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雪,汪結明
(湖南科技大學 a.能源與安全工程學院;b.生命科學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高校突發事件及其輿情傳播特點分析①
李瑞雪a,汪結明b
(湖南科技大學 a.能源與安全工程學院;b.生命科學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對高校突發事件的新類型、成因從7個方面進行分析,并對其輿情傳播特點進行歸類總結,初步探討了有效管控突發事件的方法。這對于高校管理者系統地認識突發事件,掌握其輿情傳播規律,及時化解,突發事件正確引導輿情,提供了有益的實踐參考。
高校;突發事件;輿情;傳播
高校突發事件是指由于人為的、自然的或社會政治原因引起而突然發生的,對高校的教學、科研、生活、穩定造成重要影響的高校內部事件[1]。高校歷來都是突發事件頻發的重點區域之一,尤其是近年來,高校突發事件呈現多發態勢,校園環境、校園文化、學生們的學習與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同時,這對于高校廣大教師以及管理者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的信息溝通渠道越來越便捷[2]。突發事件的輿情通過各種渠道實現并加以強化。這些重大突發事件擴散傳播極快,容易被新聞媒體、社會大眾、廣大師生所關注。因此,若輿情沒有得到準確、全面監測,或這些輿論與信息管理引導不及時、不細致就有可能加大這些突發事件的處理難度,稍有不妥還會加劇矛盾、擴大事態,其后果不堪設想。故理性分析研究當前高校重大突發事件的新類型及其成因,把握其輿情傳播特點,是新時期維護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必要課題,這為高效管理者系統地認識突發事件,掌握其輿情傳播規律,進一步將突發事件及時化解并對其進行正確的輿情引導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智力支持,同時,這對于創建安全、和諧的高校學習與生活環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由于當今社會的紛繁復雜,高校作為其中的一個單元,其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如今高校已不再是象牙塔中單純的那方凈土。故而高校重大突發事件多發,且成因復雜,并出現了許多新類型。通過對高校突發事件性質的總結與分析,其成因主要表現在如下七個方面。一是民族與宗教沖突、國際政治與經濟局勢的不安定,尤其是引發的政治、軍事類事件對高校產生重要影響,甚至導致高校重大突發群體性事件如非法游行集會、罷課、政治運動等[3]。二是由于高校的大擴招,師生人數快速成倍增長,校園管理成本和管理難度日益加大,高校各類重大治安類事件或公共安全事件突發,如師生人身遭受意外傷害、校園暴力沖突等事件。三是公共衛生導致的重大突發事件如傳染病、食物中毒等。四是不可抗力導致的自然因素及環境惡化引起的如地震、洪災、火災等自然災害;五是由于教學管理環節出現管理不善、泄密、違規操作或學風師德問題等引發的重大突發事件。六是因為人際關系、家庭環境或者心理疾患等導致的各種事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突發事件中的學生很多都認為父母離異對自己的影響巨大,因此應該引起學校、家長以及社會的高度重視。七是因為信息安全管理不善而引起的因網絡輿論而引發的重大突發事件。以上這些新類型表明如今高校存在突發重大事件的風險。因此,高校管理者應加強輿情監測和正確的輿論引導,有效規避這些風險,確保高校安全和諧穩定。
在以往輿情傳播憑借傳統媒體的時代,高校管理部門掌握著校園突發事件輿情傳播的主導權,而現在,由于高校管理者已不再是高校突發事件輿情傳播主導者,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大大削弱了高校的管理者作為“把關人”的功能[4]。在高校重大突發事件中,大學生既作為信息接收的客體,又是網絡信息傳播者,他們可以通過以下媒介進行輿情傳播:社團、社區吧、微博、飛信、QQ、微信和校園BBS等各種新媒體工具。
(1)校園貼吧。目前高校社區貼吧是高校輿情傳播的信息發生源,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社區貼吧很少受到學校的控制,論壇中的網友身份大多不真實,大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盡情宣泄,另一方面社區吧不像微博一樣更新快,周期短,信息容易一閃而過,帖子只要能得到多數人的關注,就會留在前面,不會沉底,使得高校突發事件給人以深刻的印象[5]。
(2)微博。微博已經成為高校突發事件輿情傳播主要媒介,較之于貼吧,微博在引導輿論方面更能釋放正能量,可以從不同角度引導大學生認識突發事件,化解輿論的負面影響,另外對于微博有正規的監管體系,更加強調信息真實可靠,信息即使被發布者刪掉也可以追溯,這樣在極大程度上避免和壓制了謠言的散播[6]。
(3)微信、QQ、飛信在傳播輿論方面不像貼吧、微博那樣基于公眾大膽發表言論,他們依托好友建立信息發布平臺,在輿論傳播方面受到顧忌很少產生負面信息。
(4)電子郵件。E-mail在互聯網上的應用和運營也是很廣泛和成功的。它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威力也不容忽視。通過發E-mail不僅可以進行個人之間的聯系,也可以運用群發軟件同時向多名用戶傳遞信息。
(5)學生社團和寢室。社團是大學生互相交流和學習的地方,一個社團可以聚集全校各種專業各個學院的學生,他們可以同時借助網絡媒體進行輿論傳播。而寢室是大學生生活的地方,一些焦點話題他們最喜歡在飯后休息前在宿舍討論。這兩種場所的信息擴散也是不容忽視的,要根據不同傳播媒介正確地進行待輿情引導[7]。
