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楠
(湖南科技學院外語系,湖南永州 425199)
熟練記憶理論下的口譯短時記憶能力提高策略
黃超楠
(湖南科技學院外語系,湖南永州 425199)
Erisson提出的超常記憶模式說明了意義編碼是譯員擁有超常記憶能力的基礎,特殊的提取結構和提取速度是意義記憶的保證,這就為口譯教學中的記憶訓練提出了明確目。本文將從信息編碼和信息提取2個方面探討短時記憶能力的提高。
口譯;短時記憶;工作記憶;長時記憶;邏輯;形象
準確流暢的口譯以對原語信息的準確記憶為前提,因而記憶能力在口譯活動中尤為重要。在口譯過程中譯員并不是機械地記憶接受到的信息,而是需要進行理解后再將其意義儲存起來,即是信息應該在意義層面上進行加工,譯員將信息與儲存的知識聯系起來,并實現自動化的提取。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口譯工作中的工作記憶是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的結合,提高短時記憶主要是擴展短期有意識的儲存容量和儲存時間,并能高效的編碼,檢索在長時記憶中存儲的相關信息。在口譯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理解并重視短時記憶技能的提高,為學生設計出有效的訓練方法以提高口譯記憶能力。
短時記憶(STM)是指外界刺激以極短的時間一次呈現后,保持時間在20到30秒以內的記憶。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一般為7±2,即5~9個組塊[1]。
Baddeley提出“工作記憶”的假設,替代原來的“短時記憶”之說,他認為工作記憶是對信息進行暫時加工和貯存的能量有限的記憶系統,包含了三個構成部分:語音回路、視空間模版和中央執行系統[1]。這三個階段實現了信息編碼,保持或不斷復述信息以及控制與協調系統的信息加工。Bddeley的認知結構模型強調短時記憶轉變為工作記憶的貯存與復述功能,還提出工作記憶對不同類型信息,即:詞語、空間、客體能夠分別進行加工的特性。因而,短時記憶又被分成詞語工作記憶、空間工作記憶和客體工作記憶。參與到口譯中的工作記憶則包含了借助認知知識聽辨語言信息、對信息進行復述,保證記住信,同時還包括了分配注意力資源,控制信息加工進程。
為解答記憶能力超常的現象,Erisson提出“熟練記憶理論”[2]:(1)有意義編碼:信息應該在意義層面上加工,再將信息編碼進入儲存的知識之中。(2)檢索結構:將編碼信息與檢索一起貯存,以利于前者的提取。(3)加速:通過練習,實現編碼與提取的自動化。Erisson提出三個原則說明了意義編碼是譯員擁有超常記憶能力的基礎,特殊的提取結構和提取速度是意義記憶的保證。由此可見譯員所用的記憶機制應該是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的結合,以短時記憶為主,長時記憶中被激活的某一特定部分為輔;快速的儲存編碼信息,同時激活長時記憶中的相關知識,使其參與到譯員的工作記憶提取中去。
工作記憶與“熟練記憶理論”啟示我們:通過選擇進入短時記憶的信息,進行復述以保持信息和通過組塊都可以增加短時記憶的信息量,從而促進信息儲存和理解。
口譯過程包含語言聽辨、分析、理解、意義產生、記憶和表達。根據Baddeley提出的認知結構模型,人能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識別和選擇信息,信息經過識別后進入短時貯存。
2.1.1 利用短時貯存信息可控性
在實際口譯教學中,學生應該懂得有效的篩選通過聽覺攝入的信息,這是將信息真正儲存進大腦的關鍵。學生應該在“聲音”中有意識的抓取關鍵信息點,再將工作記憶中的各種信息進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話語意義。這個過程要求學生大膽擺脫原語語言形式束縛,脫離詞語語音形式,對詞的“意義”進行記憶。對“意義”的把握則應該從橫向和縱向分清關鍵信息點。也就是強調對語言信息的邏輯分層。教師可以針對信息結構設計各種練習。筆者在教學中主要采用2類練習方式:聽辨句子主干和邏輯線索。
聽辨句子主干和邏輯線索練習中,學生可利用英語的SVO結構聽辨句子的三大成分,或者根據句子的新舊信息結構進行聽辨。總之,聽辨句子結構要求學生不僅能識別關鍵信息,還要聽出句子的主干結構以及句子中隱含的邏輯關系,同時又要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構建聽到的信息。
2.1.2 避免“語音相似效應”
在信息源輸入時,譯員聽辨語言,啟動了Baddeley提出的主要負責以聲音為基礎的聽覺言語信息存儲和控制的語音回路,即為聽覺將言語信息以語音的形式存貯在工作記憶中。在此過程中存在一種“語音相似效應”,當發音或部分發音特征相似時,發音類似的刺激項目記憶起來相對困難。換句話說,相似的項目在存貯中的編碼類似,所以有相似發音的項目在即時回憶時較難區分,回憶難度相對大[3]。為避免“語音相似效應”給口譯過程帶來語音混淆現象,筆者認為,關涉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學生雙語的語音語調,要做到發音清晰準確、語調自然。只有自身語音正確,有較強的語感,才能準確,快速的排除“語音相似效應”帶來的影響。
由于英文屬于表音文字,通過音符來記錄語言,往往具有“形似則音似,音似形也似”的特點,因而與中文相比,英語語音和字形關聯性更大。研究表明記憶在加工英文時,對形、音、義三者的加工水平是依次遞增的,這說明英語語言的語音加工處于相對深的水平;而人們在加工中文時,遞增順序卻依次為音、形、義,語音加工在中文中,則處于淺的水平。“語音相似效應”影響在目的語為英語的聽辨與記憶中變得更強。學生在對言語信息處理時,應該加強英語詞塊意義的記憶,將思維由詞塊音的記憶轉到語意的記憶。脫離語音和字形的束縛,才能避免編碼、復述、提取相互干擾而發生混淆和遺忘。
一旦相似發音的詞塊在工作記憶難以提取時,學生應懂得激活長時記憶的詞匯檢索,通過聯想和邏輯推理,實現對信息的提取。成功激活長時記憶貯存的語音知識和詞匯,用語義知識代替語音記憶,關鍵在于長時記憶儲存的詞匯。總之,學生詞匯的擴大影響著語音工作記憶廣度;長時記憶中的詞匯被使用的頻率決定了記憶中信息檢索和提取的速度,這就要求教師應訓練學生對詞匯的長時記憶和積累,通過不斷的練習,有效地激活儲存的信息。
