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佳,何光志,范萬陽
(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綜合性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王文佳,何光志,范萬陽
(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目的 探討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綜合性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分別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進行綜合性實驗教學,并對比教學效果。結果 實驗組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綜合性實驗教學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值得推廣。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綜合性實驗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以任務為驅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1],是學生在教師創建的真實任務中積極主動地完成知識的學習、綜合與運用的新型學習模式,內容主要包括創設情境—確定任務—分析、完成任務—效果評價。此教學法非常適用于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綜合性實驗,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把學生當作灌輸對象的傳統觀念。實驗不再是先給學生講解實驗原理、所需材料和具體步驟,而是給學生提出任務,讓學生自己解析任務,進而完成任務,教師在旁邊指導。任務與臨床實際掛鉤,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一種全新的認知環境和認知方式,促使學生帶著任務,從實驗各具體環節入手進行實驗設計,查找資料,認真操作,獲得結果,完成任務。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掌握了相關病原微生物學檢查的操作技能。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綜合性實驗“膿汁標本中病原性球菌的鑒別診斷”中的具體應用:選擇同時開課的2011級兩個中醫學專業本科班作為研究對象,1班(共50人)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2班(共49人)作為實驗組,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兩組學生均經過全國高等院校考試入學,隨機分班,且兩組的主要醫學基礎課成績經統計學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實驗組教學過程如下。
2.1 創設情境
給出臨床實際病例:楊某,男,2歲。因“發熱、皮疹3日”入院。體溫39.5℃,頭面部及頸部皮膚遍布細小膿皰疹,皮疹高于皮面,中心可見細小灰黃色膿點,其他部位皮膚明顯充血潮紅,壓之褪色。查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20.1×109/L(正常值為4× 109/L~10×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率 84.7%(正常值為50%~70%)。入院第2日,各膿點相互融合成一個巨大膿皰,其間有可隨體位在頸前及頸側區皮下流動的黃色膿液。
2.2 確定任務
任務一:確定病例中化膿皰疹患者感染何種病原菌?任務二:確定病例中患者需應用何種抗菌藥物?
2.3 分析、完成任務
學生以8~10人為1個小組進行討論、合作和操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將總任務細分成若干個小任務再一一解決。任務一“確定病例中化膿皰疹患者感染何種病原菌?”可分解為“化膿皰疹患者的檢驗標本采集”“標本中病原菌的培養”“病原菌的生化反應”“病原菌的免疫學檢測”等任務。任務二“確定病例中患者需應用何種抗菌藥物?”可解析為“患者所感染病原菌的藥物敏感度的測定”。想要完成這些任務,各組學生必須運用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中“細菌的培養技術”“革蘭氏染色技術”“免疫血清診斷技術”“藥敏試驗”等已學的基礎知識和已掌握的實驗技術,一步步完成小任務,進而完成總任務,得到結果并分析結果,將綜合性實驗以任務方式完成。實驗最終出現兩種結果:一是任務成功,通過實驗確診皰疹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并成功找到其敏感抗菌藥物;二是任務失敗,沒有找到病原菌和(或)敏感抗菌藥物。第一種結果能讓學生獲得成就感,進而對實驗充滿興趣,總結實驗成功的經驗;第二種結果能激發學生的斗志,促使其思考整個過程可能出現的失誤環節,糾正并重新實驗以完成任務。無論成功與否,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均能提高學生運用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知識的能力,掌握相關病原微生物學檢查的操作技能。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和實驗師在旁邊進行指導和解疑,當學生之間出現不同觀點時,及時修正、補充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
2.4 效果評價
2.4.1 問卷調查 課程結束后,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實驗教學效果無記名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團隊協作能力、提高綜合分析及理解能力、提高臨床實踐能力等方面。問卷回收率為100%。學生對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進行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綜合性實驗教學的滿意度為94%。
2.4.2 實驗考試成績 實驗考試成績由4部分構成,其中實驗過程占30%(實驗操作是否規范,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大小);實驗結果及分析占30%(實驗結果是否詳實,是否能正確進行分析);實驗報告質量占30%(報告格式是否規范,條理是否清晰,表達是否準確流暢,討論問題是否全面、深入);綜合表現占10%(實驗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是否善于和老師、同學交流協調)。兩組實驗考試成績比較使用SPSS軟件,采用t檢驗。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實驗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實驗考試成績比較(±s,分)
組別 成績 P實驗組對照組人數(n)t值49 50 85.29±5.53 74.32±7.75 -8.120<0.001
表1顯示,實驗組實驗考試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有顯著性差異(P<0.001)。與傳統教學法相比,在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綜合性實驗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無論在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方面,還是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
目前,高校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基本遵循“教師宣講實驗內容—教師演示實驗操作—學生模仿實驗操作—教師總結”的模式[2],容易導致學生缺乏興趣,產生“要我學”的抵觸心理。臨床實習生也反映無法主動運用學過的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實驗操作技能輔助相關疾病的診斷。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運用于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綜合性實驗,緊扣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基礎理論和基本操作,貼近臨床實際工作,通過精心設計綜合性實驗任務,利用學生完成任務的成就感,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該教學法將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隱含在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任務中,將完成任務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在任務的驅使下,通過對任務進行分析、解析和討論,明確完成任務涉及哪些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知識,需要解決哪些問題,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學習未掌握的知識,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通過主動應用學習資源,在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過程中,找出完成任務的方法,與同學相互配合,通過任務的完成實現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知識的建構。同時,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可鍛煉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從中獲取更多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的臨床知識,真正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并應用于實踐。
[1]祁云嵩,華偉.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應用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8(12):119-121.
[2]彭輝,張春艷,寧波,等.改革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的一些體會[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2,22(6):268-269.
G424.1
B
1671-1246(2014)07-0117-02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的實驗涉及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和醫學寄生蟲學3門課程的實驗內容。結合臨床實際,開展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綜合性實驗,有利于3門課程理論知識的相互銜接和綜合運用,既有利于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又能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優化及改革實驗教學方法是實驗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我們從2011年3月開始在綜合性實驗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
注:本文系貴陽中醫學院2012年度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立項項目(中醫教發[2012]9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