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永林
世界高等教育革命歷史證明了社會參與大學治理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17世紀,現代大學制度在英國興起,推動英國成為三百年的世界強國。從19世紀初期到20世紀,第一次學術革命中的洪堡模式推動了德國的迅速崛起。20世紀80年代以后,第二次學術革命興起,大學承擔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任務,開始拓寬組織邊界,從象牙塔走向了社會的中心,出現了以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為代表的“創業型大學”。后洪堡模式證明,大學需要在適應社會組織系統發展的基礎上不斷變革以取得成功。大學作為一個組織,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外在環境系統保持著復雜的聯系[1]。在國際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就必須完善大學治理結構。大學治理結構是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和關鍵環節,是判斷現代大學制度是否建立的重要標準。現代大學制度除了強調政府為主體主導之外,還應該包括非盈利型組織、社會中介組織、市場化組織和公民社會等力量參與治理。在高等學校逐步獲得大學自主權的情況下,社會參與大學治理能力成為構建現代大學制度的關鍵。社會治理作為一種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是在政府部分職能和公共服務輸出市場化以后所采取的一種社會管理范式[2]。我國高等教育機構按照公益二類進行機構改革表明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逐步市場化,高等教育通過提供公共服務收取費用,通過市場配置資源,構建政府、高校、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體現了社會參與大學治理的思想和路徑。那么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社會參與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是什么?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如何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大學外部社會治理結構模式?這些問題都需要重新思考和回答。
大學治理的研究是目前國內外學術研究的熱點。大學治理的提法最早起源于美國,第一本研究大學治理的專著是科爾森的《大學與學院的治理》[3]。1973年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員會將大學治理定義為:“作決策和結構的過程,從而區別于行政和管理?!盵4]公共管理理論和公司治理理論為大學治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參考。借用公共管理理論厘清大學治理主要是從政府的視角重新認識和處理政府與大學之間的關系。公司治理理論主要以產權為核心研究公司治理結構,將產權理論引入大學治理,重在如何能夠提高大學運行的效率,比如委托-代理等問題。張維迎教授認為大學治理是用什么樣的制度才能夠保護大學的目標和理念的實現。筆者認為,大學治理是大學、社會、政府以及利益相關者為實現大學目標進行的一種制度安排。這種制度安排確保了不同利益主體之間關系的有序和和諧,既能夠激發大學的辦學活力,亦能夠確保大學公共利益目標的實現。大學能否具備吸收社會資源有效參與治理的能力才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關鍵所在。大學治理的社會參與主要包括政府賦權給社會,發揮利益相關者的主體地位,通過產學研等多種方式優化大學的治理結構。
第一次學術革命讓研究型大學取得了成功,之前的知識傳承已經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科學研究成為研究型大學最為顯著的特征,洪堡模式取得了革命性的勝利;第二次學術革命,知識資本化成為大學發展的顯著特征,知識在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上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第三次工業革命整合了綱領的和規章的框架下的向前的和相反的線性模式,綜合了知識、組織和機制:內生的,外生的創新動力[5]??梢哉f不同社會組織單位共同進行知識生產成為后洪堡模式的顯著特點。20世紀9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亨利埃茨克維茲和羅伊特雷德斯多夫提出三螺旋理論,用于解釋大學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三螺旋理論實際上是一個有關產、學、府三者關系的理論,提出政府、企業、大學是知識經濟社會內部創新制度環境的三大要素。三螺旋理論認為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必須形成一個螺旋狀的聯系模式,這種纏繞在一起的螺旋由三股構成:一是由地方或區域政府及下屬機構組成的行政鏈;二是由垂直和水平聯系的企業構成的生產鏈;第三股是由大學組成的技術科學鏈。產業作為進行生產的場所,承擔著產品的問世的功能;政府作為契約關系的來源,確保穩定的相互作用與交換;大學則作為新知識和新技能的來源,是知識經濟的生產力要素。大學、產業和政府在保留自身原有作用和獨特身份的同時,每一個又表現出另外兩個的一些能力。三者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形成持續的創新流[6]。三螺旋(TH)模型揭示了大學與外界組織的動態發展模式,以及知識開發與應用的復雜網絡關系。當今大學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只有加強社會合作,密切與企業行業的關系,才能利用雙方優勢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履行大學的使命。
