自主創新,就無法掌握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動權。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高舉創新的旗幟,切實加強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在創新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在創新中崛起,在創新中復興。
“卓越工程師”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要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必須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這是時代發展的召喚,也是對成為卓越工程技術人員的本質要求。高等工程院校是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搖籃,是造就未來卓越工程師的圣地。必須按照“面向工業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進一步強化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意識,確立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觀念,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發展迅速,形成了比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結構和體系,培養了上千萬的工程技術人才,為構建我國現代工業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對創新能力培養重視不夠仍然是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的表現為“四重四輕”。
第一,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傳統的高等工程教育仍然沿襲著“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理念,把傳授知識作為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片面強調傳授知識的系統性、全面性,生怕學生掌握的知識不夠,因而安排了大量的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和相關理論課教學,把學生大部分的精力引導到理論知識的學習上,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大都停留在口頭上,并非落實在行動中,鮮有實實在在的舉措。只授予以“魚”,而非授予以“漁”。從而導致了社會普遍反映的高分低能問題,出現了高等工程院校畢業生重回職業學校或技工學生參加培訓,以求就業的現象。
第二,重課堂教學,輕實踐教學。縱觀高校的教學計劃,課堂教學始終占據著絕對優勢,部分專業甚至占據著壓倒一切的優勢,而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卻只能作為渺小的配角,成為課堂教學的點綴。就是這少有的實踐教學,很多情況下也只能讓學生作壁上觀,只能看,卻不能做。學生缺乏真正的動手實踐,根本無法掌握一定的技能,培養創新能力也只能成為空談。甚至有部分高校因經費緊張,干脆讓學生自找單位實習,對學生的實踐活動缺乏必要的訓練和引導,使列入教學計劃的實踐教學留于形式,創新能力培養也就無從談起。
第三,重知識考核,輕能力評價。目前,高校的教學考核和評價體系仍有失偏頗,對學生知識的考核高度重視,而對學生能力的評價卻相對忽視。現行的課程考試或考查,大都偏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且多數情況下采取閉卷考試的形式,考的是學生死記硬背的知識。對學生能力的考核,卻缺乏科學的評價標準和具體的考核辦法。在學生考核表中,列出的只有學科知識考試成績,而沒有學生能力評價成績,不是對教育成效的全面、準確的評價。研究生入學考試,不論是筆試還是面試,很少有能力測驗項目。教育評價標準的片面性,必然導致結果的片面性。
第四,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創新能力培養,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的共同努力,但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遭到忽視,教師大多沿襲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缺乏對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引導;采用固定的教學計劃和統一的教學模式,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只重視學科知識的傳授,忽視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師講課多,學生實踐少。學生基本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不能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動作用。學生主體地位的喪失,直接導致了學習興趣低、主動參與少、創新能力差的惡果。
針對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在實施卓越計劃過程中,必須緊緊圍繞培養未來卓越工程師的目標,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注重實踐,把創新能力培養擺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力求實現突破。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是傳授知識的重要場所,學生必須以雄厚的知識積累為基礎,才能有所創新,有所發展,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高等工程教育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掌握科學的學習和思維方法,不斷增強創新能力,這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本質和關鍵。轉變教育理念,首先要確立創新能力培養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地位,把創新能力培養擺在中心位置,作為最主要的目標。其次,要堅持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指導,設計教學計劃,優化課程設置,組織教學過程,完善考評體系,實施教學管理。第三,要改革教學方法,在強化實踐教學的同時,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提倡討論式、啟發式、提問式、案例式和研究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中,強化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針對當前高等工程教育實踐教學薄弱的現狀,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探索強化實踐教學的途徑和方法。一是改革實驗教學形式。減少單純的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參與;二是改進課程設計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結合課程內容,自選項目,自主開展課程設計;三是組織開展校園創新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創新設計、小發明等各類創新比賽,鼓勵學生參加創新社會實踐,也可采取導師制的方式,引導和扶持學生自主開展創新研究,在學校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四是吸納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優秀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在研究實踐中提高創新意識,學習研究方法,增強創新能力;五是建立開放式的實習教育基礎,增加畢業實習時間,讓學生在企業生產一線實習,從生產實際需要中選擇畢業設計項目,真槍實戰,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
對現有的教學成果評估體系進行深入改革,建立以能力評估為主,知識評估與能力評估相結合的評估體系。研究提出一整套評價學生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制定科學的評估辦法,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工程實踐能力、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綜合協調能力等進行科學評估,將學生的創新能力評估與學科知識評估成績同時計入學生成績考核表,以此為導向,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和創新熱情,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對于研究生的評估考核,更要強調創新能力素質,增加實驗技術、科學研究、創新發展能力在考核總成績中的畢生,建立真正反映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評估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固然十分重要,但學生的主體作用,才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教師的外因必須通過學生的內因才能起作用,這是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的規律。學校應該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努力提高教師素質,選配優秀教師,積極創造良好的外部教學條件。更應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著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熱情,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尊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運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只有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潛能充分得到發揮,創新活動才能充分活躍,高等工程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成果才能真正實現。
[1]劉文清、趙俊嵐、喬曉華: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我校工程教學改革構想[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0(10).
[2]郭娟、楊武軍: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專業師資團隊建設[A].第三屆教學管理與課程建設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