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鵬程,盧麗麗
(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410208)
程丑夫教授系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湖南省名中醫。 程丑夫教授出身于中醫世家, 從事臨床與教學工作40 余年, 臨床經驗豐富,臨證擅長從痰治療內科疑難病。 老師認為許多疑難病的發病多與痰密切相關, 臨床上 “怪病多痰”、“頑癥多痰”,諸如中風、呆病、疒間病等,經過合適的治痰后均可取得明顯療效。 治痰要善治源頭,善于調節脾、肺、腎的相關功能,以絕生痰之源。 痰的聚散與氣機的滯暢息息相關,所謂“氣滯則痰凝,氣順則痰消”,疏利氣機有利于痰的消除。 同時,治痰又要善于與血、濕同治。 治痰之方甚多,均以二陳湯為基礎。 常用方如導痰湯、滌痰湯、溫膽湯、半夏白術天麻湯等, 常用化痰藥如制南星、 法半夏、陳皮、茯苓、白芥子、郁金、白礬、蛇含石、青礞石、天竺黃、浙貝母、僵蠶、地龍、露蜂房等,挾氣郁加香附、玫瑰花、佛手等疏肝理氣之品,挾肝風加全蝎、天麻等搜風熄風之品,挾瘀加丹參、川芎、紅花等活血化瘀藥。 若氣虛痰阻者,妙用醒脾湯,該方系六君子湯加僵蠶、全蝎、制南星、天麻、木香等味。
羅某某,女,62 歲,長沙市人,門診病例。 初診(2011-11-05):患者于外院彩超示:甲狀腺3個非均勻性回聲結節,結節性甲狀腺腫;雙乳輕度小葉增生。 甲狀腺功能檢查:FT32.1 pmol/L,FT41.7 pmol/L,TSH 0.065 mU/L。 現訴服用左甲狀腺素鈉50 mg/d,持續96 d,從10月14日起停藥至今,患者無特殊不適,納寐可,二便調。 舌質淡紅,少苔、中稍裂紋,脈弦滑。 BP:115/90 mmHg。 辨證:肝郁痰阻。 治法:理氣舒郁,化痰散結,軟堅消瘤。 處方:昆布丸合疏肝消瘰丸加減。柴胡10 g,白芍10 g,香附10 g,白芥子10 g,浙貝母10 g,海藻10 g,昆布10 g,郁金10 g,黃芩10 g,木香6 g,蛤殼粉10 g,夏枯球、全蝎各3 g。 10 劑,水煎服。 囑每日服藥2次,日服1 劑。
二診(2011-11-17):病史同前,患者訴甲狀腺瘤體有所縮小,未訴特殊不適,納寐安,二便調,舌淡紅,苔薄黃,脈弦。 上方藥證相安,守方加枸骨葉15 g。 14 劑,水煎服。 囑每日服藥2 次,日服1 劑。
三診(2011-12-3):服藥后,患者訴甲狀腺瘤體明顯縮小,納可,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二診方藥證相安,守方加橘核10 g。14 劑,水煎服。 囑每日服藥2 次,日服1 劑。
四診(2011-12-20):患者訴甲狀腺瘤進一步縮小,未訴特殊不適,納寐安,二便調,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按三診方再進20 劑。后因患帶狀皰疹復來就診,訴其甲狀腺瘤體已基本消失。
按:結節性甲狀腺腫(又稱結甲)屬于甲狀腺非腫瘤、非炎癥性病變,屬于中醫學“肉癭”范疇,西醫對該病治療無特效方法。 中醫在治療結甲方面有其獨特優勢,不但可以改善患者不適癥狀,而且治療后部分患者結節縮小甚至消失。 《濟生方·癭瘤論治》說:“夫癭瘤者,多由喜怒不節,憂思過度,而成斯疾焉。 大抵人之氣血,循環一身,常欲無滯留之患,調攝失宜,氣凝血滯,為癭為瘤”。 本案患者辨證屬肝郁痰阻。 肝氣郁滯,久之導致乳房內生腫塊;結節性甲狀腺腫乃痰氣壅結頸前所致。 方以昆布丸合疏肝消瘰丸加減治之。 又因積證絕非一日兩日而成之,故并非短期能使其消散,所以服藥時間較長,緩緩消之,以圖根治。
唐某某,男,48 歲,長沙市人,門診病例。 初診(2005-10-26): 腦血管畸形并開顱后7月患者,現活動欠協調,語言不利,意識尚清,頭不痛,小便頻急,大便干結,1 d 1 次,痰多,納可,寐多。 舌紅,苔白膩,脈小弦,BP:105/75 mmHg。 辨證:風痰內阻證。治法:祛風化痰通絡,佐以調暢氣機。處方:導痰湯合升降散加減。 法半夏10 g, 橘紅10 g, 茯苓12 g, 枳實10 g, 制南星6 g, 甘草6 g, 石菖蒲10 g,遠志6 g,全蝎6 g,僵蠶10 g,蟬蛻10 g,片姜黃10 g,大黃6 g,木香6 g。7 劑,水煎服。另服中成藥步長腦心通(功能益氣活血、化瘀通絡。 用于氣虛血滯,脈絡瘀阻所致中風中經絡,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口眼歪斜、舌強語謇及胸痹心痛、胸悶、心悸、氣短等;腦梗死、冠心病心絞痛屬上述證候者。 咸陽步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0.4 g×36 粒×2 盒, 用法:口服,1日3 次,每次3 粒。
二診(2005-11-9):病史同前,藥后癥狀有減輕,大便好轉,仍痰多,活動欠協調,余可。 舌紅,苔白膩,脈小弦。BP:105/75 mmHg。上方藥證相安,守方加白芥子10 g,去石菖蒲。 7 劑,水煎服。
