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
(南京審計學院 江蘇 南京 211815)
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以償付到期債務、履行其他支付義務和滿足正常業務開展的資金需求的風險。商業銀行是存款人和貸款人的中間機構,其自身持有的、用于滿足支付需要的流動性資產在總負債中只占據很小的比重。因此若在短期內發生大規模的兌現債權要求,商業銀行則很有可能陷入流動性危機之中。
一直以來,國內商業銀行對流動性風險的認識停留在國家隱性流動性承諾的層次,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投入的精力和資源與信用風險相比還不充足。流動性風險更突出成本概念,包括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流動性風險本身不僅僅是能不能拿到錢,而是以什么成本拿到錢的概念,可以獲取資金但需付出額外成本仍然屬于流動性風險。根據金融工程定價原理,流動性風險絕對不僅僅是單邊的,只要能保住支付就代表管好了流動性風險,它一定是雙邊的,控制好風險和兼顧好收益同樣重要。
目前中外學者對于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審計研究主要從兩個角度進行。一方面是從宏觀的視角,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體系的整體進行研究,有學者提出把金融機構視為一個持續的實體,組建一個三層框架對流動性和風險進行審慎監管:流動資金管理、風險管理和資本結構管理(B e n g t H o l m s t r o m,2000)。另一方面是從微觀的角度,從商業銀行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出發,建議改進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技術和手段并提出具體的策略建議(嚴光賢,2008)。
在商業銀行面臨的諸多風險中,流動性風險因其具有不確定性強、沖擊破壞大的特點,被稱為“商業銀行最致命的風險”。我國商業銀行系統目前對流動性風險的控制管理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商業銀行本身應從內部控制角度對流動性風險進行衡量,同時根據指標及管理目標對流動性風險的趨勢進行控制和把握;另一方面是宏觀的監督管理角度,相關的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以及流動性相關指標的制定,以及監管方面從宏觀層次上進行監督與管理,從而構建完善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控制系統,保持金融系統健康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首先,加強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審計,有助于防范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政府審計作為商業銀行的監管部門之一,具有獨立性的特點,并不直接參與風險管理系統的建立、執行和監管,審計從第三方的角度,對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進行識別,客觀地評價管理當局進行風險管理的效果,檢查風險應對方法的執行情況,在此基礎上出具審計報告和提出審計建議,適當情況下還會向全社會發布審計公告,促使商業銀行優化風險管理框架,完善內部控制和業務流程,增強風險控制制度的執行力度,使風險因素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
其次,加強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審計,有助于推動風險導向審計實務的發展。風險導向審計是建立在被審計單位全面風險管理基礎上的一種現代審計技術方法,比以往的制度基礎審計更加關注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目標、管理層的風險承受度、關鍵風險衡量指標和風險管理能力,在審計全過程引入風險分析方法的一種審計模式。但是現代的風險導向審計處于起步階段,更多地停留在研究層面,實務中,風險判定僅限于初步的職業判斷層面,尚未建立科學的風險量化指標體系、不同企業的評估方法和標準。本研究將基于風險導向審計視角,結合審計實務,建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評估體系,可以促進風險導向審計的理論發展和在審計工作中的應用。
第三,加強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審計,有助于促進金融行業的監管。由于商業銀行具有點多面廣,風險較大的特點,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金融監管難度較大,投入較多,但是由于對其監管的指標體系過于理想化、缺乏靈活性和有效性,監管績效不是很好。本文對商業銀行業務經營中的風險審計展開具有針對性的研究,將流動性風險的評標準細化為一系列具體的指標參數,通過時間序列模型的分析探索流動性風險的審計方法。其中對于監管指標體系的探討能夠更好地促進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維護商業銀行經營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實現監管部門的職能目標。
首先,商業銀行獨立開展流動性風險審計的難度較大。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開展審計工作的重點主要在于合規性風險審計和操作性風險審計,對于流動性風險的審計既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十分有效的方法。由于流動性問題幾乎貫穿商業銀行大部分的經營業務中,因此對流動性風險的審計操作起來也比較困難。
第二,審計人員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商業流動性風險的審計必然要用到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在選擇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參數的基礎上構建流動性風險審計評價模型,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進行客觀有效的測量評估。然而目前商業銀行的內部審計人員多以具有多年業務經營崗位經驗的員工為主,不僅審計領域的相關專業知識技術有待加強,對于流動性風險管理領域的了解也不夠準確和充分,要進行科學有效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還需要進一步的擴充學習。
第三,缺乏具有針對性的審計依據。雖然巴塞爾委員會和我國銀監會一直重視流動性風險的監督管理,但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對于流動性風險認識的局限性,其內部審計部門進行審計最直接的依據主要是所在行制定的銀行內部規章制度,這使得對流動性風險的監管缺乏針對性的審計依據,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等依據。
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管理離不開清晰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意識和良好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氛圍,商業銀行應該從管理層自身出發,逐步在銀行上下各個崗位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意識,促使員工積極主動履行崗位職責,規避潛在的流動性風險因素,真正將流動性風險的管理提升到關乎銀行經營效益乃至生死存亡的高度,使流動性風險與操作風險、市場風險和合規風險等一并得到足夠的重視,成為銀行健康、持續發展的前提保障。
在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審計中,審計人員高水平的職業素養至關重要。除了掌握當代先進的審計技術方法外,審計人員還需要針對金融審計的特殊性,加強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相關知識的擴充。因此面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審計的特殊要求,定期對審計人員開展有目的性針對性的培訓,進一步深化審計人員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認識,從根本上把握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成因、特征等,不僅有助于審計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還能逐步建立起一支跨領域復合型的審計隊伍,更好地完成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審計工作。
一直以來,我國銀監會對于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監管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于2009年出臺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2011年開始著手制定《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辦法》,并于同年10月和2013年10月兩次分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根據反饋意見進行完善后,終于在2014年3月1日在我國境內正式施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
根據《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應當將流動性風險管理納入內部審計范疇,至少每年一次審查和評價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其中內部審計應當涵蓋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所有環節,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相關管理體系、政策和程序能否確保有效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流動性風險。
第二、流動性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是否得到有效執行。
第三、現金流分析和壓力測試的各項假設條件是否合理。
第四、流動性風險限額管理是否有效。
第五、流動性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是否完備。
第六、流動性風險報告是否準確、及時、有效。
可見對流動性風險進行審計重要且迫切。對于審計而言,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是一個較新的命題,相關管理體系、政策和程序是否得到有效執行如何有效識別,現金流分析和壓力測試的各項假設條件的合理性如何甄別,流動性風險報告是否準確、及時、有效如何審計,都需要進一步進行細致有效的分析。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在立足第三版巴塞爾協議流動性標準的基礎上,結合了中國銀行業的現實情況,詳細劃分了商業銀行內部流動性風險管理職責,從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等各個流程上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進行了有效的規范,因此大力推廣和深入學習《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對于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審計不僅具有指導作用,還為監管層提供了檢查的標準和依據,有助于監管當局更加及時、有效地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進行監督管理。
[1]中國銀監會: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S].2014.
[2]劉廣偉: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
[3]嚴光賢:中國現代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分析及理論建構[D].復旦大學,2008.
[4]張杏紅:關于商業銀行的內審部門開展流動性風險管理審計的思考[J].現代商業,2011(30).
[5]李研妮、冉茂盛: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方法的改進研究——基于模糊定性約束下的動態規劃補償模型應用[J].中國管理科學,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