大學是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利益相關者概念最初的含義就是“沒有利益相關者的支持,組織無法維持存在的團體?!盵7]包括股東、雇員、顧客、供貨商、債權人和社會等。佛里曼(Free man)認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能夠為組織目標實現所影響的人或集團[8]。這個理論的基本觀點是所有利益相關者均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貢獻,也承擔了相應的風險,所以企業應該考慮所有利益者的主張,因為企業是利益相關者權益實現的載體。這種認識的邏輯起點就是產權的有限性,即要求產權權益主張必須充分考慮他人的權益。與企業不同,大學是一個非盈利組織,具有準公共產品的屬性。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股東,沒有人能夠獲得大學的剩余利潤,每一個人或每一類人都不能對大學行使獨立控制權,大學只能由利益相關者共同控制。大學的外部利益相關者較少參與學校決策,“內部人”控制現象較為嚴重。行政管理人員、教授等“內部人”往往會過于考慮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損害了學校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9]。大學外部社會民眾和利益團體是大學外部利益相關者,應把它們吸納到董事會或理事會,從而發揮其建言獻策和監督調整的積極作用。
為了生存,組織需要資源。一般來說,為了獲得資源,組織必須與控制資源的組織相互交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組織就會依賴自己所處的環境。由于組織對自己所獲取的資源沒有控制力,資源需求就會成為問題和具有不確定性。組織為了獲取資源與其它組織進行交易時候,資源控制權使得其他組織具有對組織的控制權。組織的生存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組織對環境偶然性進行管理的能力,因此,大多數組織行動的焦點在于通過交換的協商來確保所需資源的供給[10]。大學作為知識生產的組織,也需要資源供給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高校以往的做法主要是向政府申請資源,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的建設項目,確保了入選院校的資源獲取。這種資源獲取給大學組織帶來某種程度的“安全感”,使他們不需要為資源獲取的不確定性而擔心。“安全感”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讓大學缺乏一種“創業”精神,使他們在應對快速變化的時代中不夠積極主動。資源依賴理論指出企業在面對多變、復雜與受限的環境條件下,組織不是被動應對,而是自愿提出戰略合作,形成聯盟利益關系。聯盟是大學組織應對不確定環境的重要戰略之一。當組織無法從內部取得所需資源時,就需要與環境中的相關組織進行合作與聯盟,這是戰略聯盟形成的主要動機。面對內外環境的變化,大學必須積極與社會組織互動結成戰略聯盟,從而獲取資源以求發展。戰略聯盟既可以保證參與聯盟的大學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也能夠對教育政策環境產生影響。佩芬和薩拉塞克認為,“學校規模是關鍵因素,大的高校對于環境而言擁有更多的力量和相互作用……更有能力抵御環境的直接壓力和即使壓力……有更多時間來一是到外在威脅并作出反應”。
世界一流大學發展證明,大學越是拓寬組織邊界,與產業和政府的關系越是緊密,越會取得成功。產學研合作也已經成為社會參與大學治理的重要方式。行業企業參與大學合作一是可以改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二是行業企業可以為大學發展提供資源,支持大學的發展;三是行業企業與大學協同創新也是大學變革的客觀要求。我國大學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類型多樣,出現了典型的分層現象:高職高專注重與企業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合作,采取的形式就是工學結合、實習基地等模式;而一流大學采用產學研合作,注重大學組織與產業行業組織的協同創新,采取的模式有大學科技孵化園、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科技項目等模式。“十一五”時期,我國重大的科研項目比如“973”項目、“863項目”、國家星火項目和國家火炬項目中的產學研合作項目比例逐年提升。1990年,高校的研究經費來源于政府的比例高達66.9%,2008年這一比例降至57.8%。高等學校研究經費中來源于企業的投資超過三分之一,表明高等學校與產業界已經建立穩固的聯系,知識創新逐漸顯現出對產業技術支撐發展的作用[11]。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學研的績效還是明顯偏低。根據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與世界產權組織聯合發布的2012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大陸排名第34位。