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世軍
(邵陽學院 政法系,湖南 邵陽422000)
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來,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按照“先創辦,后發展”的思路及秉承“服務地方經濟,促進地方法治”的辦學理念積極興辦法學專業,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法學教育的發展,也為彌補法律人才的巨大缺口作出了積極貢獻。以湖南省邵陽學院為例,該院政法系于20世紀90年代末積極籌辦法學專業,2007年正式獲批并招生。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幾年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招生規模逐年提高,為社會輸送了各類法律人才近300 人,已畢業的3 屆學生中,司法考試通過率遙遙領先于省內其他高校,尤其是2009 級學生A 證通過率為51.8%,是全國平均通過率的4 倍,畢業生報考法官、檢察官的錄取率為38%以上。至目前,法學專業已被批準為湖南省“十二五”規劃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由于地方院校受所屬區域、師資力量、生源情況、圖書資料及其他軟、硬件設施等辦學條件的制約,法學專業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法理學課程教學中凸顯出來的問題也不少。
法理學是學習法學的入門理論學科,對于培養法律思維、加強法學理論素養、學習部門法學和提高法律實踐能力,具有基礎性作用。但在一些高校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法理學課程教學效果與其地位卻極不相稱,教學質量令人堪憂。有學者指出:“各高校法學專業學生對法理學的學習普遍存在‘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局面,甚至在部分學生中出現了‘上法理學課不睡覺是奇跡的現象’”[1]具體到一些地方院校,法學專業學生學習法理學課程的熱情更低,甚至有些學生以為學習法律就是背法條,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1)法理學內容抽象不易理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目前,我國出版的法理學教材雖然種類繁多,但在編寫風格上過于注重概念、原則和原理的灌輸,內容抽象晦澀,與法律實踐脫節嚴重。加之受法學教學傳統的影響,多數地方院校法學專業一般都在一年級通過一個學期講授該門課程。缺乏部門法常識、之前所受教育又難以提供必要背景知識的前提下,在學生對法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較難理解,學習積極性嚴重受挫,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法理學教學的順利開展。正如有學者所言:“剛剛考入大學的新生大多缺乏對于法律現象的基本知識,缺乏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突然接觸到抽象的法學理論知識,一時無所適從。[2]
(2)受功利主義和就業形勢的影響,一些地方院校并不重視法理學課程教學。“近年來,在實用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一切都追求實用性……不加區別地要求一切學問、學術、學科都要為實踐服務?!保?]因此,一切向實用看齊,一切為司法考試服務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法理學課程理論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陀^地講,地方院校相較于其他高校尤其是名牌大學的學生而言,就業壓力更大,以致這些院校甚至將司法考試通過率視為教學的唯一生命。在上述庸俗思潮的影響下,一些地方院校的教師和教學管理者過分強調司法考試的重要性,忽視法理學等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一些法學專業學生甚至從大一開始就把通過司法考試作為大學期間的最高目標,課堂上埋頭苦練司法考試真題的現象并不鮮見。
(3)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的相對滯后,也嚴重影響法理學的生命力。美國法理學家德沃金說過,“在法理學與判案或法律實踐的任何其他方面之間不能劃出一條固定不變的界限”。當前,我國一些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法理學教學觀念滯后,一些教師采取“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不注重法律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法理學作為社會科學應有的社會性與實踐性。在這種相對滯后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的引導下,學生即使暫時掌握了理論知識,也很難將其運用于實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掌握得并不牢固、與實踐嚴重脫節的理論知識很容易被遺忘,法理學應有的魅力、生命力也無從談起。
筆者認為,隨著社會發展,人類知識積累急劇膨脹,如果仍延續傳統教學方法,不注重采取其他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習得和運用知識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想要學生達到系統、扎實地掌握法理學知識的教學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
“案例教學法的方法起源于美國,由哈佛大學法學院的教授所創設,教師選取某一法律領域的特色案例,指示學生課前閱讀,課堂上采取蘇格拉底式問答法,通過學生回答問題、彼此之間的探討和辯論,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某個法律規則的內容、適用范圍、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以及如何應對新的情況?!保?]簡言之,案例教學法就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的,根據教學內容選用現實案例或虛構案例來引導學生理解學科理論、培養實踐能力、提升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
近年來,我國法學教育已普遍接受案例教學法這一概念并在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等部門法學教學中廣泛運用,取得了積極的教學效果。但法理學課程教學采用案例教學法還處于摸索階段。筆者認為,在法理學課程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有利于培養理論扎實、具備創新實踐能力的法律應用型人才。
(1)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學生從具體生動的個案理解抽象晦澀的法理,培養法律思維能力。有學者認為:“中國法理學發展中存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對中國人自己的現實生活世界的遺忘或疏忽?!保?]法理學反映了人類法律實踐的運行軌跡,是人們在長期的法律實踐活動中的經驗總結,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思辯性特征。案例教學法的本質就在于將抽象的法學理論還原于具體的現實生活,幫助學生領會法學原理與法律實踐活動的辨證關系,學會運用法律思維去分析、判斷法律現實。我們必須明確,法理學的教學目的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現有的法學理論,還要求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當然,引導學生關注法學發展也十分重要。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刑法是否應當禁止同性戀和賣淫行為,這原本是一個具體的刑法問題,法理學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就不是簡單地提出某些理由做出一個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闡明并回答這個具體問題背后所隱藏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即道德的法律強制問題?!保?]
