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軍
沈陽市化工學校 (沈陽 110122)
教師自我評價強調面對個體發展和個體的教育教學行為,教師能夠主動積極地進行分析、思考和評判。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對評價目標有清晰明確的認識。這個評價的目標是指針對自身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教學改革的蘊育和實踐的具體情況,教師規劃個體的發展方向,對教育教學效果做出期待。
教師可以和教育教學行為的對象,即學生進行交流,從中判斷出教育教學成效如何,以及是否實現了理想的目標,然后深入分析影響實現或未實現目標的因素,進而修正完善個體的教育教學行為,并在此基礎上持續地為自身制定目標遠大,定位準確的個體發展規劃。這種不斷思考、判斷,進而不斷完善的自我評價過程,就是教師個體不斷發展自我,不斷超越自我的成長過程。首先,比較外部評價等其他評價方式而言,教師借助自我評價極大加深了認識程度。教師個體對自我有清晰的了解與認識,知道自身的工作能力,也明確自身的弱勢和困難,面對自身的工作環境和教育對象也有清晰的判斷。因此,教師評價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我評價。評價過程中,壓力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個體借助壓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反思。當個體擁有主動評價自我的意識,實施此項行為時,曾經的壓力會成為深入內省的動力。這樣,教師個體的道德素質獲得積累,反思能力增強,反思效果也會更好。
接下來,自我評價使教師由以往單一的接受評價的客體逐漸成為積極內省的評價主體。這種轉變意義重大,教師的工作角色不再是被動的“技術人員”,不再是墨守成規地“復制程序”,對于一些看似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不再是套用照搬,而是激發教師個體的自覺意識,以主人的心態,自覺的方式,自發自動地分析思考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實現教育教學技巧和理論的轉化與內化,能夠主動認識評判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的點滴變化與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之間的必然聯系,最終實現教師個體的專業化長足發展。
最后,借助自我評價,教師個體參照評價目標,全面深入地分析評價自身的工作情況,進展情況和努力程度。這個過程是教師個體開展自我警醒、自我反思、自我培養和深化成長的過程,也是促進教師個體高效反思自我行為,提升反思自我能力的過程。
作為價值判斷活動的評價,它是對主體期待獲得客體滿足程度的一種判斷,價值主體的需要不同,這也成為“形式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重要依據。很多教師評價體制只考慮教育監督者、管理者的評判需要,側重裁定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結果,并把這種靜態的結果作為衡量等級、評獎評優、選拔任免的標準。這種評價形式有一定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但它也壓縮了教師個體的發展空間,弱化了教師個體進取向上的動力。更嚴重的是使教師忽視對有利于職業教育長遠發展的某些環節程序的設置、鋪墊和積蓄,無法實現評價的終極目的。
發展性教師評價系統在本質上判斷,應該是與教師個體的專業化成長同步和諧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體系的特征有三個方面:首先,發展性教師評價系統的評價目的是促進教師個體的專業化成長。美國教育管理學家薩喬萬尼對于教師評價劃分了三個層次。知識儲備:主要評價教師個體是否具備教育教學實踐的知識,Kno whow。目前能力:主要評價教師個體是否具備開展有意義的教育教學實踐的能力,Can do。未來期待:主要評價教師個體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自身能力的未來期待,will do。發展成長:主要評價教師個體是否具備保持專業能力,不斷發展的行動和對預期效果的實現, will grow[1]。其次,教師評價目標要體現出層次性和差異性。教師個體不同,其專業特長,課堂的教學方式,教育教學應實現的目標,教育教學實踐的特色等等,自然也是不同的。因此,發展性教師評價會認真區分,不同對待,依照教師個體成長的不同水準,體現出層次性和差異性。最后,教師評價的方向,并非單純拘泥于當下,而是要面向未來。教師個體當下的生活情況、工作狀態、教育實踐固然值得關注,但發展性教師評價更是對教師個體的未來發展方向傾注更多的心血,給予更好的指導。在這一體系中,職業學校要積極參與,讓教師明確意識到學校對個體專業發展的愿景,同時,教師也應該對自我有一個主體充分的展示,以此,學校全面了解教師個體的教育教學實踐,科學呈現教師個體的教育教學效果后,幫助、引導教師對自身的專業發展方向和自身的專業發展之路做出規劃,對自身的專業成長目標做出判斷,給予個體長足友展的大好機會,提升個體的綜合素質,最終實現學校與教師的雙向發展。
教師個體開展反思行為的發展過程中,學校作為外部環境,其輿論導向作用顯而易見,適量的外部壓力對于教師個體反思意識的形成和反思效果的應用有很大作用。因此,要善于分析總結,查缺補漏,在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中,有利于教師個體開展有效反思的要堅持,不利于教師個體開展有效反思的要整改,即善而從之,不善則改之,以完善合理的各項規章制度保障教師的反思意識,發展教師的反思行為。
首先,從學校長遠的發展大計出發,以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為基礎,以學生的終身成長為核心,克服層級制管理中人浮于事的弊端,排除中間環節的干擾,使學校校長負責制這一管理方式中職責明確統一,將工作效率高的優勢發展到最大化,配合以健全高效的支持系統,透明公開的監督檢查機制,使教師個體有效的反思實踐更加規范系統、有效持久。同時,在規章制度的保障基礎上,為教師個體打造開展有效反思的開放式環境,積極營造寬松和諧且向上的評價氛圍,積極構建迅速及時且平等的溝通平臺。這樣,教師個體之間,教育者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專家學者之間,可以暢所欲言地溝通交流,可以方便快捷的實現發展合作。教師個體的反思意愿更加強烈,反思視野更加開闊,反思方向更加明確,從而形成開展有效反思的動力和勇氣,贏得開展有效反思的力量和支持。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整體風貌和獨特個性的和諧一致,也呈現出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相輔相成。”校園文化資源并非單純的意識形態,是物質基礎的內化,體現和承載著精神文明,又全面地映射和表露客觀的經濟形態。它包含教育,展示教學。它既發揚歷史又傳承未來,引導人們認識這些具化層面的物質方式,對待這些物質的態度和評判這些物質的標準,最終在學校這一組織系統中,絕大多數師生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信仰,并影響規范大家的言行。3.3加快有利于教師個體開展有效反思的升華過程,提升教師科研的助力作用。
大力宣傳終身學習的重要作用,鼓勵教師參加培訓學習,倡導教師認真學習與教育教學息息相關的文獻資料,定期開展寬松積極的教研活動,鼓勵教師將教育教學方法、教育的心得體會撰寫成學術性文章。教師個體可以以此深化對教育教學方法規律的認識與研究,提升教師個體創造性地運用這些理論規律的能力。并且,還有利于將自身已有的教育教學經驗升華為系統的理論,將感性的情緒凝練成為教育教學實踐的理性認識。最終,教師個體可以形成個性鮮明,獨特有效的教育教學風格,完成教師的個體成長。
[1]蔡怡.薩喬萬尼道德領導思想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