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灝
工業與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于2011年7月4日發布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并結合行業特點,將中小企業的類型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并明確給出了各行業的三種類型標準。這是中國首次從中小企業中劃分出微型企業這一類別。一般行業大多將10人以下定為微型企業,具體各行業存有差異[1]。
微型企業盡管其規模很小,沒有正式的組織方式,但是大量存在的微型企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很大比例,它們往往為處境最艱難的家庭提供主要經濟保障。因此,作為世界各地數億人口收入的主要來源,微型企業對個人、家庭和國家經濟的深遠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為減貧做出了顯著貢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微型企業規模雖小,但數量龐大,依靠團隊力量,會產生所謂的“蝴蝶效應”:一個小小的擾動可以通過系統的加乘作用放大。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型企業或公司就是由微型企業發展而來的,美國的微軟和惠普公司就是成功的典范。有專家斷言,“美國新經濟”實際上是創新型小企業經濟。
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衡,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大學畢業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差,難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一些大學生在學校里只滿足所學課程,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錯過了許多工作機會。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理想與現實存在較大差距,這主要表現在:畢業生對自己估計過高,眼高手低,這山望著那山高;對薪水、福利待遇要求過高;片面追求“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發展;對單位選擇過高,看重國家機關、大單位等,對一些小企業不感興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2]。高校畢業生的總體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實質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所處的轉型階段不匹配的矛盾。首先,近幾年出現了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而就業崗位增長緩慢、經濟高增長與就業增長脫節的困難局面。其次,區域發展存在不平衡,出現“東高西低”,東部成為人才輸入省,但人才競爭激烈;很多學生未能有效就業,即使處于失業狀態也不愿去西部地區就業。而在西部地區,卻有大量的崗位招不到畢業生。
高校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不利于大學生就業和創業。學校的辦學方法和觀念落后,沒有市場意識,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于需求。學生在校期間,只有成績好,才能拿獎學金,才能被老師認可,而相反的是,如果去學校外面實踐卻被視作“好玩”。大量理論的課程讓學生在專業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成了不會自己動手做事情的“木頭人”。用人單位盲目設置的各種條件也帶來了就業難,一些私營企業用工不但不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而且五險一金等社會福利也沒有。同時,起薪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考勤罰款制度。另外,用人單位還設置經驗、性別等障礙拒絕應屆畢業生,許多應屆畢業生往往因缺少實際工作經驗而難以找到工作。
現階段高校大學生創業逐漸被社會所承認和接受,同時也肩負著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和社會穩定等的歷史使命。高校擴招之后,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出校門的同時,大學生創業也成為了大學生就業之外的一個新的社會問題。一些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反映,他們想辦理一些相關注冊手續,但不知從何下手,也不知哪一項有優惠,感覺一臉茫然。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還停留在僅有一個美妙想法與概念上。在大學生提交的相當一部分創業計劃書中,許多人還試圖用一個自認為很新奇的創意來吸引投資,這樣的事以前在國外確實有過,但在今天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了。現在的投資人看重的是技術含量有多高、市場潛力有多大以及回報周期。同學們想創業,但在創業項目、創業方向的選擇上感到迷茫,即使有同學選擇了創業之路,但這條路不一定走得長遠。創業并不是僅憑熱情就能做到的,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作為支撐,資金不足是當前大學生創業者遇到的最頭痛的問題。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創業不愿再找家里要錢,要靠白手起家,雖然國家有小額貸款扶持,但與大學生們想在心儀的專業上創業的期待相差甚遠,很多有創業念頭的大學生因缺乏啟動資金停止了創業腳步[3]。