在新的環境下,高校輿情的傳播和表達比起一般輿情來講速度要快,呈現出高效快捷的的特點。大學生思想活躍,行動積極,熱衷于對社會焦點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其群體居住比較集中,經常接觸網絡,空閑時間相對多而集中。一些高校突發事件通過各種傳播媒體迅速地報道擴散,師生們在第一時間內就獲知突發事件的信息。
目前的媒體傳播具有報紙、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的諸多優勢,信息表達形式多樣,支持文字、音頻、圖片、視頻等多媒體信息的傳播,可以采用“文字+視頻”、“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文字+圖片+音頻”、“文字+音頻+圖片+視頻”等多種隨機排列組合方式來完成,信息表達形式的多樣化豐富了網絡傳播的內容,這種信息表達的立體性大大增強了突發事件的直觀性,吸引了更多的社會群體關注高校突發事件[8]。
大學校園是一個較為開放的環境,隨著社會的發展,傳播媒體日益豐富多樣,傳播方式也呈現立體化,這就導致了突發事件輿情傳播的內容也是越來越復雜,涉及的范圍之廣給高校管理者帶來了更加嚴峻的挑戰。其輿情傳播內容涉及到經濟、政治、就業、情感、心理、各種自然災害、犯罪、自殺等各種影響高校安全穩定的事件[9]。如2002年的非典事件、2004年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殺害4名同學的刑事案件、2008年的汶川地震、2008年11月14日發生在上海商學院徐匯校區一學生宿舍樓的火災,2012年9月的長沙釣魚島事件,2013年的復旦投毒案等多起突發事件,造成了十分嚴重的社會影響。尤其是這些突發事件的傳播方式的多元化、快速的傳播速度以及社會影響力應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視。
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廣大師生的信息交流方式產生了重要變化。當前的媒體傳播環境具有反應及時、開放自由、廣泛參與的特點,高校突發事件輿情傳播的主體呈現多樣化的態勢,輿情傳播傳播速度快捷迅猛,呈現“漣漪式”擴散效應,表達形式的立體化,多樣化,傳播內容的復雜化,所有這些使得高校輿情呈現出日益復雜的新態勢[10]。因此,創新輿情管理的新方法,加強對突發事件輿情的正確引導,建設業務素質過硬的高校輿情管理團隊顯得越來越重要。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指導者,在高校危機管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有效阻遏高校突發事件的基層防線。教育部規定的輔導員其中一個重要職責就是“了解和掌握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針對學生關心的焦點,熱點問題,及時進行教育引導,化解矛盾沖突,參與處理有關突發事件,維護好校園安全和穩定”[7]。能否正確引導、應對突發事件中的輿情,是對輔導員綜合能力的考驗,是檢驗輔導員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因此,高校應進一步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提高輔導員對于突發事件的輿情引導和處理能力。高校突發事件的輿情應對水平關系到高校治校能力的高低[11]。面對傳播方式的新變化、傳播手段的多樣化,高校管理者應認真分析突發事件的成因,加強引導的針對性和目的性,研究科學決策的方法,制定更完善的危機管理體系,確保高校的安全、和諧與穩定。
[1]盧艷榮,金天星.大學生輿情傳播特點及其干預策略廊[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111-113.
[2]張 彥.高校網絡輿情的傳播途徑及傳播特點分析[J].消費導刊,2010(4):157-158.
[3]郭 峰,劉彩生.論高校微博輿情傳播路徑及引導控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11):189-191.
[4]陳純柱,敖永春.網絡環境下高校輿情的傳播及引導機制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2):154-159.
[5]王懷民.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J].中國教育報,2009(2):25-27.
[6]徐曉日.網絡輿情事件的應急處理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92-93.
[7]陳阿娜.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的輿情傳播與輿論引導[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6):104 -108.
[8]周 旋.論微博客的新媒體特征[J].新聞傳播,2010(2):46-47.
[9]喻 健,唐亞娟.高校重大突發事件與輿情監測[J].新聞愛好者,2011(9):23-26.
[10]宿一兵,彭 英.思想政治教育在應對高校突發事件中的作用探析[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29-32.
[11]江雪芳,俞 圓,尤海燕,等.高校輔導員危機管理能力構成及培養[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32-36.
(責任校對 莫秀珍)
G640
A
1674-5884(2014)06-0111-02
2014-02-24
湖南科技大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題研究項目(13D01)
李瑞雪(1981-),女,安徽界首人,碩士,主要從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