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 穎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多地推出的本地高考改革方案中都降低了英語分值,萬眾期待高考改革從英語破冰。盡管各地的具體改革方案不同,但降低英語地位、英語退出高考統考、實行社會化一年多考似乎已成共識。方案一出,叫好聲一片。久被英語折磨的考生為改革叫好絕對正常,然理性思考便不難發現,僅僅降低分值一年多考并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考試改革,不過是分值和考試次數的調整,招考分離、自主招生的社會化考試改革遠未真正啟動,英語高考的社會化改革還任重道遠。
事實上,探索某一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的辦法、實行社會化考試早在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就已提出,2011年1月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學習時報》上再次提出要以英語為突破口,實現高考的社會化考試改革。久聞改革之論而未見具體破局之策足見改革之難。英語高考畢竟是直接影響高校選才、中學英語教學和上千萬考生升學之大事,“改什么”、“怎樣改”無疑需要全方位考慮,謹慎而行。筆者認為,改革應遵循三個有利于原則:有利于高校選才、有利于提高中學英語教育質量、有利于考生減負。英語高考該如何逐步社會化?社會化改革下,如何賦予高校自主采信英語成績之權力?一年多考具體幾考?成績有效期如何確定?英語的社會化改革是否也該改改考試內容?
長期以來,我國實施政府對招生考試的直接管理,強調考試是國家意志體現,高校必須接受政府組織的考試方式和錄取標準。“社會化”強調政府通過立法與經濟手段間接管理招生考試,高校享有自主決定考試形式、考試內容和錄取標準的權利??荚嚈C構有較大獨立性,有自主權根據用戶需要負責考試的設計、編制與具體實施??荚囈w現用戶意志,故而高考須為用戶,即高校招生選才服務。高校招生由政府統招走向市場化的高校與考生間的雙向選擇。
當前世界各國在大學入學招生考試實踐中,其“社會化”的具體形式、程度各不相同。從我國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英語高考社會化改革可以從兩個途徑入手:
一是報考走向社會化。改變現在由考生所在中學統一報考之做法,由考生自己持所要求的相應證件到指定考試服務機構報名。這些機構提供相應的報名、審核、存檔、分配考場等相關組織工作??荚噲竺麜r不填寫畢業中學??荚嚦煽儐斡煽忌鷳{證件自己到指定考試服務點領取。考生報名不填寫畢業學校,而且政府應明令規定,任何考試機構或考試服務機構不得向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學提供考生的高考成績,這樣,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按高考成績給中學排名則難度大增。當然,或許有中學會要求自己的學生向校方提供高考成績,但這操作起來也絕非易事。其一,教師并不愿這樣做從而給自己的教學增添壓力;其二,某些個性強的學生未必會聽話就范;其三,地方教育部門沒辦法給學校排名,學校自然也就不再熱衷于給自己的教師排名。唯有如此,學生、教師和中學或許可大大免除高考所帶來的應試教育之束縛。
二是考試機構走向社會化。從世界范圍看,各國(地區)考試機構的社會化程度不盡相同,模式各異,既有如美國ETS(美國社會化考試機構)的民間中介機構,也有如香港考試局、臺灣大考中心依附于教育署、教育部的非民間機構??荚嚈C構與政府的關系受到經濟、文化和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可簡單地以此評價孰優孰劣。由于體制、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考試機構的社會化在我國必會是一個長期過程。目前來看,教育行政部門轉變管理方式,實施對考試機構的宏觀管理、減少直接干預,使考試機構在試題編制、組織考試、考試改革方面享有越來越大的自主權,考試機構在現有體制下走向專業化,建設成為專業考試機構是可行的。
招考分離、自主招生是高考社會化改革的重要目標,在考試走向社會化的同時,高校在招生上必須享有相對自主權,逐步走向自主招生,否則,高校就難有熱情推動考試改革。以英語為例,高校必須有權自行決定如何采用考生的英語成績,考試機構也才有必要和動力根據高校的選才要求設計英語測試。
不可否認,英語的重要性是因校因專業而異的,籠統地說英語重要與否絕非科學務實之態度。各院系應被賦予自行采用英語成績之權力,英語地位在人才選拔時“按需而定”。高校招生時,各院系根據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來確定是否把英語計入總分,并可對英語成績進行加權或降低權重處理。比如某大學國際貿易專業招生,可把英語加權到1.5,即考生的英語成績乘上1.5后再加入總分。而像古漢語、中醫等專業招生,那么招生中則可以降低英語權重,甚至可以完全不考慮考生的英語成績,只按其他考試科目的成績錄取??傊?,英語權重如何,是否計入總分由高校說了算,而非由某個政府部門確定。唯有如此,“倒英派”才無需反復在全國兩會上呼吁取消“英語一刀切”了;“挺英派”也無需疾呼“英語分值絕對不能降了”。
