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婷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411100)
案例一 某小學數學課。陽老師在人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百分數》的教學過程中,在教完百分數的意義、讀法后,要求學生讀出自己在生活中搜集的百分數實例。學生們踴躍發言,大聲讀出自己搜集的食品袋上各種成分的百分數,讀出衣服標簽上的百分數,讀出飲料瓶上的百分數等等;學完這堂課的重難點后,陽老師舉出了這樣一些數據: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發明的,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5%,但他們的一次性筷子全靠進口;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不到14%,卻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國,看到這些數據后請談談感想。學生們都表現得非常積極,很多學生都想到了環保。這樣的教學方式既鞏固了本堂課的學習目標,也很好地與生活結合起來,提高了教學質量,實現了課堂有效教學。
案例二 某中學英語課。在新目標英語七年級Unit 3 的教學中,新詞組“excuse me”本來是一個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用到的詞組,但文老師卻只是帶讀幾遍,然后就要求學生將這個詞組和其他單詞一起聽寫。對于一個剛剛步入初中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學習方式無疑是枯燥無味的,學習效果定打折扣。
案例分析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論,認為教育與生活是一個有機整體,脫離教育的生活是不明智的,脫離了生活的教育則是不完整的。案例一中的陽老師注重教育與生活相聯系,無論是要學生提前準備生活中有百分數的物品還是將環保案例知識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來,都是教育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好例子。案例二中的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和教學效果與陽老師相比則有著很明顯的差異。她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注意將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導致學生很難產生英語學習興趣,也很難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筆者認為,文老師可以創設問路或借東西等情境,讓學生先學習“excuse me”這個詞組,然后進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口語交流與訓練。如此,聯系實際生活的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
早在1897年,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條》一文中就宣稱:“我認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這個信條成為杜威始終堅持和踐行的教育哲學信念之一[1]。當今社會,有種不太和諧的言論“讀書無用論”,認為有些人書讀得多,學習成績也很好,但是實踐能力差,高分低能,于是,便宣稱讀書無用。為什么會這樣?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脫節。學生覺得所學知識與平常生活聯系少,感知不到所學知識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如果在教學中堅持貫徹“生活引入課堂,課堂走向生活”理念,相信這樣的教學實踐將會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教材是師生對話的一個參與者、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把課堂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出發,使他們有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理解、體會知識[2]。教師應該在深鉆教材的基礎上,留意生活中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實例,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一種教師所講的正是自己困惑的問題從而有想解決問題的渴望,這便是生活引入課堂,課堂走向生活。
踐行“生活引入課堂,課堂走向生活”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不但要備好教材本身的教學內容,還要注意所教內容的更新。要關注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意味著教師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好課堂教學準備。案例一中陽老師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就是很好的例子。
上述案例是中小學教學活動中的兩種不同教學理念的縮影,許多教師已經開始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活化,但還有許多教師停留在傳統教學模式上,主要表現為:
對于現在某些科目所用的教材,一位高中生是這樣評價的:“教材是常常煞有介事地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卻不得不讀、不背的東西;不給人任何美感,卻讓人強行接受的冷血動物;是很多學生最不愛讀卻又讀得最多的書,是最暢銷最不受歡迎的書。”[3]為何教材受到學生如此“詬病”?一是因為書本知識脫離學生生活;二是在“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指揮棒下,許多學校,特別是高中學校,為了讓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一味地傳授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忽略了與生活的有機聯系。如有些學校在高二時便連理科規定的實驗課都不做了,只是讓學生記住實驗結果,如此教學就會使學生很難在學習中感知到學習與生活的聯系。
一方面,升學考試科目被重視,其它科目包括社會實踐活動被冷落,造成學生知識體系和思維能力畸形發展;另一方面,教學中只關注少數學生,忽視了對多數學生的培養,將大多數學生不負責任地推向社會,任其發展,進而導致全民族整體素質下降[4]。正是因為學校只關注升學率,唯成績論便大行其道,在小學階段還有些老師像陽老師一樣善于發掘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但到了初高中階段,過分關注應試考試,就很難顧及到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了。
教育必須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體驗和實踐,以及主動嘗試與創造來完成,才能讓學生樂學、好學,獲得知識和能力上的全面發展。