中國是以效率驅動發展的二等國家,創新驅動的三等國家。我國高校、科研單位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長期低位徘徊,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相對而言,美國科技成果轉化率高達85%。而我國多數產學研合作各方未能夠從“技術交易”的合作關系發展至“戰略聯盟”的共生關系[12]。中國的大學科研機構都進行封閉的知識生產和技術創新模式,大學與企業的聯系不夠緊密,大學在產學研合作中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大學一般只進行純學術研究,關注的是論文和專利??梢?,產學研合作并未成為大學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的內在需求,大學也沒有在產學研合作模式中得到發展和提升。
大學聯盟成為社會參與大學治理的重要方式。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世界很多國家都經歷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大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挑戰。自新公共管理運動推行以來,大學通過市場獲取辦學資源成為一種趨勢。大學要想利于不敗之地,就要有一定的發展策略,構建大學組織戰略聯盟成為大學的必然選擇。大學戰略聯盟是大學與大學之間進行資源共享,資源互補,實現戰略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國外大學的發展,證明了戰略聯盟對大學發展的重要作用。2004年,浙江大學提出建立長三角地區名校聯盟的建議,提出聯合培養本科生、研究生互換保送、教師交叉任課三項舉措,同時建議首先在上述三個方面予以啟動,探求合作方案,制定行動計劃,并由此引發了關于高等教育區域合作、高等教育組團式發展的大討論[13]。不僅如此,戰略聯盟也對外部社會環境政策產生重要影響。我國目前較為有影響的大學聯盟就是C9大學聯盟。聯盟在人才培養,師生交換,課程資源共享方面加深合作。之后成立的還有一些高校自主招生聯盟,如北約聯盟、華約聯盟和卓越聯盟等一系列大學聯盟。還有的是以地區為紐帶成立的大學聯盟,比如沿海高校聯盟,西部高校聯盟和長江三角地帶聯盟等大學聯盟。但在中國當下的情境中,大學聯盟所享有的自主權十分有限。比如在研究生招生的具體政策上,C9聯盟的高校還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影響了大學聯盟的質量提高。
教育部主導的教學水平評估一直以來受到社會的詬病,因其評價指標體系和院校作假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了這項政府評估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受到了很大質疑。在大學組織利益主體多元的情況,采取治理主義理念,加強社會問責,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中間機構對大學辦學水平的監督作用,是社會參與高等教育治理的有效方式。我國中介組織參與大學評估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評估文件和法規的出臺(1978-1993)。1985年,我國頒布了有關高等教育評估的文件,如《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其中提出:“教育管理部門要組織教育界、知識界和用人部門定期對高等學校教學水平進行評估?!?990年,在試點評估工作的基礎上,國家教委辦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這是我國首部專門性的教育評估性法規文件。1994年發布的《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社會中介組織,包括教育評估機構等,發揮社會各界參與教育決策和管理的作用”。第二階段是中介組織評估實踐階段(1994~2002)。中國先后頒布了6個有關高等教育評估的文件,1998年頒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確了教育主管部門在教育評估中的主導作用,首次出現中介組織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的提法。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了社會中介組織在評估中的作用,突出了評估工作的專業性和中立性。此后,一些專業性的評估機構相繼成立。第三階段是評估規范化階段。200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正式成立,標志著高等教育評估走向規范化。此后,評估工作內容和指標不斷完善。但是,評估行政色彩濃厚,評估指標體系不夠科學, 社會中介組織的評估社會影響力較小,對高等學校的約束力有限都說明了這一時期評估體系的不足。很多教育中介組織都是在政府的指導下發展,中介組織的公信力和參與能力受到質疑。雖然,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推動下,一批承擔教育督導評估、決策咨詢、信息管理、考試認證和資格評審等功能的教育中介機構逐漸形成, 分擔了由政府分離出來的咨詢、評估、監督等職能,但還缺乏系統規劃、統籌協調,未形成大學治理的合力,其監督作用的發揮有限[14]。