(2)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學生自主運用法學原理分析、評判法律現實,提升法律實踐能力。傳統的法理學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教材為依據,對法律概念、原理以及相應的法律規定進行解釋與說明,即使偶爾涉及案例,也不過是教學進程中的“曇花一現”。學生的主要任務則在于認真聽講和抄筆記,很少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這種“講—聽—記”教的學模式有利于教師系統地講授法律知識,但很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相較于“教師滿堂灌、學生記筆記”的傳統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則在注重學生法學理論修養的同時兼顧提高學生判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組織學生討論、評析案例,將法理學教科書中的理論觀點通過具體生動的案例加以詮釋,為進一步學習法學課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3)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升學習興趣。遠離應用法學和法律實踐的法理學,必然是枯燥的、缺乏生命力的法理學。法理學只有建立在應用法學和法律實踐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擁有永恒的生命力。法理學內容本來就晦澀、不易理解,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又局限于理論闡述,勢必容易引起學生反感、厭惡等情緒。因此,在法理學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將枯燥教條的法學理論融入鮮活生動的法律實踐,無疑會增加法理學課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升學習興趣,并圓滿實現教學目標。
此外,案例教學法還能促進教師積極備課、了解本學科理論前沿、提高任課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并加強和改善師生關系等。
與傳統的講授法相比較,在法理學課程教學中實施案例教學法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主要體現于如下方面:
(1)教師應具備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和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同時須具備良好的組織管理才能和高度的責任感。教師作為法理學案例教學法的具體實施者,決定著法理學案例教學法的成功與否。因此,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和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是任課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此外,教師作為課堂課堂教學中的解惑者,還應懂得如何組織、引導學生融入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并透過生動具體的案例討論理解所蘊涵的法學原理,實現法理學案例教學法的目的。第三,案例教學中還需要教師對法學理論與法律實務脫節之出作出相應的闡釋,不失前瞻性。
(2)學生應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并能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熟悉并理解法理學教材主要內容。案例教學法的采用,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由傳統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尤其是要重視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創新理論,因而對學生的要求也更高。由于案例教學法的采用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討論,并由教師作出評價,教師系統講授教材內容的時間勢必減少,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對教師沒有講授的內容進行預習并消化理解。當然,學生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案例教學實施的重要條件。
(3)教師應根據教材章節內容,選擇能適應教學所需的經典案例及地方典型案例用于教學所需,必要時可虛構案例。在案例教學法正式實施前,教師應根據法理學教學特點和內容的不同精選案例,以實現法理學的教學目的。
筆者認為,所選取的案例應符合以下基本條件:(1)法理學屬于基礎理論法學,所采用的案例應能反映所授章節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律制度;(2)根據法理學抽象思辯的學科性質,適當采用具有爭議性的經典案例,以啟迪學生的思辯能力;(3)法理學研究法的一般原理,對其他部門法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故引入的案例應具有廣泛性。立法、司法案例抑或文學故事、電影題材均無不可,譬如電影“秋菊打管司”“白蛇傳”等就能很好地闡釋法與風俗倫理的關系。