Bower[4]在實驗中將一組字母按照不同的停頓方式讀給受測者聽,其一為:FB-ITW-AC-IAIB-M;第二組朗讀為:FBI-TWA-CIA-IB M。最終,受試者能順利的回憶出第二組字母,測試證明要想成功回憶出信息組塊,必須熟悉所呈現的信息塊。這個測試說明了長時記憶對短時記憶信息提取的支撐作用。在口譯訓練中應重視通過長時記憶建立各類題材的知識儲備,加強前期的準備,才能提高信息檢索和提取速度。
2.2.1 背景知識聯想法
從圖式理論角度來看,譯員在對語篇進行聽力理解時,不只是簡單地對字面語言信息進行解碼,而是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在記憶中尋找能夠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當足以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對所接受的聲音符號進行分析,合成,歸納,從而實現語篇的理解。該過程為輸入的信息與記憶中已有的背景知識的動態交互過程。既然在口譯過程中信息的理解和輸出以記憶中的語言知識、語言的意義和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為參照,那么學生在口譯訓練時應該重視語言的意義和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語言基本功詞,特別是詞匯蘊含著的背景知識,教師要善于向學生傳授其社會文化意義,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和記憶,防止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而產生錯誤的詞義聯想。比如,在正式場合中,有學生將“愛人”誤譯為“lover”。這樣的誤譯根源在于學生不了解詞匯的社會文化內涵,無法準確掌握語言和文化信息,因此在進行跨文化背景下出現不恰當的翻譯。
劉和平[5]根據思維線路特點將口譯中常見的話語歸類為6種類型:敘述言語體、論證言語體、介紹言語體、禮儀性演說體、鼓動演說體、對話言語體。這種分類將信息納入到固定的套式中,語言信息和思維邏輯整合為一體,這樣可以幫助譯員提高檢索信息速度,那么該種分類對口譯教學也有著同樣重要的指導意義,首先教師幫助學生構建主題模式,然后指導學生根據不同板塊進行背景知識的了解和把握,其次讓學生把握語篇的結構特點,能夠快速的抓住重點信息,追蹤講話人的思路,并能及時對詞義進行推測,作出合理的解釋。
2.2.2 形象記憶法
對輸入語篇加以記憶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形象記憶。形象記憶以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為記憶內容,是由感知到思維必不可少的中間環節,這種記憶保存了事物的感性形象特征,因而具有顯著的直觀性特點。學生處理抽象的語言材料,可充分利用形象記憶優勢,將源語內容形象化,即通過想象或聯想將語篇內容變成生動活潑、鮮明直觀的形象。
口譯中的形象記憶可以分為兩大類:靜態形象記憶和動態形象記憶。靜態記憶可用來處理描述性語篇,如空間結構,人物景象。學生可以快速將該類信息變成對一個整體圖像的記憶。例如,在課堂中,教師介紹中國地理時,首先學生可以結合相關的背景知識把中國版圖想象成一只公雞,然后根據輸入信息,在這幅地圖上,構建空間結構和相關路線。那么輸入的各個地名和相互位置關系就一目了然了。
動態記憶可用于事物發展類或者動作完成類信息。學生可以將輸入的信息按照時間或者邏輯順序想象成一幅幅動態的畫面,然后可以在每個畫面中添加相關信息。這樣的記憶方式保持了信息的整體性和連貫性。例如,在導游口譯練習中,學生會聽到一段關于景點的神話傳說或奇聞異事。那么學生可以按照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尾將這則故事的信息分成幾個小片段。那么這個回憶過程如同放電影一樣,整套信息就能完整的回放出來。
總之,靜態和動態形象記憶的方法能減少識記材料的負荷,彌補了意義記憶枯燥乏味的不足,同時所使用的符號或意象較少,但能承載相對多的信息量,從而有效提高記憶效率。
口譯涉及同一時間內多項任務的處理,因而對譯員的注意力分配提出了較高要求。譯員應完成聽辯理解、短時記憶和信息提取3個階段任務,在這過程中要協調精力的分配。而短時記憶是這其中高強度腦力活動的關鍵環節,在精力總額一定的前提下,聽辨理解和短時記憶展開精力資源競爭。因此,口譯教學階段初期教師應一方面有意識地減輕輸入材料聽辨難度,另一方面根據口譯記憶的特殊性以及不同類型記憶的認知特點采用相應的訓練策略和方法,讓學生能把更多的精力分配給記憶,做到有的放矢。
[1]Baddeley A D.Working Memor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6.
[2]Ericsson K A,Kintsch W.Long-term Working Momery[C]//Psychological Review.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Baddeley A D.Short-term memory for word sequences as a function of acoustic,semantic,and formal similarity[J].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66(18):362-365.
[4]Bower G H,Springston F.Pauses as recoding points in letter se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70(83):421-430.
[5]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責任校對 游星雅)
G642
A
1674-5884(2014)06-0096-03
2014-02-13
湖南科技學院教改課題(XKYJ2011007)
黃超楠 (1980-),女,湖南邵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