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甫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訪問歐洲四國,毫無意外地吸引了全球的眼光。這眼光中有期待,但不乏疑慮;有好感,同時不乏敵意。在這個充滿多種變數的世界里,中國這頭“醒來的睡獅”,其站立姿態會顯得分外扎眼,一舉一動都可能引起外部世界的分外關注和聯想。比如,中國國防預算增加,就會引起少數國家的莫名驚詫。 雖然中國一直以來都奉行和平發展原則,但中國還是擺脫不了“成長的煩惱”,“中國威脅論”幽靈般地糾結著某些陰謀論者,少數國家總是懷著“傲慢與偏見”,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甚至把中國視為“麻煩制造者”。多年來,中國也適應了這種“不友善”的國際環境。如果中國沒有足夠的抗干擾能力,可能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作為國際事務中最重要的變量,是當今中國領導人面對的最大敏感問題之一。這個問題之所以成為敏感話題,蓋在于在這個話題議程設置上,少數西方國家出于冷戰思維和霸權沖動,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全球傳播優勢,站在輿論裁判席上指手劃腳,抹黑中國形象。比如,在不少敏感問題上,西方國家早就設置好議題陷阱,挖好坑讓中國跳進去。這些西方國家劫持了真理和公道,以普世價值的名義,對中國說三道四。 面對問題和挑戰,中國沒有選擇繞道走,而是迎難而上,直面問題。習主席這次歐洲之行有一個重大的突破,即跳出西方強勢國家設置的議題圈套,沒有被他們牽著鼻子走,被動回應由西方國家設置好的輿論議題。在27日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習主席從人類文明的“大道”出發,站在全球公義的立場上,明確表達中國立場,系統、深刻地闡述中國的“世界文明觀”。 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應是平等的,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不存在所謂的“文明沖突”。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這就要求我們在交流互鑒中,要有包容之心,謙卑之心。實際上,由于傲慢與偏見,經常人為地造成諸多“文明的沖突”。很多的紛爭與沖突往往歸咎于走偏的思想與文明。只有管控好思想誤區,消除固化的偏見,才能減少沖突,遠離戰爭。習主席如此解讀文明與沖突關系,深刻揭示了復雜國際關系背后的秘密所在。 習主席從這個角度回應敏感議題,體現出高遠的外交眼光以及杰出的政治智慧,繞過了陰謀論者設置的話題圈套,奪回了話題的主動權。從中國的“世界文明觀”角度看中歐關系、中美關系、中日關系以及中國周邊關系,包括核安全問題,就能避免不少被動與局限。相比之下,少數國家糾纏著所謂敏感問題,也就顯得小家子氣,有點小肚雞腸了?!ㄗ髡呤菑偷┐髮W新聞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4-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