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英杰,韓 煒,李 巍
(1.大連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1;2.大連醫科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4;3.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遼寧 大連 116001)
崗前護理技能培訓實施效果初探
邵英杰1,韓 煒2,李 巍3
(1.大連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1;2.大連醫科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4;3.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遼寧 大連 116001)
目的探討在護理臨床實習基地實施崗前技能培訓的效果。方法 選取大連醫科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2008級和2009級護理專業學生240人,研究組(120人)在護理臨床實習基地接受崗前技能培訓后進入實習,對照組(120人)直接進入病房按照傳統帶教方法實習。通過理論、技能考核和問卷調查等方式比較兩組實習效果。結果 研究組學生理論與技能考核成績均優于對照組,研究組學生對該教學方法評價較好,帶教教師對研究組學生的評價較高。結論 在護理臨床實習基地實施崗前技能培訓,可以搭建由護理理論知識向護理實踐過渡的橋梁,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加快學生角色轉換,全面提升實習質量,使其滿足臨床護理崗位需要。
護理;崗前技能培訓;臨床實習基地
臨床實習是護理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學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續,是促進護理基礎知識和臨床實踐有機結合的重要時期,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有著深遠影響[1]。如何使學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順利轉型,成為適應現代護理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型技術人才,是臨床護理教育的重要任務。本研究改革傳統的臨床實習帶教模式,在臨床實習前一個月對學生進行崗前護理技能培訓,實施護理技能實驗室—示教病房—帶教病房一體化教學模式,搭建聯系護理理論知識與護理實踐的橋梁,突出專業核心理論與技能教學,加強崗位能力培養,實現了課堂與崗位的無縫銜接[2],取得了良好效果。
1.1 對象
選擇大連醫科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2008級和2009級護理專業學生,共8個班240人。各年級護理1、2班為研究組(120人),修改教學計劃,取消專業課見習學時,實習前進入附屬一院護理臨床實習基地接受崗前護理技能培訓。各年級護理3、4班為對照組(120人),按照原來的教學計劃學習,在附屬二院實習。兩組實習學時相同,按照統一的實習大綱同時進入臨床實習。
1.2 方法
1.2.1 教學方法(1)對照組:采用分段式教學方法,首先學習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然后學習專業課,在專業課授課期間穿插臨床見習,全部課程學習結束后到實習醫院進行為期40周的集中實習。沿用傳統的實習方式,由病房帶教教師全權負責,出科時由帶教教師進行護理理論和實踐技能考核。(2)研究組:護理臨床課程取消見習學時,將這些學時集中起來,實習前組織學生到醫院護理臨床實習基地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崗前護理技能培訓。崗前護理技能培訓完全模擬臨床護理工作環境,設置示教病房,按照患者自入院到出院的流程重組教學內容,將50項基礎護理操作技能轉化為12個操作模塊。教師根據教學大綱,按選擇病例—設計情景—提出任務—討論、交流—分組模擬—病房護理實踐—教學反饋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護理職業綜合能力遞進式培養,然后安排學生實習。
1.2.2 評價方法 臨床實習結束后,對兩組學生的理論、技能考核成績進行比較,并對研究組學生發放“護生綜合職業能力評價表”。共發放120份,收回有效評價表12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在學生出科后對帶教教師發放“教師對護生評價調查表”。將調查結果進行量化,應用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描述、Logistic回歸分析和逐步回歸分析。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2.0對數據資料進行分析,數據用(±s)表示,進行t檢驗。
2.1 兩組理論、技能考核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理論、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理論、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技能考核對照組研究組t值P理論考核84.25±3.36 87.41±3.25 2.12<0.05 87.57±2.85 90.24±3.12 2.95<0.05
2.2 研究組綜合職業能力評價結果(見表2)

表2 研究組綜合職業能力評價結果[n(%)]
2.3 帶教教師對兩組學生的評價比較(見表3)

表3 帶教教師對兩組學生的評價比較[n(%)]
由表1~3可知:研究組理論、技能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大部分研究組學生對崗前護理技能培訓感到滿意,認為理論聯系實際、護理技術操作、評判性思維、溝通等能力均有所提高;帶教教師對研究組學生的評價也高于對照組。
3.1 改革專業課程設置,搭建護理理論與護理實踐間的橋梁
