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光榮
(湖北工程學院城建學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新農村空間、經濟、社會結構形成為其歷史因素、環境容量關系的結果。新型城鎮化下的新農村規劃,宜遵循生態原理,研究結構狀態、效益、關系、發展趨勢,達到自然可行性;也遵循社會學原理,借鑒西方政策社會影響評估,從更廣泛立場上,以不同價值判斷,考察社會可行性,博弈與妥協達到相對平衡。
充分利用現狀地形地貌,保留現有水系、植被。盡量利用現有道路、公共與基礎服務設施,不強迫遷房、不填塘、不砍樹。各項建設應相對集中,充分利用原有建設用地,新建工程及住宅盡量少占農田。
既充分開發農業和自然資源,注重經濟發展;又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村莊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塑造特色村莊形態和經濟。
廣泛聽取村民意見和建議,維護村民利益,解決村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讓農民確確實實得到實惠。
分解落實年度、近期(3—5年)、遠期(10—15年)的實施目標。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注重實效,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主義,不搞大拆大建。
新農村建設當然不可能遍地開花,應找準鄉村發展的關鍵環節點——中心村。中心村科學合理選擇或重新選址就成為新農村規劃建設關鍵抓手,其選擇正確與否關系到新農村規劃建設成敗。它對于豐富新農村規劃布局理論,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統籌、協調推進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管理建設具有較強理論意義;對于優化我國村莊布點與村鎮體系布局,節約新農村建設資源,新農村規劃編制,村莊居民點建設等具重要實際價值。
中心村選址可分四種類型:發展型、連接型、趨向型、新建型。發展型即中心村基于某一現有自然村積極發展而成,可擴大建設用地規模;連接型即中心村基于距離相近的某兩個或三個現有自然村連接發展而成;趨向型即中心村選擇離鎮(市)區較近、公路邊或經濟潛力大、提供工作崗位多的自然村;新建型即選擇新的地點規劃建設中心村。
改變現有新農村規劃將行政村內所有村民集中到中心村居住、拆除其它所有自然村的做法,實地調查,科學分析,循序漸進地引導自然村發展趨勢。一是被選為中心村積極發展,按新農村建設要求,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環境,提升對周邊村的吸引力,合理集聚村民;二是作為保留村控制發展,不新建或原址重建,不擴大建設用地規模;三是作為搬遷村,規劃期內逐步遷移,原有用地還田。
改變現有新農村規劃將村莊住宅、道路、公共服務設施等重新建設的做法,應充分利用現有基礎,可分整治、整治結合新建、新建三種方式。盡量控制新建,鼓勵整治,一般采用整治結合新建方式,即結合原有自然村進行新建,規劃建設或完善路、自來水、排水、寬帶、廣播等基礎設施和診所、商店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文體活動場地、垃圾收集等設施,擴大原有村莊規模,集聚人氣,增強吸引力,形成中心村。
已建村委會辦公建筑盡量保留,現沒有的應進行新建,包括文化室、水沖式公共廁所等。結合道路或村委會辦公建筑建設文體活動場地,配有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桌以及石凳石桌、健身器械等其它的活動設施以供村民休閑、娛樂、集會。在村委會或文體活動中心所在地建公告欄、《村規民約》宣傳牌等,公布村里大事與財務情況,宣傳政策與法制,提升村莊文明。
一般不新建幼兒園、小學。可據鄉鎮總體布局、村莊規模等保留、整治現有小學與幼兒園,完善相關設施,提高教學質量。
建設商店與村莊衛生室。堅持“以人為本”思想,方便群眾。“一村一室”,標準化配置,不斷改善村民的醫療衛生條件和保障村民的食品衛生安全。
滿足村莊客、貨車和人流安全暢通為總原則,堅持適度超前和高標準原則建設主要道路,在充分利用現有道路基礎上建設次要道路,避免過大的拆遷,合理確定路網等級,形成有機路網系統,路網規劃與交通功能、用地功能、綠化景觀規劃有機結合。