教學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件事物發生興趣時,注意力就集中,思維就更加敏銳。什么知識讓人感興趣?與自己的實際生活聯系最緊密的便是讓人最感興趣的。筆者在英語新目標七年級上冊《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的教學中,將教室布置成一個賣場,學生分組分別擔任每個攤位的賣家或買家,他們十分興奮,興致非常高。學生對于這樣的活動以及學習目標語言“How much...?”非常感興趣,因為買東西是和他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事,有了學習興趣,便有了學習熱情,便愿意主動學習。
從教材上講解重難點,學生有時難以理解。比如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應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在研究現實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5]。案例中,陽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出發,在學完百分數的讀法后,請學生讀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百分數。這樣可以讓學生很好地理解百分數的讀法、用法,也能讓學生更加留意生活中的百分數,更好地促進了課堂有效教學。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最根本的途徑是活動,活動是聯系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課堂教學中應注重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筆者曾聽過這樣一堂課,學生學習丈量土地時,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組,測量學校操場的長與寬,測量跑道的長度,測量教室的面積等,在學習小組間開展競賽。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測量,分別進行計算,比較估測與實測的誤差。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既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又培養了實踐操作能力。
“我們的實際生活,就是我們的全部課程;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這是陶行知先生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對課程思考的結晶。他強調以生活為源頭,主張“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6]。那么我們如何做到“生活引入課堂,課堂走向生活”呢?
教材雖然高于生活,但也源于生活。一個追求自身專業發展和學生素質提高的老師,在備課時應注重找教材與生活相聯系的素材。如案例一的教學方式就是一種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中加以訓練,從學生感興趣的實物、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才能使學生“想學”“樂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教學內容的安排,采用直觀語言、實物演示、游戲、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做到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7]。
教師在生活上的經驗比學生豐富得多。怎樣利用生活中的經驗,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堂七年級的生物課“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老師先聯系生活實際:青菜放久了變得萎蔫;糖拌西紅柿時盤子里會出現很多水;市場上賣青菜的商販不時地給菜灑點水,保持青菜的水分。這樣幾個事例說明了植物細胞既能吸水,也能失水。然后老師再聯系細胞結構知識,經過討論分析,學生很快掌握了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在于細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間存在濃度差。可見,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知識的遷移,使學生運用書本知識更加自如。
情境式教學能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所學知識。學以致用,知識才能成為一種能力。在英語科的教學中,當教材正逐漸“生活化”時,我們必須多創設生活中的情境,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如創設“聯誼會”的情境,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家人、朋友;創設“節日”情境,在情境中學習中西方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圣誕節等。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中情境,既實現了教學的生活化,同時,更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8]。
對廣大中小學教師來說,“生活引入課堂,課堂走進生活”是很有價值的教學理念。學生的知識、技能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生活也是教育的最終歸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發掘與生活的聯系,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將課堂教學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楊欽芬.杜威“教育即生活”意蘊及啟示[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0(1):9 -11.
[2]王仁君.如何把實際生活問題融入數學課堂[J].教育科學,2011(8):138.
[3]劉云杉.學校生活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楊曉明.淺談教育的生活回歸[J].丹東師專學報,2002(1):77 -78.
[5]蔣 丹.聯系生活,突出主體,培養學生創新意識[J].教育研究(小學時代),2012(12):113.
[6]李 莉.讓英語課堂彰顯生活的色彩[J].長三角(教育),2012(10):29 -30.
[7]曹春梅.淺析如何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J].才智,2010(17):77.
[8]閏瑞香,姜翠英,趙冬梅.課堂即生活生活即課堂—小學生英語興趣教學之我見[C].培養創新型人才、推進科技創新、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內蒙古自治區第六屆自然科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