董事會制度在歐美在大學的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歐美大學與中國大學的治理結構完全不同,中國大學董事會不是決策機構,而是社會合作機制[15]。這是當前我國政府對大學董事會最為明確的定位。自中國礦業大學成立中國高校首個董事會以來,中國先后有200所高校建立了大學董事會[16]。中國的董事會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資金籌措型,二是審議型,三是決策型。當前我國公立大學董事的作用更多的發揮的是資金籌措的作用。我國目前很多高校的董事會成員缺乏大學利益相關者的參與,特別是缺乏教師和學生以及社區成員代表。從外部來看,董事會成員對大學的監督主動性不夠,對大學發展的責任意識淡薄,缺乏參與大學治理的有效行為。在“大政府”的背景下,政府對學校的監督治理得過多。外部利益相關者組織對大學的辦學進行監督的意愿有限,大學自身缺少對大學董事會重要作用的充分認識,導致大學董事會往往流于形式,沒有完全發揮外部力量參與大學治理的重要作用。
世界高等教育強國大學的顯著特點就是不斷擴大組織邊界,增強跨國合作。大學組織與社會組織合作的類型日益多元化。除了獲得政府的資助以外,大學獲取資源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積極與產業行業加強聯系,實現大學發展所需要的資源;二是大學聯盟的不斷發展,大學組織與大學組織間之間的結盟,達到資源共享。大學跨組織合作研究的典范就是美國工程研究中心。美國工程研究中心最早建立于1985年,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聯合8所大學建立了6所研究中心,旨在推動學術界和產業界的交流和融合,培養從事研究的工程技術人員,促進科研和學術成果的轉化,是工程研究中心成為產學研合作的重要載體。工程教育中心的活動經費除了美國聯邦政府提供外,更主要的來源是中心的科研成果收入和教學知識成果的收入。這說明中心可以自己創造收入來源。許多美國大學與工程研究中心進行有效的合作,比如在超紫外技術項目中,美國工程研究中心與許多大學為當地學生提供實驗機會,每年邀請140名學生參加中心的實驗項目。羅特格斯州立大學與工程中心合作,推出了制藥工程與科學專業。中心的科研人員與學校教授們共同開發課程,其中5門核心課程及多門選修課程均是在2008~2009年全新開發的[17]。大學參與美國工程研究中心項目,科研成果不斷轉化為和反饋到了大學的人才培養中去,大學的科研能力也不斷提升,在大學與中心的不斷互動中,實現了協同創新發展。
大學聯盟是大學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國際上最為有影響力的大學聯盟就是美國的大學聯合會(AUU)和英國大學聯合會。美國大學聯合會有百年的歷史,享有極高的聲譽。而聲譽就是一種有效資源,在美國公立和私立部門都有極高的認可度。美國大學聯合會作為美國一流研究型大學的集體代言人和利益維護者,其做法是提供一個永久性的論壇和一年兩次的例會,影響國家和公共機構教育政策的實施,以提升研究型大學的學術研究和教育水平[18]。其主張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設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二是開展各種活動,及時研究共同關心的問題和增進相互合作,推進成員大學科研事業的發展;三是成員大學與聯邦政府的有關機構進行信息溝通;四是協調成員大學與產業界的關系,團結成員大學共同面對市場的變化以及向社會公眾表達研究型大學的訴求等[19]??梢哉f,美國一流大學與大學聯盟之間形成了“馬太效應”。作為美國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戰略聯盟,美國大學聯合會廣泛參與聯邦政府的政策制定和研究。美國大學聯合會同8個主要的聯邦研究機構建立密切合作關系,以便從這些聯邦研究機構中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同時,大學跨國戰略聯盟成為當代大學發展的最新趨勢。在英國政府支持下,劍橋于1999年專門成立“劍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院”,作為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MIT攜手大步發展的戰略聯盟,其使命是借助劍橋大學和MIT的知識、專家智慧、學習機會和商業機會,從而增進英國的國家競爭力、提升生產率和企業家的創新精神[20]。
獨立性和自主性是世界高等教育強國中介組織的突出特征。為了評估機構能夠盡量保持客觀立場、維持質量保障工作客觀性和公正性,在各國評估中,都強調政府與評估機構相分離[21]。在美國,民間組織、教育專業協會、各種基金會在加強政府與高等院院校的聯系,評估高等教育質量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2003年~2004年全美有將近6個全國性的認證機構,8個地區性的認證評估機構。這些區域性評估機構承擔了大部分學校的評估工作,聯邦教育部不會直接參與評估,但會對評估機構進行監督和管理。2003年~2005年,得到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認可的專業評估機構多達50多個。這些專業評估機構在課程、教學、師資等各方面對大學的學科專業進行評價??梢娒绹逃薪榻M織非常完善和發達,有著不同層次和不同范圍的認證機構,在保證教育質量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英國,QAA是院校審查的執行機構,在人員和經費管理上都擁有較高的自主權。澳大利亞的AUQA也是一個獨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介機構,它在董事會領導下獨立于政府運行,在成員選擇、評估標準的制定、評估程序的設置上擁有很大的自主權[22]。國際高等教育認證模式經驗是評估內容的個性化和評估指標的科學化。