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海 賴俊明
(浙江農林大學天目學院 浙江 諸暨 311800)
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探析
○洪 海 賴俊明
(浙江農林大學天目學院 浙江 諸暨 311800)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是在這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具體表現為經濟增長放緩、收入差距過大、對外依賴程度高和研發能力落后等,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經濟發展的不均衡。這樣的經濟發展不均衡使中國在取得成就的同時面臨著跨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本文通過研究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一些特殊表象,學習借鑒美、韓兩國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教訓。可以得出結論:只有縮小貧富差距,加快市場化改革,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美麗中國,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迎來“中等偏上等收入”的廣闊發展期。
不均衡 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達到了中等收入水平,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往往會變得乏力,此時如果不實現經濟轉型,經濟的發展就會放緩甚至出現停滯,我們稱這種狀況為“中等收入陷阱”。當今中國出現貧富差距拉大、經濟增長放緩、金融體系脆弱等問題都與之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為解決中國當前諸多社會和經濟問題就有必要深入研究當代中國應該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本文以此為研究主線,目的是解決中國發展中的問題,優化中國經濟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使中國能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美國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并沒有陷入我們所說的“中等收入陷阱”,由于貧富差距過大美國也出現過種種社會不穩定狀況,出現過諸多的社會思潮,但是美國的經濟卻總體呈現出穩定發展的態勢,分析美國如何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會給中國帶來四點啟示。
(1)美國法律體系完善,市場主體——企業具有活力。美國通過完備的法規規范體系來規范其國內市場主體的行為,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還不完善,法律對企業的約束力薄弱,法律在執行時容易受到各種主客觀環境的影響,因此中國應進一步完善法律體系,嚴格執法,加快普法,用法律武器規范企業行為。
(2)鼓勵各地區各企業間開展競爭。美國通過制度、法律鼓勵各地區和各企業之間展開公平競爭,從而使企業在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時更具優勢。在中國,國企的特殊性使得很多行業競爭存在嚴重的不公平性。因此,應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鼓勵民營資本的發展,為企業間公平競爭創造合理環境。
(3)移民人員的本土化。在美國很多外來移民都可以享受到與美國公民相同的政治權利,并且擁有保護自己權利的移民團體,這對于改善勞工權益,緩解社會沖突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的勞動力流動量大,因此,要切實保障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的權利,這樣可以使他們融入當地環境,有利于緩解社會沖突,提高社會購買力。
(4)保護勞工權益,工資增長促進經濟發展。美國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工資也在不斷地上漲,同時擁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來保護普通勞工的權益,例如美國的工會制度就是為了保護美國勞工權益。在中國,普通勞動者缺乏保護他們利益的強大團體,工資增長普遍慢于CPI增長,因此,要落實“工資倍增計劃”,政府社會需多方協作保障勞工權益,使人們更具幸福感。
韓國上世紀70年代就認識到了對于技術開發的重視程度不夠,面對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等一系列問題,采取了免稅、外匯支持等一系列措施來提高國家科技實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全部產業置于自由競爭的環境下來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在這樣的政策支持下,韓國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實現了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1)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刺激經濟發展。上世紀70年代韓國發現由于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導致經濟發展疲軟乏力,于是就通過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采取免稅、減免關稅、外匯支持等諸多措施,使更多的企業將目光投向創新領域,并取得了成功。因此,中國應通過多種措施鼓勵和扶持創新型企業發展,盡快邁向產業鏈中的高端環節,實現“中國創造”。
(2)重視農村地區的發展,縮小收入差距。韓國在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始終重視廣大農村地區的發展,在向高收入國家轉型的過程中控制收入差距,使基尼系數處于較低的水平。中國目前強調加快城市化的進程,使得資源分配嚴重不均,地區差異越來越大,這樣的發展模式需要改變,中國應重視區域協調發展,縮小收入差距。
(3)積極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韓國在建國初期國民素質較低,根據調查,1945年韓國的國民受教育水平是低于同時期的中國的。但是韓國政府認識到國家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因此韓國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培養大量建設急需的人才。人才戰略使得韓國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獲得長期穩定較快的發展。