雖然按專業需要合理利用英語成績是改革的一種較為理想狀態,但這一做法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較大困難(這一結論源于對上海、北京等地考試院工作人員的訪談)。平行志愿網上錄取時,同樣標準下的分數才可通往不同高校。也就是說,各個高校各科都是統一的權重,考生的總分才具可比性,方便操作。否則,各個院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則難以確定。統一錄取和標準的多元化本身就存在矛盾,多元標準要求高校必須自主招生,難于統一錄取。
然而現實是,廢除統一錄取,高校完全自主招生還需長期探索,為解決當下統一錄取與高校英語要求多元的矛盾,高考英語單列計等級更為可行。江蘇的改革方案中已體現出這一趨勢。各院校在招生簡章中事先具體說明各專業對英語成績的要求。由于考生已事先知道所報專業的英語要求和自己的英語成績,填報志愿則能較好避免盲目性,在統一網上錄取時只看其他科目成績即可。英語成績計等級也有利于防止考生、家長“每分必爭”。
高考社會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讓考試面向市場,滿足高校多樣化的人才選拔要求。因此,高考社會化改革帶來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高考試題會逐漸走向分級分類以滿足高校的多樣化發展。英語高考測試應該走向分級,以適應一流名校、普通地方院?;蛘咄辉盒2煌瑢I對考生英語水平的不同要求,“一刀切”地降低難度或提高難度都非理性做法??荚嚳颇康募墑e差異也不利于各中學進行成績比較,從而減小考試對高中教學的牽制。
需特別一提的是,改革只是把英語放在平時考,英語退出的絕非是“高考”,而只是“高考統考”,差異大矣。“英語退出高考”之類的報道純屬對英語高考改革的誤導。在當今英語稱霸世界的時代,把英語完全踢出高考絕對是癡人說夢,外語水平在今后很長的時期內,依然會是高校選才的重要參考因素。
改革提出英語將一年多考,多考到底是考幾次?是否越多越好?非也。如果說一年一次考試或許會有個別學生因身體不適、精神緊張而造成考試發揮失常,那么,兩次考試機會就基本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次數再多則必要性不大。一年多考還可能帶來更嚴重的“應試”行為。如果兩三個月考一次,教師、學校、培訓機構等會不斷搜集考試真題,分析應考策略,組織學生進行下一次備考,而且家長、中學甚至會強迫學生每一次都參加考試,這種后果將會是可怕的。從教育部門的考試組織、考試管理、命題質量等方面因素來看,實行兩次以上的多次考試也未必可行。事實上,在目前為確保公平,防止招考中的弄虛作假,依然只能以高考成績作為錄取的核心參考因素這一高考制度框架下,某高考科目的一年多考將意義有限。
關于成績的有效期,既要考慮有利于減輕學生負擔,也應著眼于不影響正常的中學英語教學秩序。在整個中學階段培養學生應有的英語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為學生日后有需要的時候再自主學習英語創造條件在當今世界是完全有必要的。雖然當前英語因地位過高而屢遭詬病,但改革也不可走向另一極端,完全忽略對中學教學的影響。英語成績有效期為兩年或更長,必會帶來一系列問題:一是高中正常的英語教學會受到嚴重影響??歼^了的學生怎樣安置將是令人頭疼的難題;二是很可能一些家長會把學生送去補習學校提前修完英語課程,以便盡早考完英語,全力備戰其他科目。這樣不僅不能給中學生減負,反而增加負擔,同時也使英語培訓和補習市場更加火爆;三是一些學校很可能加大假期補課力度,提前授完英語課程,以便學生應考。綜合考慮來看,高考英語成績的有效期定為大約15個月,一年兩次考試機會相對合適。這樣考生在整個高三到大學錄取階段最多也只有兩次考試機會,避免給考生增加不必要的備考壓力和經濟負擔。
社會化考試改革之下,高校對考試本身擁有了發言權,這無疑會大大推動考試內容改革。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在2005年推出新制托福考試很大程度就是源于客戶對原有考試效度的不滿。從全國考題來看,我國的英語高考經過多年的發展后,其信度和效度有了明顯提高,但仍基本屬于“語言知識+閱讀測試”試題,對語言輸出能力考查嚴重不足;對聽力檢測不足,聽力部分選擇項為三選一,猜對答案幾率較高,測試信度偏低;口語測試基本流于形式。把英語高考試題與雅思、托福、甚至大學英語四六級試題進行比較就不難發現,高考英語對于檢測考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方面效度明顯不足。英語作為一種技能型(skill-based subject)科目,測試中必須突出對技能運用的考查。英語高考應以交際語言測試理論為指導,提高測試的真實性,由語言知識測試向語言應用測試轉變;由間接語言應用測試向直接語言應用測試轉變。提高測試的效度和信度應該成為英語高考改革不容忽視的重點,通過科學的測試引導教學,提高英語教育質量,還原英語教育的本真,使英語教學更符合語言學習內在規律也應是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成功的教育體系應該是提供多樣的選擇以適應各類人才發展的需要,各類高校選才的需求,絕不是整齊劃一的模式。高考英語改革必須向著三個“有利于”前行,真正有利并服務于高校選才、考生減負和提高英語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