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發展方式的提升,服務貿易中的知識產權貿易及涉及知識產權的貨物貿易在全球貿易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知識產權規則與國際貿易規則之間的相互影響重大而深入,在相互滲透中形成了國際上重要的經貿規則。如迄今為止對各國知識產權法律和制度影響最大的國際條約,就是《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這樣一部國際條約奠定了現階段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標準和水平,而其本質還是世界貿易組織管轄的一項多邊貿易協定。
上海自貿區是中國境內設置的自由貿易區,其本質是Free Trade Zone(FTZ)。除在關稅意義上,上海自貿區可被視為“境內關外”之外,從政府監管、法律規制等方面看其還是“境內關內”的性質。
盡管上海自貿區是FTZ,但上海自貿區是在特殊的國際國內背景之下設立的,因此上海自貿區肩負著多重重任。作為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對內,上海自貿區是中國經濟新的試驗田,肩負著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投資領域的開放、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變、深化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以及完善法制領域的制度保障等五大重任。對外,上海自貿區的政策、制度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把握和平衡,將體現中國政府對變化中的新的國際貿易形勢的回應。因此,自2013 年9 月29 日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以來,國內外都在密切關注在自貿區內實施和推行的各項政策改革和制度創新,而涉及知識產權方面的內容則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國際層面上,全球兩大重要的國際貿易談判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及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談判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知識產權保護。兩大貿易談判如同TRIPs 的加強版,在知識產權強國的主導下,談判文本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及標準被大大提高。中國作為全球貿易中的一環,目前還被排斥在談判之外,如不趕緊采取對策,中國將失去制定未來國際貿易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話語權,在全球貿易中存在逐漸被邊緣化的可能。而與中國有著密切合作的多個貿易對口國也都是兩大談判的參與國,在國際貿易中,這些談判的結果同樣會對中國發生重要的影響,一旦形成新的國際貿易新規則,中國對外的經貿發展將處于被動的狀態,不利于中國國際地位的穩固。因此,中國政府把上海自貿區作為貿易及知識產權規則先試先行的試驗田是十分睿智的選擇。
從國內視角而言,上海自貿區是“境內關內”,其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依據與其他地方并無不同,但在監管執法手段及某些特定問題上可針對自貿區的特點而留有變化及探索的空間,這種探索可進可退,可提升中國適應新的國際貿易規則的能力,同時也是積攢經驗的過程。對知識產權保護水平而言,我們認為自貿區可提供優惠貿易制度和便利的海關程序,但不應淪為假冒和侵權行為及產品的集中地,因此有效的知識產權邊境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而如何平衡知識產權保護水平與保障自由貿易的便利和高效是考驗我們知識產權綜合執法能力的關鍵。
上海自貿區的LOGO 就像一只展翅飛翔的海鷗。我們期待自貿區內靈活的金融和監管政策以及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能夠讓曾是亞洲金融和物流中心的上海再次展翅高飛,如同勇于搏擊暴風雨的海鷗,給中國帶來發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