面對當前紛繁復雜的經濟形勢和跨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中國依賴人口紅利和國家的宏觀調控仍然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然而從長遠發展來看,要保持中國經濟持續穩健發展,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雖然從2010年開始基尼系數在國家的強力調控下有所下降,但當前仍然處于高位,中國應加快分配改革,縮小貧富差距的要求很迫切。縮小貧富差距,中國可從三點入手。
(1)調整收入分配體系,注重效率與公平。要完善社保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同時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加強對于壟斷行業的監督和約束。
(2)充分利用財政和稅收的調節作用。貫徹“限高補低”政策,可通過完善個人所得稅、房產稅等方式調節過高收入,同時加強對于民生工程的扶持力度,例如財政用于補貼“菜籃子工程”、“米袋子工程”等惠民工程從而來幫助低收入者改善生活。
(3)改善就業,鼓勵創業。一方面要加快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就要通過政策幫助普通勞動者提高技能,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鼓勵它們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來提高就業率,實現充分就業。
近年來,中國經濟出現諸多問題,中國存在跨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經濟體制和美韓兩國有較大區別,具體表現為經濟體制沒有完全轉到市場化軌道上來,要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是轉變觀念,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
(1)加大關鍵體制問題改革力度。中國目前最主要的體制問題有金融體系不健全,自由化程度低;民營資本缺乏融資環境等。應進一步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改善民營資本融資環境,放棄對民營資本的歧視,通過減稅減費等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提高企業活力。
(2)對不涉及國家國防安全需要的行業、領域、地區應推行公平全面的市場化改革。在面對農村地區和中西部不發達地區時,也應該采取和東部地區相似的市場化政策,縮小地區差異,具體而言可以加快戶籍改革降低城鄉人員流動壁壘,改善進城務工人員的工作生存環境等。
(3)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當前國有企業改革主要體現在所有制形勢的改革和適當的簡政放權上,國有企業大量占有社會資源,享受巨額壟斷利潤的局面沒有改變。應將國有企業產權與政府權力職能剝離,放棄對國有企業的補助,實行破產推出機制,通過多種措施進行市場化改革,使之融入市場公平競爭。
針對現階段國際經濟低迷、出口不振的情況,進一步擴大內需更為關鍵。
(1)培育新的消費熱鍛,優化當前消費環境。例如鼓勵節假日消費,開展概念營銷,培育新的消費點,同時應規范消費市場,如旅游市場、玉器黃金市場等,通過改善消費環境從而達到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目的。
(2)健全社保制度,免除后顧之憂。應進一步完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讓消費者有錢消費的同時也要讓消費者敢于消費,這涉及到對于消費者各方面的保障,只有免去后顧之憂消費者才敢放心消費。
(3)經濟發展方式改革,積極構建和諧社會。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要“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并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量化目標。這些目標的制定表明了黨中央決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重視經濟“包容性增長”。
當前中國的經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決定了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應該根據自己的國情,著力從縮小貧富差距、加快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擴大內需、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四個方面入手。我們應當看到,盡管我國面對前所未有的、可以預見或難以預見的、中國特有的各種風險挑戰和陷阱誘因,但是,“中等偏上收入”發展階段無疑是中國仍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此,我們更要抓住機遇,并未雨綢繆做好各種準備來應對挑戰。展望中國經濟的未來,我們有信心,我們必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經濟大發展大繁榮。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現在正處在離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最近的時期。因此,面對經濟問題的挑戰,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認真分析,沉著應對,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鄭秉文:中等收入陷阱”與中國發展道路——基于國際經驗教訓的視角[J].中國人口科學,2011(1).
[2]劉世錦等:陷阱還是高墻:中國經濟面臨的真實挑戰與戰略選擇[M].中信出版社,2011.
[3]菲利普·拉蘭:豐裕時代的拉丁美洲[A].吳敬璉主編:從威權到民主:可持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C].中信出版社,2008.
[4]大野健一:東亞的經濟增長和政治發展:從威權發展模式到民主發展模式的平穩過渡[A].吳敬璉編:從威權到民主:可持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C].中信出版社,2008.
[5]白雪潔:日本產業結構調整的特征、趨勢與啟示[D].南開大學,2012.
[6]厲以寧:非均衡的中國經濟[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注:基金項目: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研究課題成果(2013B044),浙江農林大學天目學院預研項目“虛擬人力資源理論對中小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TMYY1207),浙江農林大學天目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項目(TMKC1327)。)
胡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