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麗,史亞飛*,袁玉梅,吳皓萌,徐志偉
(1.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級碩士研究生班,廣東 廣州510405;2.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廣東 廣州510405)
青少期情志異常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容易復發, 嚴重威脅青少年及其成年后的身心健康。 中醫古籍中雖沒有“青少期情志異?!钡挠涊d,從癥狀上看仍屬于中醫情志病范疇, 與肝關系密切,如李亞群等[1]認為,兒童多動癥的發病多與肝風有關。 小兒肝常有余,由于所欲不遂,肝氣郁結,木失調達,故見情志不調……;或肝郁化火,引動肝風,上擾神明,臨床當辨肝氣郁、肝陰虛。 “肝常有余”是小兒特有的生理現象,指小兒生機旺盛,蒸蒸日上的生長趨勢; 病理上表現為易被不良情緒干擾,擾動心神,化火動風,導致抑郁、焦慮、暴躁、抓狂癥甚至精神分裂等情志異常[2]。 青少期仍屬于中醫學小兒階段[3],仍具有“肝常有余”這一生理病理特性,本文試從小兒“肝常有余”特性角度探討青少期情志異常的病因病機及治法,以期對其辨治提供一定借鑒。
“肝常有余”是中醫兒科學重要的學術思想。 早在《內經》中有“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一水不勝二火”的記載;到了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小兒肝只是有余”之說,北宋名醫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云:“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對肝氣有余,易生實變的特點,創立瀉肝之方,但未有補肝之劑[3];明代宋濂認為“肝為相火,則有瀉無補”。 明代兒科醫家萬全在總結前人經驗和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基于“三有余四不足”明確提出“肝常有余”之說。 至此“肝常有余”理論正式提出,并對后世兒科疾病的診治產生了深遠影響。
朱丹溪提出的“肝只是有余”論屬于純病理的概念,且并非專論小兒。 明代醫家萬密齋明確提出小兒“肝常有余”論,從生理和病理兩個方面加以論述。 生理上,“肝常有余”論概括了小兒生長發育迅速、生機蓬勃的生長發育特點。 萬全在《幼科發揮》曰:“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卻是本臟之氣也。 蓋肝乃少陽之氣,兒之初生,如木方萌,及少陽生長之氣,漸而未壯,故有余故也。 ”即認為“肝常有余”是小兒特有的生理特性。 萬全在《育要家秘·五臟證治總論篇》又曰:“肝屬木,旺于春,春得少陽之氣,萬物之所以發生者也,兒之初生曰芽兒者,謂如草木之芽,受氣初生,其氣方盛,亦少陽之氣方長而未已,故曰肝有余。有余者,乃陽自然有余也”。小兒稚陰稚陽之體如春季方萌的草木,表現出一派生機蓬勃的景象,有賴于肝之少陽之氣的推動作用,肝在小兒生長發育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肝為剛臟,主疏泄,調暢情志,小兒情志舒暢亦離不開肝之陽氣的升發作用;肝藏血,正常情況下,肝陽有賴于肝之陰血涵養,使有余之肝氣(陽)不至于過亢。 故青少期“肝常有余”生理上表現出易喜、易怒、易哭、易樂的活潑天性,對青少期身心發育有重要影響。
《柳州醫話》云:“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朱丹溪曰“小兒易怒,肝病最多。 ”情志發展是青少期生長發育的重要部分,其異常改變亦尤為多見,并與肝失疏泄關系密切。
首先,病理上“肝常有余”是指肝氣、肝陽有余,“氣有余,便是火”,小兒為純陽之體,易從熱化,故小兒發病后多從熱化擾動神志,表現為一系列的實證、熱證等,所以病理上的“肝常有余”應是青少期情志疾病的重要發病基礎。 朱丹溪認為:“其所以恒動,皆相火之為也。 見于天者,生于龍雷則木之氣……,肝屬木而腎屬水也。 ”又曰:“天非此物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朱丹溪所云相火包括《素問》所說的“少火”和“壯火”。 “肝常有余”亦“陽有余”,在正常情況下猶如人體之“少火”維持青少期肝疏泄功能的正常,使人情志舒暢,一旦生理上的“少火”轉變成病理上的“壯火”,則導致情志疾病的產生。
