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萍,倪 霞,張 董,葛 挺
(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浙江寧波 315040)
呼吸系統疾病診斷常用支氣管鏡檢查,利用氣管鏡下刷檢、鉗檢、灌洗等方法獲取標本,明確診斷,但對于腔外病灶或僅表現為單純肺門、縱隔淋巴結腫大者,上述常規檢查常不能明確診斷。經支氣管鏡下針吸活檢術(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是臨床診斷肺組織疾病的快捷方法,因其安全、有效、創傷小、并發癥少,已廣泛用于臨床診斷且獲得越來越多的呼吸科醫生的認可和接受。使用TBNA可明顯提高檢測的陽性率,另外TBNA可用于縱膈淋巴結結核、結節病的診斷,文獻報道[1-4],TBNA可以使50%以上的結核及結節病明確診斷,在歐美等國家已成為一種常規檢查手段。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呼吸科對63例患者實施TBNA,取得較好的診斷效果,現將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3例,男47例,女16例;年齡22~79歲,平均年齡(58.3±8.4)歲。單純縱隔占位或縱隔淋巴結腫大13例,單純肺部占位病變5例,肺部占位或炎癥樣表現合并縱隔淋巴結腫大45例,所有患者均行胸部X線或CT檢查。
1.2 方法 患者環甲膜穿刺麻醉后,仰臥于手術床,頭稍向后仰,鼻導管吸氧2 L/min,接心電監護。支氣管鏡自鼻孔插入,進入氣道后,沿支氣管鏡的注藥孔注入2%利多卡因1~2 ml,以胸部CT掃描圖像為對照,參照Wang氏TBNA操作經驗,對肺門、縱隔淋巴結進行定位,確定穿刺點及進針角度后,先經氣管鏡注藥孔注入1∶10 000去甲腎上腺素2~3 ml于穿刺點,然后用支氣管鏡專用吸引活檢針經支氣管鏡送入,待針殼前端露出支氣管鏡后,將針頭推出針鞘,直視下盡可能垂直于支氣管壁方向刺入病變部位,穿刺時采用穿刺法、推進法、咳嗽法及金屬環貼近氣管壁法等。鎖定穿刺針后,接50 ml注射器持續負壓抽吸,同時操作者在穿刺針不脫出氣道黏膜的前提下,將吸引活檢針上下反復穿刺抽吸3~4次。穿刺完畢后在維持負壓的情況下拔出穿刺針,將穿刺物噴涂在載玻片上,用95%乙醇固定后送檢,也可將吸取物注射于液基培養液中,如果為組織,則用10%福爾馬林固定后送檢。
1.3 結果 63例患者均成功進行電子支氣管鏡下針吸活檢術,陽性42例、陽性診斷率66.7%(42/63),其中肺癌37例(鱗癌6例、腺癌11例、未分化癌11例、小細胞癌癥9例),結節病4例,炎性反應性增生1例。63例患者穿刺后均無大出血、縱膈氣腫、氣胸等并發癥發生。
2.1 活檢術前護理 因活檢術為有創操作,患者對此缺乏了解,可能出現緊張、焦慮甚至恐懼等情緒變化[5]。耐心細致地向患者解釋穿刺活檢的目的、方法及安全性,說明可能引起的不適及配合注意點,及時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以消除或減輕患者的疑慮,使患者積極配合,提高成功率;了解患者病史、病變部位,詢問有無麻醉藥物過敏史;完善各項檢查(包括血常規、凝血功能、乙肝表面抗原、心電圖檢查、胸部CT等),如發現異常或缺漏,告知操作醫生。備好氧氣、吸引器、搶救藥品及物品等;備好止血用藥1∶10 000去甲腎上腺素作為氣管內各部位出血及TBNA時的止血用藥。活檢術前禁食、禁飲4~6 h,術前30 min肌內注射阿托品0.5 mg,以減少呼吸道分泌物,降低迷走神經張力和減弱咳嗽反射。
2.2 活檢術中配合 安置患者平臥位,給予患者心理安慰,教會全身放松技術,囑勿屏氣,做深呼吸動作;連接好心電監護儀,監測脈搏氧飽和度(SpO2)、心率及血壓,低氧者(SpO2<95%)予高流量吸氧4~6 L/min,插氣管鏡時,沿電子支氣管鏡的注藥孔注入2%利多卡因1~2 ml,注意速度緩慢,以免引起嗆咳。確定穿刺部位后,先經氣管鏡注藥孔穿刺點局部注入1∶10 000去甲腎上腺素2~3 ml;操作時注意與操作者密切配合,適時將針頭推出針鞘,配合抽吸時,始終保持負壓,必要時幫助操作者固定氣管鏡,同時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生命體征、SpO2的變化,如穿刺部位有較多滲血,及時用1∶10 000去甲腎上腺素局部止血。本組患者支氣管鏡針吸活檢都成功獲取標本,無大出血發生。
2.3 活檢術后護理
2.3.1 病情觀察 TBNA完畢,繼續讓患者平臥休息5~10 min,予吸氧2 L/min,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及口唇顏色、痰液的性狀顏色等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2.3.2 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2.3.2.1 出血 觀察呼吸道分泌物的性狀、顏色,告知患者出現痰中帶血或少量咯血,屬正常現象,是由于檢查中鏡體插入氣道致支氣管黏膜擦傷及活檢操作損傷造成,一般3~7 d后自行消失。若出現持續性咯血,立即報告醫生及時給予止血、補液等對癥治療,并囑患者患側臥位。本組25例出現穿刺處滲血,經1∶10 000去甲腎上腺素局部沖洗、吸引后即止血,所有病例均未出現大出血。
2.3.2.2 縱膈氣腫或氣胸 觀察患者的呼吸頻率、節律、深淺有無異常,有無出現胸痛、胸悶、氣促等癥狀,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予行胸部X線或CT檢查,一旦發生氣胸或縱隔氣腫,立即按氣胸或縱膈氣腫的原則處理。
2.3.3 健康宣教 活檢術后囑患者于安靜狀態下平臥位休息1~2 h;常規禁食、禁水3 h,以免因聲帶麻醉造成誤吸,并指導患者術后第一餐以半流質或軟食為宜;告知患者少說話,不可用力咳嗽、咳痰,以防引起聲音嘶啞、咽痛、咯血等不適。
TBNA對支氣管腔外病變是一種簡便、行之有效的檢查方法。活檢術前對患者加強指導,做好充分的準備;活檢術時密切配合醫生操作,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做好穿刺部位出血的護理;活檢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病情,及時發現出血、縱隔氣腫、氣胸等并發癥并予相應處理,同時做好患者健康宣教。
參考文獻:
[1] Tremblay A,Stather DR,Maceachern P,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tandard vs endobronchial ultrasonography-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sarcoidosis[J].Chest,2009,136(2):340.
[2] Hsu LH,Liu CC,Ko JS.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J].Chest,2004,125(2):532.
[3] Arslan Z,Ilgazli A,Bakir M,et al.Conventional vs.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mediastinal lymphadenopathies[J].Tuberk Toraks,2011,59(2):153.
[4] 張健,歐陽火桂.經纖維支氣管鏡針吸術在診斷肺部疾病的臨床價值[J].臨床研究,2006,12(5):14-15.
[5] 王琴,王麗.舒適護理在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09,7(1A):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