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平 意識形態斗爭從未如此激烈 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大部分解放以后出生的年輕人是不知道資本為何物的。1956年以后,一切私有制經濟(包括小私有制經濟)像秋風掃落葉一樣被清除干凈。除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外,再無其他性質的經濟成分(但農村中農民用于種菜的自留地基本一直保留了下來)。在那個時代,關于資本以及資本主義,人們所知道的,只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關于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抽象論述和報紙雜志對于資本主義的全盤否定和批判。那個時代的中國人,談到資本及資本主義,除想像中的恐懼,就是思想和觀念上的徹底否定和排斥。 改革開放初期,一大批中外合資企業的建立,首先使中國人知道了“外資”,即外國資本。隨后,通過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城市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改革,人們進一步知道了“民營資本”即私人資本。再后來,中央文件不再使用“資金”這一概念,而是直接使用了“資本”、“國有資本”等概念。當代的中國人已經知道,現在中國除了有外國資本之外,還有我們國內的私人資本、國家的公有資本以及這些不同的資本混合而成的各種合資。中國人在經驗和感知上,對資本不再陌生。 資本特別是非公有資本即私人資本,正是在改革開放的發展過程中,悄然不斷成長壯大。到今天,非公有資本或非公有制經濟,無論從資產規模、就業規模、稅收規模等各方面來看,都已占據中國經濟的大半壁江山。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一些人開始懷疑與擔心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是否已經被改變和動搖的同時,另外一些人則公然提出徹底否定國有企業和公有制經濟以及我國現有政治制度的觀點,當然,還有一些人則徹底否定改革開放,主張回到計劃經濟體制中去。可以說,關于中國道路和制度的意識形態之斗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激烈而公開化。 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的競爭不可避免 無論是從實際狀況還是從人們的思想認識和觀點這兩個方面來看,無疑,中國的發展在方向上仍然處在十字路口:往右,是徹底的資本主義;往左,是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間,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共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那么,影響甚至決定中國未來道路和發展方向的根本力量或因素是什么呢? 眾所周知,自黨的十三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概念以來,黨中央一直用它來申明自己的主張和所要走的道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再次明確重申:“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基。”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的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是清晰而一貫的。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執政黨的政治路線和主張是否正確是極為重要的。但政治路線和主張與實踐發展本身并不是一碼事。 就中國的實際狀況來說,雖然黨中央不斷重申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共同發展的基本路線和主張,但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制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卻是不斷下降的。產生這種主觀意志與客觀結果不一致的根本原因在于,在一個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國民經濟中,本來就存在著不同所有制經濟之間的競爭。其中主要是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之間的競爭,而非公有制經濟里面,既包括民族私人資本,又包括外國資本。假如我們承認“公有資本”這一概念,那么,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和方向,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由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或私人資本之間的競爭決定的,而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或私人資本之間的競爭,又是由它們的不同性質決定的。 公有資本與國家制度唇齒相依 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之間的競爭,是兩種性質不同的資本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不僅存在于一般的各種經濟市場中,更重要的是,它還存在于國家的根本制度層面。具體來說,公有資本與現有國家制度之間,是一種天然的唇齒關系或共生關系:如果公有資本被私有化或被消滅,那么我國的根本經濟和政治制度也必將被顛覆。反過來說,如果我國的根本經濟和政治制度被顛覆,公有資本也將不復存在,必然被私有化。而私人資本以追求無止境的剩余價值和發財致富為最終目的,按其本性來說,它不會滿足于“被允許”而存在和發展,而是力圖成為整個社會的“主宰”,正像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樣。或者說,它力圖建立一個完全的資本主義社會,即資產占統治地位的社會。 可以肯定,只要我們保持公有制經濟與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格局,就必然始終存在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之間的競爭,以及由此而決定的思想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本身,不僅是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之間的競爭在思想意識領域中的一種反映,而且也會對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之間的競爭結果產生重大影響。盡管如此,我國公有資本與國內非公有資本之間的競爭仍然屬于“內部矛盾”。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過程中,我們真正面臨的挑戰,仍然是來自國際壟斷資本以及代表其利益的西方發達國家與我國之間的全面競爭。我們必須隨時保持警惕。▲(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4-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