在以往的專業課程設置中,護理專業課學習結束與臨床實習間隔至少1~2個學期,學生對專業知識及技能很容易遺忘,而且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應用脫節,導致學生在剛開始實習時無所適從,不能適應臨床工作。學生從學校直接進入臨床實習,對周圍的事物和環境不熟悉、操作不熟練,難以適應角色多元化的轉變,帶教教師很難對學生實施整體管理,患者也不愿意接受甚至拒絕學生護理,出現了患者、帶教教師和學生都不滿意的局面。通過改革護理專業課程設置,打破原來的見習、實習模式,安排學生在實習前一個月進入護理臨床實習基地進行崗前護理技能培訓,實施護理技能實驗室—示教病房—帶教病房一體化教學模式。按照患者自入院到出院的流程重組教學內容,真實再現了臨床護士的工作內容和流程,使學生對護理工作有一個系統、完整的認識。從示教病房進入帶教病房,學生面對患者時能夠順利開展臨床護理操作,徹底改變了以往在實驗室操作很熟練而面對患者茫然不知所措的狀態,搭建了由護理理論知識向護理實踐過渡的橋梁,縮短了學生臨床實習適應期,有利于學生實習期間操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3.2 構建實訓教學環境,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護理臨床實習基地配備126個護理單元,其中有6個病房為示教病房,18個護理單元為教學病房。示教病房和教學病房為護生提供了基礎護理操作學習和訓練的場所。基地配有多媒體電教中心、先進的多功能模擬人和各種與臨床完全相同的實驗設備,形成了仿真的教學環境。學生通過與患者接觸,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體現護理的實踐性,使患者資源的利用達到最大化[3]。醫院為網絡教學提供了硬件,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為學生提供了網上學習資源,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所需的教學資料。醫院整體護理工作模式為培養學生關愛患者、全面照護患者意識創造了條件,形成了“醫教結合”、無縫對接的培養模式,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3 改革教學方法,加快學生向“職業人”轉變
改變以往實習中教師教、學生機械模仿的教學模式,在崗前護理技能培訓和臨床帶教中將任務引領式教學法貫穿教學始終。任務引領式教學法分5個步驟:(1)創設情景:使學習能在一種與臨床護理工作一致的情景中出發;(2)提出任務:在上述情境中,導入預先設計好的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任務作為學習內容(提出一個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3)討論、交流: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4)具體操作:分組模擬及護理實踐;(5)教學反饋:在實踐的基礎上,教師幫助學生分析臨床實習中遇到的問題,回憶相關知識,分析采取的措施是否得當、是否最佳。
任務的確定、完成,對任務完成情況的評估是任務引領式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由傳統的“主角”轉變為“配角”,學生也不再把學習當成負擔,而是根據任務需要來準備用物,明確任務的目標、對象和具體實施方法,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尋求知識。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積極思考、討論、探索,并在綜合的、動態的、具有決策與反饋功能的護理程序中形成觀察、分析、判斷和處理問題能力以及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作出決策的能力。在護理臨床實習基地進行崗前護理技能培訓,可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熟悉醫院工作環境,了解護士工作流程和各項護理常規,將以往簡單的護理操作與臨床實際的、復雜的操作環境、操作對象相結合,加快了學生向“職業人”轉變。
3.4 改革考核方法,實現一體化、連續性管理
改變傳統的一張試卷、一項操作定成績的方式,采取臨床實習表現、護理技術操作考核和理論考試綜合評價的方式,以體現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將技能操作考核與完成任務過程中的綜合能力評價相結合,不僅注重學生某一具體操作項目的達標情況,而且從技能操作、理論知識口頭表達和綜合素質能力3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考查學生的理解、綜合分析、臨床應變和操作能力。同時,關注學生的后續發展,為學生建立考核檔案,將學生在示教病房模擬人上的操作與帶教病房的具體操作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學生的考核成績包括所有項目的操作成績,每一項成績由在示教病房的操作成績和帶教病房的操作成績構成。將每個學生的成績進行細化,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最終實現一體化、連續性管理。
3.5 構建新型師生關系,促進師資隊伍建設
帶教教師不再是依據固有模式灌輸現成知識,而是針對學生活躍的思維和變化的情緒,不斷推出有創意、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帶教教師必須分析學生的性格及心理特點,同時設計一個個層層相關的問題,幫助學生打開通向未知領域的大門。因此,帶教教師在熟練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時,還必須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人文社會科學和教育科學知識,完善自身知識結構。醫院也要充分發揮護理骨干的示范作用,在保證學生實習效果的同時促進臨床帶教教師提高業務素質。
[1]楊朝愛,朱桂玉,曾偉.護生臨床實習不同帶教方法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4,19(3):31.
[2]陽衛文.分段式模塊化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J].科學創新導報,2009(21):150-151.
[3]陳敏,李新娥,武茹,等.高職護理校院合作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7):1551-1552.
G424.4
B
1671-1246(2014)07-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