在長期的評估認證中,中介組織吸收了專業管理者和研究者等各方人士的參與,使得認證的可信度和影響力非常之大,在推動高等教育質量發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公立大學的校董事會中都有地方政府派出的官員代表。政府以一個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的身份實現其目標和意圖,而不再通過行政權利直接干預大學的內部事務[23]。這些國家的大學董事會還積極重視將校友、社會公眾等與大學生存和發展存在利益關系的代表加入到大學的董事會中,發揮他們對大學的建言獻策和監管調整的作用。很多國際著名大學都會邀請企業界和政府代表作為大學的董事會成員,實現大學與政府和企業的良性互動。大學這樣的管理模式,打破了以往大學與社會之間的屏障,實現了大學社會化的開放性運營機制。新的運營機制給大學帶來了活力,表現為大學可以吸收企業界人士參與,采納民間管理理念,增強大學的教學和科研實力,減少運營成本,促進產學研合作,不斷提高大學的辦學水平。
在當前中國情境下,大學治理社會參與已經是勢在必行,但目前社會力量參與大學治理的程度比較低,能力比較弱,只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理順政府、大學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才能夠構建合理的大學治理結構體系。
完善的教育評估制度是由政府評估、社會中介評估和學校自我評估三方共同組成的,彼此之間不可替代[24]。我國目前成立的省級教育評估組織都屬于全額事業撥款單位,一般承擔著評估、協調、指導、研究、咨詢等主要職能。這些教育評估組織具有很強的“半官方”色彩,所以中介評估組織的公平性和專業業性受到了很大的質疑,因此積極發展和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業評估機構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這類機構的起步階段,政府有責任在“人、財、事”等方面給一些優惠政策并大力支持,保證新生的評估專業機構“起好步”。此外,中介組織只有依靠自身的專業水準和科學定位,才能夠突出評估組織的“中介性 ”特征。中介評估質量要真正體現基于人才培養為本的科學化評估,特別是在課程水平、教學水平、以學生成長為導向的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的發布。在教育組織是“事業性”的前提下,只有依靠科學的、權威的、高質量的評估工作,才能提供專業性科學決策服務。建立科學規范的評估制度。探索與國際高水平教育評價機構合作的,形成中國特色學校評價模式。
加強高校與社會的深度合作,對擴大社會監督的范圍和程度具有不可輕視的作用,能夠促使高校敏銳地覺察社會需求,優化決策結構,發揮社會參與高校辦學與發展的積極性。隨著高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的不斷深入,雙方在聯合培養人才、協同創新、人員交流等方面越來越普遍[25],行業企業參與高校外部治理成為了發展的客觀要求。要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來規范合作中的企業、高校、中介機構和金融投資等各方利益關系。高校應支持企業通過合作開發,提高創新人才培養的能力,其經濟利益應體現為新產品、新技術進入市場或實際應用取得的利益。企業要保證高校應該獲取的利益,同時建立對高??茖W合理的評價機制,把服務和貢獻作為評價高校工作的重要標準。建設中介信息平臺,如信息網絡中心和數據庫、建議咨詢服務,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減少信息交換的成本,提高協同創新的效率。
加快高校信息公開制度建設,加強社會監督,是高校對利益相關者的回應性說明,是順應高等教育治理的國際發展趨勢,是實行高等教育社會問責制的必要途徑。當前,大學不同程度的出現了腐敗案件,權力尋租現象在高校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只有加強社會力量的監督,才能夠與政府的監督形成互補,保證對學校的監督充分有效。如今微博、微信等互聯網等新媒體手段的應用,倒逼高校的信息公開制度建設加速。與此同時,政府從法令角度要求高校建立信息公開制度,成為高校主動構建信息公開制度的良好契機,推動大學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如今很多高校建立了信息公開網,形成了以高校信息公開為主要方式的社會監督機制,對于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大學制度意義重大,有利于在保證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前提下,促進高校與社會的聯系和互動。
能夠有效吸收社會資源參與大學治理是評價一所大學辦學能力的重要指標,積極探索大學董事會(理事會)制度是提升大學外部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徑。雖然國外的教育管理體制和文化與我國有很大不同,但有社會人士參與的董事會或理事會制度為我們提供了借鑒。董事會(理事會)制度讓大學組織改變過去單純依賴政府和封閉辦學模式的局面,能夠對社會的需求做出積極的反應,也能夠有效的規避大學內部權力過于集中于頂層的問題。探索大學董事會(理事會)制度需要改變董事會(理事會)是籌集資金機構的認識,董事會(理事會)制度作為社會的向標,能在學校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戰略決策、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提出有益的建議,因此深化董事會(理事會)參與學校治理是大學組織變革的必然要求。
