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高 劉 瑛 昭 質
(1.宿遷市航道管理處,江蘇宿遷,223800;2.淮陰師范學院,江蘇淮安,223000;3.江蘇省檔案館,江蘇南京,210008)
(一)
江北師范學堂是晚清江北提督劉永慶于1906年在原江北高等學堂的舊址上創辦的,校址在清江浦西門內(今淮陰中學北院),劉永慶自兼學校總辦。維新派著名學者、地理學家張相文受聘為教務長,并主持校政。
江北師范學堂屬于官立初級師范。開辦之初,設有最速成科、速成科、本科各一班,后又增設高等預科。宣統元年(1909年),高等預科、最速成科、速成科均停辦,專辦本科。該年學堂計有本科5 班,每班學生40 人。江北師范本科學生入學資格為高等小學畢業生。初辦時,也招貢生、廩生、增生、附生、監生等,與中學堂入學學生學歷相等。學校開設的各個學科,程度也與中學堂大略相同,主要區別是增設教育學科課程。學制五年,學生免費就讀,畢業后在江淮各地擔任小學堂教員。
江北師范學堂另有附屬小學一所,校址在北門內西后街謝道臺舊宅。1907年為初等小學堂,次年添設高等小學班,作為學生見實習場所。
在江北師范開辦前,清政府已于1902年和1903年分別公布“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對設立師范學堂,師范學堂與中學堂、高等學堂分立,以及各自的培養目標、招生對象、學制和課程等,有了明確的規定。從1902年到1904年江蘇已經開辦了官立兩江師范學堂、通州民立師范學堂、官立寧屬初級師范學堂、蘇州府官立師范學堂等若干學校,均有三年左右的辦學經歷,初步積累了師范辦學的經驗。這些都是開辦江北師范學堂的有利條件。再加上學校主事張相文不僅學貫中西,名揚鄉里,早已是蜚聲海內的地理學家,而且此前曾執教桃源淮濱書院、上海南洋公學、廣州兩廣師范,具有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特別是張氏苦讀成才,愛國情深,并與革命民主派章炳麟、蔡元培等相與甚厚,共同鼓吹革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所以,江北師范學堂在其開辦之初諸事順達,江淮廣大地區的莘莘學子無不向往。據江北師范首屆學生吳次藩稱:“……清河縣應初試者七八十人,錄取二十余人,送報復試,僅取五人。”又據同時代學者秦選之回憶,江北師范的學生“最多時達到三百余人”,這個規模在當時的淮揚各地是首屈一指的。
江北師范學堂招生、擇師都極嚴格,加上張相文嚴于治校,管理有方,全校上下“無有不勤懇精進者”。可惜張相文任職僅一年余,1907年秋,即應聘去天津出任女子高等學堂教務長(次年升任校長)。繼張氏之后主持江北師范學堂校事的是徐金壽。徐出身行伍,主事時尚兼任提督衙門軍械局局長,辦教育是外行,但其任事較為謹慎,尚能依前任所設各項定例。從1908年冬起,李更生由皖返淮,擔任江北師范附小主事,不僅為學校的見實習提供了周到的服務,而且參與學校管理。故張氏治校時期江北師范學堂的聲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持。
1911年10月,辛 亥 革 命 爆發,11月6日(陰歷九月十六日)淮陰光復,江北師范學堂停辦。學校從1906年夏初開辦至1911年秋停辦,存在了6年,僅有辦學之初的3 種短期培訓的學生和本科首屆少量學生畢業,其余在校學生都由革命后的江北都督府辦理一切善后,“算是一起畢了業”。
(二)
民國元年(1912年)秋,清江浦知識界知名人士王登云(字軔皆,清季舉人,曾任縣立高等小學校長)奉命就江北師范原址籌辦淮陰師范。次年,江蘇省教育廳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關于師范學校以省立為主的指令,將學校收歸省屬,并正式命名為江蘇省立第六師范學校,同時,委任原淮安府中學堂堂長、揚州人徐慕杜任校長。自此,學校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六師校長徐慕杜,字公美,生于江都,時為淮揚著名學人,清末曾留學日本,肄業于東京弘文書院。據張煦候著《淮陰風土記》中記述徐慕杜擔任六師校長的情況時稱:“江都徐君長斯校者十有五年。校中一切建筑,十九出徐君經營。邑中小學教師,強半皆徐君弟子。其在職也,精勤廉公,人無閑言,學校而外,不知其他。雖戎馬頻經,弦歌累輟,而校產校具,保管有方,未少損毫末。故地方欽其德操,官廳重其氣節,在當時省校,實為星鳳。”(引自《淮陰風土記》上卷58頁)
徐氏到任之初,即延聘本城學界名流、愛國教育家李更生擔任學監,整飭校務。李氏既精于管理,又以身作則,“治校事如家事”。他擔任學監5年(1913-1917),與學生朝夕相處,研討小學教育,經常教育他們熱愛教育事業,關心時事政治,一切以民族利益為重。徐慕杜對李更生“亦甚倚重”,以至學校的重要決策皆“虛己以聽”。在他們的帶領下,六師師生亦無不悉心教學,守本自律,并積極投入各項有益的活動。僅數年,六師的教風和學風即受到社會各方的贊譽,四境之內有口皆碑。
按照當時政府的有關規定,省六師除培養新師資以外,對淮屬九縣(淮陰、淮安、漣水、泗陽、高郵、寶應、鹽城、阜寧、興化)地方教育還有輔導的任務。凡本地區的教學研究會、暑期講習會、中心小學師資訓練班等,都是學校“不可磨滅之事業”。
六師時期的學制,1924年以前為5年,1924年以后為6年(分前后兩個階段),均招收高等小學畢業生。招生的范圍,以本地區和縣的學生為主,周邊相鄰地區凡慕名而來或就近報考的,只要成績合格也予錄取。
江蘇省立第六師范學校從1913年正式命名到1927年北伐軍占領淮陰后改制,存在15年。這15年正是中國社會劇烈動蕩的年代,也是我國思想界最為活躍的年代,給愛國的知識分子準備了報效祖國、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江蘇省立第六師范學校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在淮陰這個偏僻落后的小城,創造了省內外聞名的輝煌業績。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中,六師致電各報館,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行動,后又與第三農校、六師附小、繩武高等小學及淮安省立九中聯絡,成立“五校聯合會”,游行示威,并編印會刊《愛國報》。六師學生還與各校學生聯合起來,組成“淮陰學生聯合會”,在《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上發表《淮陰學生聯合會宣言》,有力地推動了“五四”運動在淮陰各地的發展。1925年“五卅”慘案消息傳到淮陰,六師學生首先積極聲援,除通電京滬外,并于6月7日舉行全體大游行,8日成立“上海滬案后援會”,開展演講、募捐,并組織“易飯為粥,僅佐小菜”的節約行動,資助工人的罷工斗爭。六師校長徐慕杜還親自聯絡淮陰商會、西壩運商兩商公所,申明大義,說服他們不僅同意認捐,并且表示“聯絡學生,彼此合作”。在這些斗爭中,六師師生經受了鍛煉和考驗,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贊譽。
六師畢業的學生人才輩出。中共優秀地下工作者、潛入國民黨軍隊擔任高級將領的宋綺云烈士,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我國雕塑大師滑田友,以及在淮安文教衛生各條戰線上頗具影響的陳天馬、曹濟生、范農研(字紹曾)、范季同諸名士,都是六師校友。散居港、澳、臺及國外,在不同領域對國家、民族作出貢獻的,囿于見聞,未能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