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戴飛,饒和平
(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衢州 324000)
為加快護理人才培養,緩解護理人才緊缺現狀,浙江省于1999年開始試行初中起點護理專業五年制(即“3+2”和“五年一貫制”)中高職銜接教育模式,得到高職與中職院校的積極響應,2013年浙江省共有4家高職高專院校、6家中職學校招收了護理專業學生760名。許多專家十分關注中高職教育銜接問題,而中高職教育銜接的核心是課程銜接,目前各相關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設置有較大差異,而且實施現狀不容樂觀,存在一些問題[1]。隨著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推行,護士的崗位從醫院擴大到社區、家庭,服務的內容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精神、文化各方面,這對護士的人文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院醫學院構建初中起點護理專業(老年護理方向)五年一貫制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并付諸教學實踐,現報告如下。
1.1 行業對護理專業人文素質要求調研 2012至2013學年本院對8所縣/市級醫院、6所鄉鎮中心衛生院、3個地市級政府部門(市衛生局、市民政局、市殘聯)進行了調研,醫院被調對象116名,包括醫院分管副院長、護理部主任、護士長代表、帶教老師代表、普通護士代表、本校畢業生代表。調研結果發現,行業在錄用護理人才時,除了重視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外,十分注意人文素質的考察,縣市級醫院被調82人中,認為十分重要有69人(84%),鄉鎮醫院被調34人中,認為十分重要有26人(76%),縣市級醫院與鄉鎮醫院之間無統計學差異(x2=0.955,P>0.05)。關于人文素質內容關注度前10位分別是職業道德與責任心(98%)、護士禮儀與人文修養(96%)、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患者心理護理(95%)、人際溝通能力(94%)、衛生法律法規知識(92%)、臨場應變與協作及語言表達能力(90%)、護理科研初步能力(88%)、文體活動能力(86%)、計算機基本操作(85%)、行業英語(80%)。
1.2 確立分階段人文素質教育目標 人文素質教育總目標以全面提高護生人文素養為基礎,以能力提高為根本,強化多種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培養適應現代社會健康需求的綜合型護理人才。人文素質教育分階段目標見表1。

表1 人文素質教育分階段目標
1.3 構建人文素質教育內容 根據衛生行業對護理人員的素質要求及護理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目標,本院初中起點護理專業五年一貫制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確立為一條主線三大模塊,以培育良好的護理職業道德和執業能力為主線,三大模塊分別是顯性課程教育模塊(A類)、滲透性人文素質教育模塊(B類)和隱性課程教育模塊(C類)。顯性課程是指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的課程,有明確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與考核要求。隱性課程是指難以預期的、伴隨著大學生活、對護生起著潛移默化影響的內容,通常包括校園、班級、寢室氛圍、課外各種活動、人際關系、校園文化、社會環境、社會實踐鍛煉等。滲透性課程主要指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有關人文素質教育內容。人文素質教育三大模塊5年安排構架見表2。

表2 人文素質教育三大模塊5年安排構架
2.1 扎實推進顯性課程的改革 本院初中起點護理專業5年制人才培養結合護理專業崗位的要求,按照工學結合的理念開展顯性人文教育課程的改革,如根據護理崗位需要,改革計算機課程,設置以Word為核心的常用軟件應用教學。結合護理科研的新形勢要求,改革預防醫學課程,設置實用護理科研訓練,強調內容的實用性。適應衛生行業對衛生法律法規的要求改革護理管理課程,整合開設衛生法規與護理管理課程。改革心理護理課程,設置臨床護理心理,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護理崗位實際。本院圍繞衛生行業對護理工作崗位人文素質的要求,積極開展相關顯性課程的改革,護理科研、衛生法律法規和臨床心理護理三門課程改革均有行業專家參與,得到行業專家與學生的認可。
2.2 重視專業課程滲透教育方法的改進 人文素質教育在專業課程中的滲透也是專家們重視的課題,研究發現[2],護理靜脈輸液中體現人文關懷不夠理想,提出在靜脈輸液操作考核中增加人文關懷項目,完善護理技能考核。吳秀仙等[3]研究發現,急救護理學實驗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護生在護理技術操作考核中對患者的人文關懷程度有了明顯提高,有利于提高護生的素質。本院在護理各專業課程教學中強調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滲透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如針對性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重視患者的心理護理,強調護理操作的規范性、用藥護理的科學性,強調護理過程的觀察等,即使針對實訓室模型也要求當作真正的患者對待。
2.3 開展隱性課程實施方案創新與評價的改革 隱性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是提升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素質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針對初中起點5年制護理專業學生學業時間跨度大的特點,本課題組重點進行實施方案的創新,如專業思想的教育實施階梯式方法,順序推進,第1至第2學年,通過入學的始業教育、制定學業規劃、暑期社會實踐、健康文化節活動等,讓學生進行專業啟蒙與認知,培養興趣。第2至第3學年,通過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講座、暑期護理實踐、職業技能競賽等對護理學生進行職業養成培育。第4至第5學年,通過護理專業發展教育、護理專業專題學術講座對職業人文教育進行強化與鞏固。所有的活動方案設計與組織均吸收行業護理專家參與,讓學生真正感受護理專家如何成長成才。隱性課程的實施方案方式很多,如編寫《人文素質教育指導》,內容從中外文學中精心挑選有關修身處世、心理勵志、專業品質等方面的文章,用道理和故事情節詮釋人文知識的深邃理論和思想,以提高護生學習的興趣,達到潛移默化、陶冶性情、提高境界、升華人格的目的,也是一種有效方式[4]。人文素質教育的效果最終要由行業來評價,2012年起本院開始嘗試511模式[5]的改革,將人文素質考核納入學生學業綜合評價體系,即畢業生綜合評價時將理論課程考核(核心5門,與中國護士執業考試對接)、護理技能考核(與臨床護理崗位對接)與思想文化素養考核(與用人單位面試對接)相結合,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引導素質教育內容與方法的創新與改革,提高高校評價與衛生行業評價一致率,取得了一定效果。
人文素質是指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主要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6]。人文素質教育是高職護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教育內容,反映人的精神面貌與內在修養[1],高職護理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教育,促進護理學生內在素質、人生觀、價值觀等形成,最終形成“以患者為中心”的高尚職業道德觀。本院以衛生行業為導向,按照初中起點五年一貫制高職護理要求,積極進行以護理職業道德和執業能力為主線,顯性課程教育模塊、滲透性教育模塊和隱性課程教育模塊相結合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效果。當然,護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也需要不斷探索與完善,其實施方法也需要不斷創新與改革,并在衛生行業中得以檢驗。
參考文獻:
[1] 田麗霞.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與探索[J].醫學與社會,2013,26(9):93-97.
[2] 張園芳,馬建英.護理人員靜脈輸液操作考核增加人文關懷項目的結果分析與對策[J].護理與康復,2008,7(4):293-295.
[3] 吳秀仙,葉昌華,劉建軍,等.人文教育在急救護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滲透[J].護理與康復,2010,9(2):162-163.
[4] 陳香娟.高等專科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系統構建[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3A):67-69.
[5] 饒和平,陳月卿,許賢智,等.以衛生行業準入標準為導向的高職護理學生學業綜合評價511模式改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4):34.
[6] 鄒鹿鳴,吳韜,楊歆寧,等.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探究與思考[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32):224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