三診(2005-11-16):腦手術后8月,語言不利,肢體活動可,痰多,時神蒙,大便可,小便乏力。 舌紅苔偏黃,脈弦。證屬氣虛痰阻,擬醒脾湯加減。處方:黨參12 g,白術10 g,茯苓10 g,法半夏10 g,石菖蒲6 g,遠志6 g,制南星6 g,木香6 g,守宮3 g,地龍10 g, 全蝎6 g, 土鱉蟲10 g, 甘草6 g, 黃芩10 g。14 劑,水煎服。步長腦心通0.4 g×36 粒×4 盒,用法:口服,1日3 次,每次3 粒。
四診(2005-12-2):腦手術后9月,目前語言較流利,肢體活動可,痰多,神志尚清,大便可,小便乏力。 舌淡紅苔偏黃,脈弦。 擬原方加減再進20 劑以鞏固療效。 20 劑,水煎服。 囑每日服藥2 次,日服1劑。
按:《醫學心悟·中風不語辨》 曰:“不語有心、脾、腎三經之異。 ”此患者初診以活動欠協調、語言不利、小便頻急、大便干結、痰多、多寐、苔白膩為主癥,屬脾、腎二經之不語,辨證當屬風痰阻絡,先以導痰湯合升降散加減祛風化痰通絡, 佐以調暢氣機;三診語言不利、痰多、小便乏力為主癥,改用醒脾湯加減以健脾化痰、祛風通絡,方證相符,故而顯效。
肖某某,男,76 歲,長沙市人,門診病例。 初診(2011-7-6):“高血壓、糖尿病、腦梗死后遺癥、冠心病”患者,勞力性氣促、胸悶10年,頭暈半年。 現感頭暈,勞力性氣促、胸悶,口干渴,納差,寐安,二便一般,口氣重,咯黏痰,既往:前列腺炎,動脈斑塊形成。現服培哚普利降壓,自行停藥3 d,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下肢不腫,BP:120/65 mmHg(今未服藥)。辨證:痰熱內阻,肝風上擾。治法:清熱化痰,平肝熄風。 處方:黃連溫膽湯加減。 陳皮10 g,法半夏12 g,茯苓12 g,枳實10 g,膽南星6 g,黃連5 g,甘草6 g,蒼術10 g,砂仁6 g,白豆蔻6 g(后下),滑石15 g,天麻10 g,全蝎6 g,頭暈草15 g。 14劑,水煎服,日服1 劑。
天丹通絡膠囊(成分:川芎、豨薟草、丹參、水蛭、天麻、槐花、石菖蒲、人工牛黃、黃芪、牛膝)。 活血通絡,熄風化痰。 用于中風中經絡,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證,癥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語言蹇塞;腦梗死急性期、恢復早期見上述證候者。 由山東鳳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0.4 g×45 粒×4 瓶,用法:口服,1 次5 粒,1日3 次。 降壓藥、降糖藥自備。
二診(2011-7-28):藥后癥狀有所改善,現訴胸悶,勞力性氣促,吸氣費力,口氣重,納寐一般,小便氣味重, 大便可。 舌暗紅苔黃膩濁脈弦。 BP:120/60 mmHg(未服藥),上方有效,守方去滑石,加蘆根15 g。 14 劑,水煎服。 天丹通絡膠囊,0.4 g×45 粒×4瓶,用法:口服,1 次5 粒,1日3 次。 降壓藥、降糖藥自備。
三診(2011-8-18):藥后癥狀明顯好轉,現四肢乏力、胸悶,勞力性氣促為主。 舌暗紅,苔黃膩脈弦,BP:100/60 mmHg(藥后)。 以證而論,仍屬痰熱為主兼有氣機郁滯。 故改用柴陷湯加減以疏調氣機、清化痰熱、活血通絡。處方:柴胡10 g,黃芩10 g,法半夏10 g, 白參10 g, 甘草6 g, 黃連5 g, 瓜蔞殼15 g,桑寄生15 g,木瓜15 g,薏苡仁15 g,全蝎6 g,頭暈草15 g,杜仲15 g,蘆根15 g。14 劑,水煎服。 天丹通絡膠囊0.4 g×45 粒×4 瓶,用法:口服,1次5 粒,1日3 次。 降壓藥、降糖藥自備。
四診(2011-9-16):癥狀較前明顯好轉,現下雙肢乏力,雙手指間關節脹痛,胸悶氣促較前好轉,口不干苦,納差,二便調。 舌暗紅,苔黃膩,脈弦。 BP:110/64 mmHg(藥后)。 擬原方加減,擊鼓再進,防其復發。處方:柴陷湯加減。柴胡10 g,黃芩10 g,法半夏10 g, 白參10 g, 甘草6 g, 黃連6 g, 瓜蔞殼15 g,砂仁6 g,貫葉金絲桃6 g,三七5 g,桑寄生15 g,全蝎6 g,14 劑,水煎服,日服1 劑。 天丹通絡膠囊0.4 g×45 粒×4 瓶,用法:口服,1 次5 粒,1日3次。 降壓藥、降糖藥自備。
按:《素問·刺熱篇》云:“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 ”本案患者初診見勞力性氣促、胸悶,頭暈,口干渴,納差,寐安,口氣重,咯黏痰,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為痰熱痹阻心脈、肝風上擾之象,故以黃連溫膽湯清化痰熱,天麻、全蝎、頭暈草平肝熄風。 三診見四肢乏力、胸悶、勞力性氣促為主,舌暗紅,苔黃膩,脈弦。 辨證為氣滯痰熱兼有瘀血。 故治以疏調氣機,清化痰熱,活血通絡。 小柴胡湯疏調氣機,小陷胸湯化胸中之痰熱,三七、全蝎活血通絡。 痰熱除,氣血通,則諸癥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