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魯生

國際頂級體育賽事對主辦地知名度的提升作用毋庸置疑。2月結束的2014年冬奧會,便讓世人對索契這座黑海之濱的美麗城市傾注了更多關注。
然而,冬奧會帶來的喧鬧中,一些與索契有關的往事已被世人淡忘——這里曾在沙俄時期發生過種族清洗;蘇聯政壇的風云變幻,亦與這座人口不足45萬的小城有著不解之緣……
今日賽場,昔日戰場
索契所在的高加索地區位于歐亞大陸交界,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16世紀開始,沙皇俄國加入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波斯帝國的戰團,在這一地區上演你爭我奪的“三國演義”。后來,土耳其和波斯相繼衰落,俄羅斯在對高加索的爭奪中漸漸占得上風。
1829年,沙俄與土耳其的第八次俄土戰爭結束,雙方簽訂《亞德里安堡條約》,俄方獲得包括索契在內的黑海沿岸大片土地。當地的原住民切爾克斯人車臣和達吉斯坦伊瑪目(伊斯蘭教教職)夏米爾的帶領下,繼續與俄軍交戰。
1855年,尼古拉一世病逝,其子亞歷山大二世繼位。為消除這一“對帝國安全構成巨大威脅”的隱患,1857年,亞歷山大二世決定肅清切爾克斯人。
但是亞歷山大二世驅逐、清洗切爾克斯人的行動,并未能給高加索地區帶來真正的和平。相反,血腥與暴力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以致今天的俄羅斯依然面臨來自當地的恐怖主義威脅。亞歷山大二世本人,則于1881年3月1日,在圣彼得堡被激進的“人民意志黨”成員用炸彈炸死。
此后不到40年,統治俄羅斯長達400年之久的羅曼諾夫王朝,也在“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中土崩瓦解,布爾什維克成為索契的新主人。
“紅色療養城”的崛起
索契之所以被打造成療養勝地,與斯大林有莫大關系。從1923年起,斯大林就開始抱怨記憶力下降,還擔心左臂肌肉萎縮(斯大林少年時期得過敗血癥,左臂感染,從此落下病根)。索契依山傍海,雪山與沙灘相映,宜人的自然條件,令它迅速進入克里姆林宮的視野。
有了斯大林帶頭,米高揚、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古比雪夫等蘇共高層紛紛效仿,在索契修建別墅。索契也因政治領袖們的光臨,而迎來了城市現代化進程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據俄新社實地探訪,斯大林在索契的別墅距市中心約12公里,坐落于黑海岸邊的一座山上,建于1937年,周圍綠樹環繞,建筑物本身也被漆成綠色,由此得名“綠樹林”。
通過激烈政治斗爭上臺的斯大林,雖然手握無限權力,依然被深深的不安全感包圍,這從擺放在別墅里的寬大沙發便可看出。美國《匹茨堡郵報-公報》稱,這張沙發足有一般沙發的兩倍長,而且特別高,身材矮壯的斯大林坐在上面,從背后根本看不到人。還有未經證實的說法稱,沙發里填充著馬鬃,因為別墅的主人相信這種材料可以抵御子彈。
除了“防彈沙發”,斯大林的不安全感還表現在可以藏人的空心墻、別墅內的秘密暗道以及夜間休息時經常換房間等方面。其中,那條暗道直通黑海邊的一個碼頭,確保別墅內發生緊急事件時,“大人物”能夠順利脫身,再登上停靠在碼頭的軍艦遠走高飛。
這種謹小慎微并非毫無道理。1939年,斯大林在索契療養時,日本軍方的激進勢力就策劃過一場針對他的刺殺行動。所幸,暗藏在日本間諜機關內部的蘇聯特工及時將這一密謀報告給了莫斯科,由7名俄羅斯人組成的暗殺小組,剛一跨過土耳其邊境就被擊潰了。
每年8月到9月,斯大林都會前往索契休養。莫斯科的其他重要人物經常不辭辛苦,趕來向他匯報工作。索契因此被譽為蘇聯的“夏都”,1948年升格為獨立直轄區。
前方療養,“后院”起火
或許是為了避嫌,斯大林之后的蘇聯領導人,誰也不愿“繼承”他的別墅,但這并不意味著索契從此被遺忘,相反,位高權重的蘇聯官員越來越喜歡到這里享受海風和陽光。赫魯曉夫就認為,去黑海之濱療養有助于減輕工作壓力。諷刺的是,正是在他到索契“減壓”時,留守莫斯科的其他領導人經過一番串聯,迫使赫氏不得不提前“退休”。
那是1964年9月30日,赫魯曉夫抵達索契。這之前,克里姆林宮圍墻內的“倒赫派”已經蠢蠢欲動,時任蘇共總書記卻對此毫無知覺——否則,他萬萬不會離開莫斯科。在索契,絡繹不絕的外賓等著赫魯曉夫接待:日本、巴基斯坦的議會代表團,西德共產黨領導人馬克斯·雷曼,法國內閣部長加斯東·巴勒維斯基……10月11日,蘇共中央主席團突然召開了討論撤換赫魯曉夫的會議,驚慌失措的后者奔回首都,只來得及在14日的會議上,親耳傾聽關于撤銷他的職務及其原因的報告。
新上臺的勃列日涅夫廢除了前任的許多改革措施,但他同樣強調“工作與休養相結合”。勃氏掌權期間的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蘇聯《國家療養區法》中關于“療養事業為勞動人民服務”的原則得到了進一步落實,索契的旅游業迎來了新的發展高潮。
其實,勃列日涅夫本人一開始對索契并不感冒。后來,有人建議他去那里“泡泡溫泉”,說可以醫治風濕性關節炎。勃列日涅夫半信半疑地來到索契,在溫泉里體驗了幾回,癥狀果然緩解,他從此迷上了索契,認為在這里療養可以讓自己集中精力處理國家大事。
蘇聯末代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也對索契的山水鐘情不已。然而,1991年8月,又是當他在索契度假時,莫斯科爆發“8·19政變”,昔日強大無比的蘇聯從此加速走向解體。
時至今日,俄羅斯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國家領導人在度假期間屢屢“禍起蕭墻”,所以,從普京開始,領導人來索契時,總統總理往往同行,為的就是避免“后院起火”。
近些年,俄羅斯經濟復蘇,從平民到權貴,人們重新有了去黑海之濱療養的閑情。作為對歷史傳統的延續,普京在索契同樣有別墅——據傳比斯大林的還闊綽;另一方面,俄政府大手筆打造本屆冬奧會,兩者聯系起來,被外界解讀為俄羅斯在又一位強勢領袖帶領下重振大國雄風的前奏。扮演政治舞臺的索契,其上的演出也不會隨著冬奧會結束而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