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璇
(湖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于馬克思、恩格斯所構想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民主革命,也不同于列寧時代封建沙皇統治的資本主義落后的俄國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爆發正是中國處于內外受敵的階段,內受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文化體制,外受多個帝國主義國家宰割和奴役。很多階級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拯救危難中的中國,資產階級,農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最終,只有中國共產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這一先進的理論,在戰爭的洗禮和不斷實踐中將這一偉大理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沒有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這一偉大理論就不能順利地傳入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高瞻遠矚,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就不可能有后來的中國革命最后的勝利。
1938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第六屆六中全會上作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的重要報告,第一次從理論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了表述。他說:“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的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急需解決的問題。”明確提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實現,才能更好地指導和引領中國的發展[1]554。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階段,實現了馬克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中國共產黨堅持以毛澤東思想統一全黨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了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
列寧強調:“沒有革命理論,就不會有堅強的社會黨,因為革命理論能使一切社會黨人團結起來,他們從革命理論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們運用革命理論來確定斗爭方法和活動方法”,“只有革命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才能成為工人階級運動的旗幟。”[2]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的旗幟和指南,同樣成為廣大共產黨員的精神食糧,領導著廣大人民群眾拿起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利器對抗外敵。抗日戰爭期間許多馬列書籍涌入中國,國內外眾多學者翻譯了許多的馬列主義書籍對人們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希望廣大的中國人民接受并且將馬列主義付諸實踐,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經典作家的思想,出現了很多著作,例如著名的《論持久戰》等。毛澤東對單純的軍事行動是不贊成的,取得抗戰的全面勝利不僅需要槍桿子,還需要科學理論來武裝自己。除了無產階級先鋒隊的覺悟問題以外,還有一個人民群眾的覺悟問題。“中國人民中有這樣一部分人還不覺悟,就是說明我們的宣傳工作和組織工作還做得很不夠。人民的覺悟不是容易的,要去掉人民腦子中的錯誤思想,需要我們做很多切切實實的工作。”[3]
抗戰時期,黨不僅肩負著領導人民打敗侵略者,更肩負著建設新中國的歷史重任。然而,黨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遠遠不能適應黨所肩負的歷史重任,在黨內存在著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類錯誤思想,特別是教條主義,曾經使中國革命受到了極大的損失。針對黨內存在的思想上的問題,毛澤東當機立斷提出了對全黨進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教育,并且還專門撰寫了《實踐論》和《矛盾論》。他號召全黨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真研究中國革命的歷史和現狀,對每個問題加以具體分析,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針對黨內長期存在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綜合這兩種傾向的黨八股,毛澤東說,我們搞革命“就要反對主觀主義,就要宣傳唯物主義,就要宣傳辯證法,但是,我們黨內還有許多同志,他們并不注重宣傳唯物主義,也不注重宣傳辯證法。有些同志聽憑別人宣傳主觀主義,也安之若素。這些同志自以為相信馬克思主義,但是他們卻不努力宣傳唯物主義,聽了或看了主觀主義的東西也不想一想,也不發議論”[4]。為此,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開展敵后抗戰的同時,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了一項以馬克思主義教育為主題的聲勢浩大的延安整風運動[5]40,為當時兩面受敵的中國共產黨帶來了新風氣,大大地增強了全體黨員干部明辨是非曲直和辨別真假馬克思主義的能力,為抗戰創造了有利的精神條件,為奪取抗戰勝利和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礎。
中國特殊的革命斗爭環境,需要艱苦奮斗的精神。由于中國革命面臨的敵人很強大,中心城市長期被他們占領,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城市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以中國共產黨為主導的革命力量只能在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偏遠地點才能生存和發展,所以,中國革命在當時只能以這些落后的偏遠地方為依托,成立革命根據地,在與敵人軍事進攻的反復較量中,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6]。中國革命的客觀環境和獨特的革命道路,必然要求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要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不然中國革命就無法取得成功。1939年5月,毛澤東告誡全黨:“我們民族歷來有一種艱苦奮斗的作風,我們要把它發揚起來。要把現在許多人中間流行的那種自私自利、貪生怕死、貪污腐化、萎靡不振的風氣,根本改變過來。”抗戰時期的艱苦奮斗精神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表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泥灣精神。
隨著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日寇的野蠻“掃蕩”,國民黨的包圍封鎖,使陜甘寧邊區及其他抗日根據地遭遇極大的財政經濟困難,因此,黨中央進行了大規模生產勞動,如開挖窯洞建校舍,筑路平操場,開墾荒地種糧種菜,飼養禽畜,開辦手工作坊自制副食品和日用品。如此,不僅克服了物質困難,而且改造了人們的主觀世界。許多人,過去是只知“筆耕”的書生或知識分子,通過參加生產勞動,深刻地認識到勞動創造世界,勞動人民是歷史創造者[7]。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不管在什么時期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抗日戰爭時期面臨的困境以及人民長時間處于半殖半封的社會,長期受到落后思想的束縛和禁錮,這個時候,中國共產黨帶來了先進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當時中國的具體情況和實情,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毛澤東思想在黨內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剔除那些陳舊的頑固的落后思想,鞏固了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幫助和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的中流砥柱地位,對取得最終勝利起到了軍事運動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在這個時期,誕生了毛澤東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將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上升到了一個高層次。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廣大黨員干部、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全面性地提高了理論基礎同時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當今世紀之交的中國同樣處于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吸取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實踐經驗為現實服務。
[1]毛澤東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列寧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M].北京:外文出版社,1956.
[4]張渝政,唐廷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歷史軌跡[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1 -26.
[5]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2)[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7.
[6]溫濟澤.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張 煜.論延安時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啟示[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1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