尊重道路原有脈絡,不過分強調道路的取直,建設須避開現有建筑物、構筑物,滿足安全性及消防等要求。村莊主要行車道路應規劃兩個車道寬度(一般為7米),按要求控制過境公路紅線,建筑后退村莊道路紅線一般為3—5米。村內主、次道路及入戶路全部硬化,建筑室內地坪標高應與道路標高相互協調,考慮平衡土方、地面排水、地下管道、建筑空間等方面要求。考慮村莊建設現狀及資金節省等原因,村莊內各等級道路斷面均采用一塊板形式。
按全面規劃、分期實施原則進行給水管網布置,管網敷設結合道路的修、擴建工程逐步完善。供水采用生活、消防聯合供水系統。供水水源選擇根據本村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采取自建、聯村合建或接其它自來水系統等形式,供水管網結合發展和地形條件,一般采用枝狀布置方式,沿道路布置。
主要采用集中排水,排水系統與道路建設相配套,在村莊主要道路兩側挖排水溝,上加水泥蓋板。排污規劃設置沼氣深化池,集中處理污水,經過處理凈化達到標準后就近排入各河流、池塘、低地,排水管布置一般采用截流干管形式,沿路布置。
改造村莊電網,配電及戶內線路容量要適應用電量增加的需要。一般需增加變壓器容量,供電線沿道路布置。沿著主次干道設置路燈照明,光源采用節能燈。
規劃期末有線電視的普及率達100%,電話普及率達100%以上,開通寬帶上網系統。逐步改造現有線路走向,使之與規劃道路一致。
中心村選址須避免或避讓各種自然災害,各項建設應滿足防洪、抗震、消防等防災基本技術要求,按100—120米的服務半徑設置消防栓,建設村莊周邊的防洪溝、堤、壩等以抵御洪水等自然災害。
村莊周邊環狀綠化,宅旁小塊綠化,道路兩旁、田埂帶狀綠化,結合文體活動中心建設中心綠地,建設“村中有綠,綠中現村,人、建筑、綠地融合”的綠化特色,形成“點”、“線”結合的有機綠化系統,高低錯落的立體綠化體系。同時注意多選擇經濟樹種,綠帶建設結合林果種植,既美化環境,又可以提高村民收入。
引導村民改建新型衛生廁所。村莊內20~30戶設置一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組織人員定期清理,收集的垃圾運送到垃圾填埋場集中處理。安排一名清潔環衛人員,負責路面清掃、綠化維護、村容村貌整潔等工作。制定《村莊環境衛生管理規定》,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村民環境衛生意識,形成自覺維護環境衛生的共識和行動。
新建或改造村莊主、次道路,完成村莊主、次道路的硬化,形成未來村莊發展的骨架。完成文化室、診所、活動中心等村級公共服務設施以及體育運動設施的建設。加強對中心村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局部區域排水設施的建設、垃圾收集點的建設。結合中心村建設逐步完成部分舊民房的改造。逐步推進村莊文化、文明建設工程。
第一,成立由鎮(鄉)、村和縣(市)有關部門參與的新農村建設推進工作小組。加強管理,對亂搭亂占行為嚴厲制止。村莊土地由村集體統一進行有效、合理配置,嚴格實行一戶一宅。
第二,加強宣傳力度,提高村民文明意識。組織專人進行公廁清掃、垃圾清運,確保村容村貌整潔優美。
第三,科技興村。高質量編制新農村規劃,確保規劃可操作性。舉辦種養技術講座,大力推廣新品種,應用新技術,讓村民經常交流經驗,增強種養能力。實施“科技示范戶工程”,通過科技示范戶帶動一批科技專業戶和科技能手。建立農業信息平臺,及時向農戶提供市場需求信息。
第四,多渠道籌集資金。保持傳統融資渠道,公共、基礎設施投入資金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給予政策優惠,獲取國家和上級政府政策扶持資金,加強土地管理,確保農業現代化建設目標實現。
[1]全國城市規劃執業制度管理委員會:轉型發展與城鄉規劃[M].中國計劃出版社,2011.
[2]陳懷錄、寇明哲、張強:城鎮稀疏地區的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09(2).
[3]葛丹東、華晨:適應農村發展訴求的村莊規劃新體系與模式建構[J].城市規劃學刊,2009(6).
[4]崔功豪等:區域分析與規劃[M].高等教育社出版,1999.
[5]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6]洪光榮:新農村規劃方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22).
[7]Guangrong Hong,Youfa W u.Selecting Key Village by Quantitative and Qualititative Methodsp[Z].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