其次, 青少期機體發育與生理功能均不完善,加之“肝常有余”,最易受外邪、飲食及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導致情志疾病的發生。 肝為剛臟,以氣為用,體陰用陽,主升主動,加上青少期肝陰肝血不足、肝陽肝氣有余的特點,出現易沖動易怒、急躁等癥狀;“火性上炎”,耗傷肝陰導致肝陽上亢甚至肝風內動的臨床表現。 現代社會青少期兒童或青少年多為獨生子女,平素嬌生慣養,一旦所愿不遂,則易怒。 朱丹溪云:“小兒易怒,肝病最多”,肝喜條達惡抑郁,在志為怒,青少期如出現病理上的肝常有余,若有余之肝氣升發之機受阻,疏泄不利而致肝疏泄不及或太過。 疏泄不及,致肝氣郁結,表現為抑郁、悶悶不樂;疏泄太過,則肝火上炎表現為急躁、易怒。 郁結之肝氣又易化火傷陰、動風、擾心神導致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肝風內動,風火相煽,上擾心神。
再次,《難經·七十七難》曰:“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 ”郁結之肝氣橫逆犯脾,導致肝郁脾虛。 加之青少期“脾常不足”,多存在飲食偏嗜、飲食不節或過食肥甘厚膩的不良習慣, 引發痰濕內生,阻滯有余之肝氣正常疏泄,加重肝氣郁結。 肝郁克脾,則肝益盛而脾益弱,進一步加重肝木乘土,影響脾胃的運化,導致肝郁脾虛或肝脾不調等。 青少期“肝常有余”,肝郁脾虛或肝脾不調,導致肝疏泄失常,肝氣郁結或肝郁化火,肝火上擾心神,或肝火耗傷肝陰,肝之陰血不足至心神失養。
總之,青少期情志異常與其肝常有余的特性關系密切,多因情志內傷、感受外邪、飲食異?;蚴芡饨绮涣家蛩赜绊憣е赂螝庥艚Y、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肝陽化風、肝郁克脾、心肝火旺等,病位在肝,涉及脾、心、腎。
青少期各種原因導致的所愿不遂、郁怒積久可導致孤獨癥、抑郁、焦慮、暴躁甚至精神分裂等情志異常,與肝常有余的特殊屬性緊密聯系,主要體現在肝氣、肝火、肝陽和肝風等方面,治療上當以治肝為主,采取疏肝調肝、柔肝清肝、抑肝平肝的治療原則。
青少期兒童或青少年生長發育迅速, 活潑好動,精力旺盛,對外界充滿好奇,但其情志的發展尚不完善,易受情志或外邪因素等刺激,如長期承受升學壓力或經常受打罵、恐嚇、批評,有余之肝氣不得疏泄或疏泄太過, 導致肝郁氣結或肝氣上逆,表現出情緒抑郁、悶悶不樂、噯氣嘆息或急躁易怒、頭疼等癥狀。 當治以疏肝解郁、調理肝氣,方選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加減以達到舒暢氣機,改善情志的效果。
肝為剛臟,主升主動,體陰用陽。 青少期肝常有余,發病易從火化,肝氣(陽)疏泄不暢,導致肝氣上逆、 肝郁化火, 火性上炎, 肝陽或肝火耗傷肝陰(血),肝之陰血不足,則肝失濡潤,故青少期兒童或青少年多表現為沖動任性、急躁易怒、偏執伴頭痛、失眠、心神不安等癥狀,治當以清肝火、柔肝陰,以柔肝為主,方選丹梔逍遙散或一貫煎加減以清肝滋養肝陰。
青少期情志異常, 有余之肝氣升發太過或不及,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有余之肝氣橫逆犯脾,導致肝木乘脾,脾虛則痰濕內生,痰濕上蒙清竅或阻滯經絡則表現為頭暈、疲倦乏力、納呆、記憶力減退等癡呆表現;由于青少期“脾常不足”不能制約肝木,導致肝木更亢而無制,遂生肝風;若有余之肝氣郁而火化傷肝陰、動風,導致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表現為急躁易怒,頭暈頭痛,心煩失眠甚則四肢抽搐、甩手、跺腳等癥狀。 治當扶脾土抑肝木、平肝熄風,以平肝為主。 方選六君子湯合瀉青丸或大定風珠加減以健脾平肝熄風。
[1]李亞群,韓新民.試從錢乙五臟辨證體系論治兒童多動癥的辨證施治[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0(7):7-8,15.
[2]馬 融,梁繁榮.中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7-9.
[3]胡小英,許 華,高爍爍.小兒“肝常有余”探微[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8(4):449-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