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海斌
基于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差異化教學改革
耿海斌
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學習的角度與會計學專業的學生是不同的。本文通過借鑒ISEC課程的理念和方法,探討了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在課程定位、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
教學改革;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
眾多高校將“會計學”作為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的學科基礎列入教學大綱。然而,非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學習會計的角度與會計學專業的學生是不同的,本文以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為例,結合本校開展的ISEC項目(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的特點、經驗和優勢,探討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在課程定位、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
本課程是為高等院校非會計學專業,如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開設。根據非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本課程與會計學專業的課程有著重要的區別。非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學習會計的角度與會計學專業的學生是不同的,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學習會計是為了將來從事會計工作,而非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學習會計是利用所學的會計知識去從事經濟管理工作,是站在管理的角度去學會計,主要讓學生掌握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會計信息的加工過程,理解各項會計指標的經濟含義,并能熟練地運用各項會計政策和閱讀會計報表,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會計信息從事管理工作。筆者認為對于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應定位于,從培養“如何做會計”轉向培養“如何用會計”,非會計專業學生沒有必要埋頭于繁瑣復雜的賬務處理,更沒有必要精通會計學的所有細枝末節。需要掌握的是“如何運用財務報表”的技能,而不是“如何編制財務報表”的技能。因此,本課程以“如何運用財務報表”為主線,使學生看懂財務報表,聽懂商業語言,理解會計信息,運用會計思維,輔助管理決策,持續創造價值。
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SEC)項目是國內本科高校與部分美國高校聯合開展的學分互認教育。ISEC項目的教學課程教學以開放、互動、批判式教學為指導。教與學的雙方在教學過程中是聯動的,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是通過教師在教學組織的過程中被調動、提升和挖掘的。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對教學課程的設計、學習氣氛的營造、以及對學生學習的引導等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從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推進、問題的深入挖掘到最后問題的解決。科學的推理加上人性化的課題設計,互動中的思維碰撞、到不確定因素的排除篩選、最終落實到生活中的問題解決,這樣的一種創造性的教學方式,對問題的挖掘和探索方式,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撰寫教學大綱外,還必須精心設置課堂教學形式與環節,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批判性地思考問題。在課外,要求學生培養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獨立思考、獨立創造。提倡研究型和探究式的課程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教師起啟發、引導、激勵和評價的作用。我國本科高校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講授為主,不太重視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參與。鑒于此,筆者借鑒ISEC項目的理念、標準及要求,在會計學教學中對以下方面加以了改進。
1.突出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引領作用
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包括教師的授課目的、學生通過學習課程的收獲、主要教學內容、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期望、課業的設計和考核形式、教材的選擇和使用、如何評定學生成績。通過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學生明確知道這門課是干什么的、需要先修什么課程、通過學習這門課你能學到什么知識、得到什么能力、每一堂課是如何安排的、要如何評價你的學習。學生在課程開始時便獲得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清晰、明確獲知本課程的教學安排,避免在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動等待狀態,便于其主動學習。
2.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我國眾多高校都在對傳統的“填鴨式”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進行反思,在向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啟發式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進行改進。本人在會計學教學中針對嚴格遵循老師安排課本和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嚴格遵循、組織教學形式單一、學生討論極少、注重集體想法、忽視個體差異、學生學習被動、動手能力差等方面進行改進。根據學生的需求授課的方式方法進行靈活調整,組織教學形式多樣化、常態化、靈活性強,注重小組討論,尊重個體意見和想法,注重差別性教育,培養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具體的教學方法包括:自主學習、分組討論集中指導、游戲教學、案例分析、社會調查、查閱文獻寫綜述等,著重培養學生思維方法,培養學生技術手段,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系統分析,可持續學習能力。
ISEC課程教學要求學習評價采用豐富多樣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實施過程性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更好地轉變了傳統學習方式中的他主性、被動性和依賴性;評價任務容易達到預期效果;轉變了評價重心過于關注結果的特點,重視學生在學習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充分發揮評價促進學生學習發展的功能;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本人在學生考核模式中借鑒了ISEC評價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學習效果評價包含的主要內容
閱讀書目。要求每名學生的閱讀任務,圖書2冊以上;任務型教學成績(課外調查、課堂合作演示、辯論演講、寫作比賽、實驗、設計、模型制作等)每學期至少一次;課業:小論文、研究報告。每學期至少兩次,其中一次為小組合作完成。至少包含課程名稱(編碼)、課業描述、課業格式要求、字數要求、截止日期、提交方式、評分標準等;課后基礎知識小測驗、期中考試;學生課堂參與度評價:出勤、課堂互動表現等;學期末考試:學期末考試成績不超過40%。
2.評價方法
廣泛開展學生自評、小組內同學互評、教師點評三類方法對項目學生學習各環節進行評價。為了保證學生對個人學習信息的知情權,不以任何形式公布成績。
本文通過借鑒ISEC項目并結合課程實踐探討了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在課程定位、教學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的教學改革。通過改革,培養學生主動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進行主動學習;通過改革,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的學、設計學生的學和監督學生的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通過改革,將現行的一考定終身的考試模式,變為對學生進行學習效果的評價。通過改革,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1]賀欣.澳大利亞本科教學模式啟示--以會計學專業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08(8).
[2]陳敏,徐梅,顏劉瑤.非會計學專業會計教學體系改革[J].財會通訊綜合:下,2009(2):48-50.
[3]劉立燕,雷芳妮.工商管理類本科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基于中外合作交流項目的實踐[J].財會通訊綜合:下,2011(11).
(作者單位:包頭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