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燕
基于“文化育人”理念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宋曉燕
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現有人才培養模式應緊跟行業的發展,將“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這不僅可以實現學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更能促進其文化修養與職業素養的提升。
文化育人;高職;人才培養;創新
當前我國各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以職業教育為基礎,關注各行業崗位實際需求,所培養的學生普遍具有較高的實踐操作水平。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現代企業對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僅著眼于學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更應關注其文化修養與職業素養的提升。因此各高職院校應從不同專業的實際需求出發,關注人文素養教育,將“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其人才培養工作的全過程。
“文化”,《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一般從狹義上理解為: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等精神層面的成果。“文化育人”理念,其核心是以文化教育人,以文化影響人,從精神上塑造人,最終達到個人及團體整體素質的提升。我國新時代教育的“文化育人”理念,就是在教育過程中融入古今結合、中外結合的優質精神元素,不斷整合發揮作用,形成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最終達到培養對象“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雖然開設專業各不相同,但在人才培養方面均源自普通高職辦學的基本理念,概括講就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一)以就業為導向
高等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是能直接滿足社會各行業需要的應用型高技能人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必須緊跟市場,關注各行業各崗位的實際需求,將學生就業作為人才培養工作的“風向標”,將就業率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與辦學水平優劣的關鍵因素。因此,高職院校學生相對普通高校學生來講,就業壓力較小,更能適應各行業尤其是一線工作的需要,這也正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優勢所在。
但從近年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實踐看,以就業為導向往往形成一種片面追求高就業率的人才培養誤區。學院只關注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追求人才培養的“短、平、快”,有些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只在校學習一年,甚至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應企業需要,被推薦到了工作崗位,“解決”了就業。顯然這類學生只能成為重復某項工作的“機器人”,很難有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從這個角度看,部分高職院校的一些做法已經背離了高等教育的辦學初衷。
(二)規范教學過程,嚴格學生管理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主要體現在高職院校教學組織與學生管理上。我國高職院校多起步于早期的中等專業學校或職業技術學校,教學組織與學生管理的基礎較好。升入高職院校后,一般能做到教學組織方面規范有序,學生管理方面嚴格高效。但從學生素質培養的角度看,尚存在突出問題:教學組織方面,由于高職學生在校時間較短,各種課程較多,學生的學習壓力普遍較大,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少。高職院校在教學組織上一般采用知識講授、嚴格考核的模式,保證學生各類知識的快速掌握,教學方法往往缺少創新,教學效果受限。學生管理方面,高職院校一般較為嚴格,強調組織紀律性與服從意識的養成,但對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有限。
(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直接服務于企業一線工作的需要,因此國內外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普遍強調企業與學校的緊密合作,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工作的密切結合。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主要形式有:第一,企業短期實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根據教學進度安排赴企業崗位實訓,時間在一個月左右;第二,設立實習基地。學生在校內學習兩年后進入企業上崗實習,時間在一年左右;第三,開展訂單培養。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組建定向班,學生畢業時直接進入定向企業就業。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經實踐證明的高職院校進行人才培養的通用模式,正因為有了大量實踐課程的學習與鍛煉,學生實際操作技能水平得以快速提升。但從當前各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情況看,不論工科、理科生產性行業,還是服務性行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著眼點還是完成用人企業預設的工作,很多情況下學生的實際工作難以與所學理論相結合,實踐教學不再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的收獲只能停留在操作熟練、技能水平提高的較低層面上。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我國高職院校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用高效,但尚需完善。隨著現代企業用人要求的不斷提高,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不應只注重實踐技能水平的提高,更應實現學生文化修養、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應將“文化育人”的理念充分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緊跟市場需求,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關注就業,以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為導向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應緊跟市場需求,關注學生就業。但要明確我們提升的是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而不是僅將一次就業行為作為人才培養的唯一目標。目前社會各行業普遍存在高競爭,多變化,人才流動性較大等特點,對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要求較高,學生一次就業成功并不能保證其具有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一勞永逸。企業與學生間會不斷進行雙向選擇,很多學生在有了一定社會閱歷后,會選擇離開最初的單位,甚至離開所學專業,這時他的文化底蘊與綜合素養會上升成為其核心競爭力。因此,各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應融入“文化育人”的理念,除了學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外,更應注重其文化修養和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
(二)將“文化育人”理念融入教學組織、學生管理的全過程
高等職業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上,規范教學過程、嚴格學生管理的同時,應將“文化育人”的理念融入其中,用精神感召學生,用文化塑造學生。
1.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
對一所高校來講,校園文化是學校育人理念、先進思想、優秀傳統等一切精神財富的集中體現,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每一名教師、每一名同學。相對于普通高校來講,高職院校尤其應當注重良好校園文化的構建,一方面突出教育理念,增強學生的責任感、進取心;另一方面突出專業文化與氛圍,將專業特質與理念融入校園建設之中,通過校園自然環境的保護、人文環境的打造,增進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與情感,為其將來的職業發展積累必要的精神資本。
2.注重情商培養,用文化充實教學過程
現代企業對從業人員的情商要求越來越高,高等職業院校應注重學生的情商培養。每一名教師都應明確:教學決不僅僅只是講課,更是與學生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與溝通,一方面要將人類的文明結晶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授課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動向,及時加以引導,幫助學生塑造堅定、樂觀、自信、進取的優秀人格。同時,現代企業要求從業人員知識面要寬,知識量要大。高等職業院校應根據各行業的實際需要,針對不同專業靈活進行課程設置,將各種人文的、自然的文化知識有機整合并充實到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構建起專業發展所需的基本知識體系,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學生管理以人為本,樹立“人文化”理念
現代企業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較強的服務意識與集體主義精神,高等職業院校在對學生嚴格要求、規范管理的基礎上,應以人為本,樹立“人文化”管理理念。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不能僅體現為對學生的約束、服從意識的培養,更應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融入集體、學會共處、認識自我,并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有計劃的指導學生塑造職業個性,提高職業素養。
(三)校企合作,注重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高等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應達到學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更應實現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這就要求院校與企業的合作不僅是工作上的相互支持,更應有彼此文化、理念的交流與融合,并共同作用于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
一是應將優秀的企業文化、管理理念融入學生學習與工作的全過程。不論是安排實訓崗位、設立實訓基地,還是訂單培養,企業應對學生進行專門的關于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的培訓,讓學生不僅能從事專業工作,更能緊跟時代潮流,把握專業發展動向,樹立正確的服務理念與經營管理理念。
二是校企合作過程中學生的工作安排應以其職業素養提升為目的,校企雙方共同進行精心設計。工學結合、在崗實踐不僅是學生提高專業技能的過程,更是學生了解本行業、領會企業文化、接觸管理實踐的平臺,是其職業發展過程中精神財富積累的重要階段。
綜上所述,現代企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具有較高文化修養與職業素養的從業人員,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有必要將“文化育人”的理念融入其中,在不斷的總結探索中形成高職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使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1]胡鍵.文化軟實力研究[J].社會科學,2011,(5).
[2]袁祖社.中國精神的文化—實踐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
[3]張羽.中國高校班集體制度對學生成績影響的實證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4]劉雯婷.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D].復旦大學,2009.
[5]特格希,李巖.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11).
(責任編輯:孫寬寧)
宋曉燕/山東旅游職業學院休閑產業管理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