大學作為學術組織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治理則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內涵。吸收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大學治理既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關鍵,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在中國情境下,釋放大學教學學術生產力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把“大學的還給大學”。在此基礎上,社會參與大學治理才能夠在中國的情境下凸顯其價值和意義。
[1]Rowan B,Miskel C G.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J].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1999,2:359-383.
[2]肖文濤.社會治理創新:面臨挑戰與政策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07(10):105-109.
[3]Corson J J.The govern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odernizing structure and processes[M].McGraw-Hill,1975:1-297.
[4]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Governance of Higher Education:Six Priority Problems:A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M].McGraw-Hill Companies, 1973.
[5]王成軍.官產學三螺旋研究——知識與選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22.
[6]Etzkowitz H, Leydesdorff L.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Mode 2”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 industry government rel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0,29(2):109-123.
[7]江若梅,靳云匯.企業利益相關者理論與應用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3-35.
[8]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5-12.
[9]李福華.利益相關者理論與大學管理體制創新[J].教育研究,2007(7):36-39.
[10][美]菲佛·杰弗里,等.組織的外部控制——對組織資源依賴的分析[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285.
[11]科技部.2008年我國高等學??萍冀y計分析報告[EB/OL]2009.http://www.most.gov.cn/kjtj/.
[12]姚威.產學研合作創新的知識創造過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8.
[13]董志惠,沈紅.論中國大學戰略聯盟[J].教育發展研究,2006(2):48-52.
[14]范文曜.治道變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N].中國教育報,2010-03-05(04).
[15]孫霄兵.探索完善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3.
[16]孫霄兵.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8.
[17]陳勁.協同創新[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19-121.
[18]郭鑫.世界一流大學戰略聯盟[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85.
[19]胡娟,李立國.大學協會組織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1-13.
[20]王雁,孔寒冰.世界一流大學的現代學術職能—英國劍橋大學案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1):27-33.
[21]姚云.當代世界高等教育評估歷史與制度概覽[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02-203.
[22]姚云.當代世界高等教育評估歷史與制度概覽[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50-58.
[23]尹曉敏.利益相關者參與邏輯下的大學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62.
[24]李亞東.試論我國教育評估中介組織的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02(11):65.
[25]許慧清.大學外部治理視野中的社會監督[J].中國高教研究,2013 (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