至于所選取的案例來源與種類,可從如下方面予以考慮:(1)經典案例。法理學教學具有共性,很多高校在長期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些高校法理學教學網站及發表的相關論文資料里積累了豐富的案例資料,包括國內外的一些經典案例,譬如“里格斯訴帕爾默案”、“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陜西黃碟案”、“瀘州遺贈案”等;(2)地方典型案例。任課教師可根據地方高校所處地區的特點,通過報刊雜志、電視臺等媒體搜集一些熱點案例,也可以采取實地走訪當地檢察院、法院的方式整理相關案例資料用于教學。筆者在擔任法理學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根據邵陽學院地處湘西南的實際,緊緊圍繞為中西部地區尤其為湘西南地區輸送法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突出湘西南司法機關檢察、審判工作特點,通過文獻查閱、網絡搜索、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編寫了與法理學課程教材章節相適應的地方典型案例集,供教學使用,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3)虛構案例。在法理學教學中,使用法律實踐中真實發生的案例應為常態,但是法理學的某些原理很難找到對應的現實案例,即使找到,由于現實案件不可能按照理論預定的模式進展,故很難充分展現理論。面對這種窘境,一些學者嘗試著虛擬案例。比如20世紀美國著名的法理學家朗·富勒就曾使用虛擬案例來探討最具有爭議性的法理學問題,比如“洞穴探索者案”,另一位美國法學家薩伯稱這是“史上最偉大的法律虛構案”[7]。
此外,地方院校應進一步創造條件,加大投入,在大力引進師資的同時,積極建設好能適應教學所需的多媒體教室并購置充足的圖書資料,以利于教學的開展。
案例教學法實施步驟是案例教學法的外在表現形式,具體是指將案例教學法運用于課堂教學時,如何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步驟。筆者在擔任法理學課程教學的幾年當中,在借鑒其他高校做法的同時,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一點教學成績。筆者認為,具體運用案例教學法可以經由如下步驟:
(1)講解原理和相應的法律規范。在實施案例教學法之前,教師應針對法理學的基本知識點講解理論要點,并做到如下兩個方面:一是以教材為基礎兼顧不同的學說觀點。教師不可僅囿于一家之言,要注意把該理論問題所引發的不同觀點與該理論的發展動態予以適當闡述;二是在講授理論時要注意結合案例并予以提示,要做到重點突出,講解透徹,為隨后展開的案例教學做好必要的理論準備。
(2)展示所采用的案例,引導學生展開課堂論辯。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幻燈片等教學設備展示案例,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思考,并拿出對案例的處理方案。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注意引導學生交流意見,澄清思維,提高能力。
(3)課堂提問并評析總結。在學生對案例充分論辯后,教師便可以對學生隨機提問,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應根據對學生基本情況的把握,在不影響課堂教學進度的情況下,盡可能讓更多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或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當然,教師應根據課堂內容和相關理論評析學生中有代表性的觀點,初步評價哪種方案更合理、更有價值,并作出課堂總結。
(4)布置作業以鞏固學習。為檢驗案例教學法的課堂實效,并進一步促使學生鞏固并運用已學理論知識。教師可圍繞如下幾個方面并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相應的作業:1)要求學生針對案例揭示法理并對案例作出小結;2)選擇相類似的案例并附上所需回答的問題,要求學生課后思考并給出自己的處理意見;3)就課堂討論、評析過的案例所涉及的法學原理提出新的課題供學生思考。
誠然,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教師可根據課程性質、學生的特點與自身的優勢選擇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具體到法理學教學也是如此,由于法理學課程的特點,并不是其任一章節都適合采用案例教學法展開教學。但筆者認為,只要教師能結合實際、精心準備,案例教學法在提高法理學授課水平、幫助學生掌握法學理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有可取之處。
[1]周鳳婷.《法理學》課堂教學改革系統分析[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3):127 -130.
[2]李炳爍.論法理學教學模式的改革策略[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0(12):101 -102.
[3]劉作翔.法理學研究的一般特點及其功能[J].法律科學,1996(6):3 -12.
[4](美)彼得.哈伊.美國法律概論[M].沈宗靈,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5]黃文藝.生活中的法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6]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美)薩伯.洞穴奇案[M].陳福勇,張世泰譯.北京:三聯書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