機遇與挑戰并存,但只要做好準備迎接挑戰,大學生微型企業創業是易于成功的。
中小企業有明確的組織結構,有正式的管理工作內容,而微型企業沒有正式的組織方式,缺乏管理工作內容,這樣恰好適合缺乏管理經驗的大學生創業。他們可以在這樣的微型企業里學習成長,做得出色的微型企業將來可以發展成為更大的企業,進一步促進就業。微型企業員工以家庭成員為主,且大都是通過正式的就業渠道不能就業的人,也不需要建立正式的會計科目,少量而不規范的會計活動也只是為了應付上繳的稅費。中小企業有一定的招聘制度,進入企業的員工大都接受過專門的專業訓練,而剛剛創業的大學生們很難招到他們需要的員工,就算有人才,他們也不愿意走進一個底蘊不是很豐富的企業,因為那里空間太小,難以得到提升,自己的抱負也難以實現。
微型企業固定資本少,經營所需的工具和設備粗糙而簡單,且大多是家庭生活用品,而中小企業擁有機器、設備與專門的場地。微型企業需要的資金相對來說較少,融資渠道主要是親戚朋友和熟人,很少有正式的融資渠道,但微型企業針對的是當地或者區域內,所以方向和市場較容易把握。而中小企業由合作伙伴共同出資,與正式的融資渠道有融資聯系,這樣雖然可以解決部分大學生創業者因為缺乏高昂的啟動資金而停滯不前的窘境,但若市場方向沒有把握準確,很容易走上“不歸路”。結合大學生自身特點可以看出,大學生具有較高層次的知識,是一個知識、智力和活力都相對密集的群體,他們享受了專業領域的分工,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因此,專業知識資源成了大學生創業的最大優勢。大學生經歷了系統的高等教育,積累了諸如語言表達、寫作、組織管理等一般人力資本,以及大量的金融、會計、營銷等專有人力資本,是社會中的精英部分。這為大學生創業搭建了更高、更寬闊的平臺。
微型企業采用直銷方式,且以服務本地市場為主。中小企業與產品相關的產業鏈、供應鏈有聯系。大學生有較強的領悟力,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強,善于接受新事物,思路活躍,創意新穎,能將所學的知識很快內化為能力,外化為創造。創意能力影響著創業實踐的特質,是促使創業實踐活動順利進行的首要條件,主要包括在專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創意,是創業基本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所以,在服務本地市場時,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更加容易打入市場,贏得商機。微型企業有十分相似的經營模式,大部分是以“前村后店”的模式組織生產運作;采用勞動密集型的技術和手工藝;運作方式靈活而富有流動性。中小企業有一定的采購、生產、存貨和質量管理制度;有一定的競爭戰略選擇。對于剛入世的大學生,戰略意識稍微顯得有點薄弱,故微型企業采取的這種邊生產邊銷售的策略能更加加速資金運轉,風險相對來說又降低了不少。
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社會和高校非常重視大學生創業。大學生自身也想創業,但往往對創業模式缺乏了解,有創業動力,而創業的目標規劃模糊,再加上家庭無創業背景、欠缺財力支持等多種外在因素,往往一開始就把自己的創業想法打消了。因此,必須幫助大學生轉變單純的就業觀念,樹立起既要就業又可以創業的新觀念。有關職能部門要積極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切實可行的微型創業備選項目。政府、企業和高校要加強合作,加快對大學生微型創業成果的轉化。大學生本人不但要具備很強的創業意識和創業動機,而且要分析自己是否做好了創業準備,自身是否具有創業技能,并對創業項目資金、場地、前景、風險等詳細加以論證。
大學生們的父母希望子女們有一份體面、安穩、專業對口的工作,大多不贊同子女自主創業。特別是微型創業,規模小、收效慢,讓家長和創業者本身都受到各方面的冷嘲熱諷。為此,要設法轉變大學生家長的觀念,使他們主動支持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微型創業;要通過廣泛宣傳,讓社會民眾認識微型創業的意義和前景,使社會大眾認同大學生自主微型創業。各級部門應采取積極措施,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微型創業的濃厚氛圍。大學生自己在進行微型創業前也需要積極和家長溝通,獲得家長的支持和理解。同時,家長們既要給予他們精神支持,也要提醒他們意識到風險,積極引導他們踏上成功的創業之旅。
微型企業除了能吸收大量的勞動者就業,穩定社會,還可以培訓大批的未來企業家,從而提高整個民族創造欲、革新意識、冒險精神、勇于開拓的素質[4]。高校大學生創辦微型企業所使用的資源少,對環境的適應性更強,新微型企業創辦速度更快,從而使得數目眾多的微型企業在總量上提供社會的就業機會將更多。因此,鼓勵高校大學生創辦微型企業,不僅是我國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也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根本之策,對國家社會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暫行辦法》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2012(17):16-18.
[2]蔡楊,李敏,賈博.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EB/OL].http://www.studa.net/gaodeng/100520/15483584.html.
[3]王荔,大學生創業現狀與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1(15):129-130.
[4]傅春榮,馬蕊.以改革創新精神服務引導小微企業保生存謀發展[N].中國工商時報,2012-06-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