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喆
新型城鎮化下農民工市民化遭遇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張喆
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印發了進一步推進戶籍改革的意見,加快了市民化進程,然而在市民化推進過程中仍然存在各種問題影響其順利發展,如何解決這些歷史和現實的問題成為推進城鎮化市民化的關鍵。本文探討了農民工市民化遭遇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希望對此項研究提供借鑒。
城鎮化;市民化;進城農民
201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確定我國要堅持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并計劃在2020年達到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的目標。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改革的意見》。《意見》將工作的重點直指我國城鎮化建設中的主要障礙——城鄉二元結構,可見市民化問題不只是城鎮化過程中我們遭遇的問題之一,而且是當前我國城鎮化問題中首要和核心的問題。
(一)戶籍門檻難以逾越
今年7月國務院提出了戶籍改革的方案,但很多現實的問題仍然難以在一時間解決。例如,盡管5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施行的積分落戶制為農民工市民化提供了可能性,而且很多外來務工人員也希望留在城市,但短時間內他們依然無法像市民一樣享有保障和醫療。還有的城市借機提高門檻條件,對于文化程度有限的農民工群體而言,想要達到條件非常困難。因此,破除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邁進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二)就業束縛難以破除
農民進入城市首先要考慮的必然是生計問題。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楊志明指出,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首先要“就業帶動”,但是進城農民就業確實很難。首先,普遍偏低的文化程度。據2012年檢測數據監測顯示,我國農民工中,文盲率占1.5%,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占74.8%。在科技發日新月異的今天,需要大量培訓才能獲工作可能性的農民工自然競爭力不足,又或者只能在建筑業和制造業終端從事較低層次的工作,靠勞動力換取較低的收入。其次,生活成本巨大。同樣是收入較低的工作,市民可以通過穩定的住房和保障等條件來緩解,而對于農民工而言就只能是獨自承擔。再次,面臨的競爭較為激烈。農民工不只要與一般市民競爭,還要面對每年超過600萬的高校畢業生,形勢越發惡劣。
(三)購房租房壓力巨大
居住因素也是農民工大范圍流動的影響因素之一。土地城鎮化造就了高房價,進城農民收入微薄根本無力承擔。調查表明,2013年農民工平均月收入為2609元,而2013年12月排在全國房價第50位的長春均價也達到了7033元,以農民工的收入難以在城市定居生活。
(四)教育機會難以均等
相較市民而言,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成為一大難題。他們的子女往往分為兩類,其一,成為留守兒童,繼續在農村接受較低水平的教育,而且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的發育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二,隨父母進城,由于不具有戶籍資格不能接受正常的學齡教育,因此極易造成其在生活中面臨安全無保、學業失助、品行失調等成長風險和隱患。另外,即使獲得平等教育的資格,由于收入等因素農民工子女也難以融入城市教育體系。
(五)保障體系難以到位
享有城市的各種社會保障是市民優于進城農民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大量農民工涌入東部發達地區,使東部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城市基本保障體系不僅難以消化進城農民的保障需求,甚至本城市民的保障需求也難以保證。這樣下去不只是進城農民難以獲得市民的待遇,即使獲得了保障體系也不能滿足其享有應有的保障。
(一)進一步融合戶籍區分
現有戶籍制度已經對我國經濟發展構成阻礙,因此逐步放開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但人口過多涌向東部發達省份和上海、北京等發展較好的城市,城市負擔過重,所以,逐步放開成為唯一選擇。進一步融合戶籍區分需要從兩個方面重手:其一,盡量剝離與戶籍管理沒有直接關系的各項措施,如住房、醫療等。將這些措施納入社會單項管理,以公民身份作為統一標準,使農民工享有與市民平等的獲得機會。其二,在中小城鎮開辟針對農民工的政策特殊區域,方便農民工在城市生活和發展,再逐步放開與城市其他區域聯通限制,使農民能夠真正融入中小城市,這樣也能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到中小城市,緩解大城市的人口壓力。
(二)設定針對性就業政策
針對農民工應當加大就業導向和就業扶持。首先,應當建立全面的就業培訓機制。使農民工能夠根據自身的需求,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從業基本技能。其次,以用工市場管理為基本方式要求用工單位承擔一定的農民工就業。以此保證農民工培訓后的就業可能性。再次,建立一定的就業保障機制。幫助農民工建立統一的組織,在政府的管理和指導下通過勞動維權,勞動激勵等機制形成自我管理、自我保護的良性發展。
(三)降低居住成本
目前,很多城市土地城鎮化優于人口城鎮化,形成了很多半荒廢的開發區。可以從進城農民的需求出發,由政府牽頭,在這些區域建立少量的生活島,并針對性提供交通線路,這樣一方面能夠緩解城市中心區壓力,也達到了一定的開發目的,同時會降低進城農民的居住成本。
(四)教育成本傾斜
應當開辟教育專項扶植農民工子女教育,從校舍和師資方面予以政策上的傾斜,同時設定一定的名額保證升入城市正常學校教育。這樣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農民工整體素質,另一方面也使農民工看到了通過努力實現市民化的可能性。目前由于生源的減少,很多小中教育開始合并,原有校舍改做他用不在少數,具備了開辟農民工專有校舍的物質條件,政策上可以規定農民工教育為新入師資必備經歷,以此來保證農民工的師資配備,運行成本可以由政府和農民工共同承擔。
(五)設定特殊保障機制
政府應當從農民工的整體需求出發制定針對性的保障機制來緩解城市保障系統的壓力。首先,在原則上堅持社保與商保共同推進。其次,通過開辟快速通道保證其獲得。再次,加大監督和懲處力度,排除不法經營者不為農民工參保的可能性,尤其是從業危險較高的行業。最后,引導社會力量加入進城農民的保障,壯大保障力量。
[1]楊志明.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4(8).
[2]王守智.新型城鎮化視閾下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羈絆與創新[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4(6).
(作者單位:遼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