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 楊茹
摘 要:在古籍修復教學中,天津藝術職業學院引入“名師進校園”,在培養具有多方面專業知識的應用型人才方面至關重要,有助于古籍修復人才培養的健康發展,有助于實現更高水平的教學目標,有助于發現培養拔尖人才。這是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優越性,突出古籍修復人才培養的職業性、實用性與技能性特色,為天津培養古籍修復人才的有益嘗試。
關鍵詞:古籍修復;聯合培養;名師進校園
※本文系天津市藝術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高職院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方式與創新”(C08065)階段成果。
我市存世古籍破損嚴重,而古籍修復人才稀缺。在市文廣局的大力支持和鼓勵下,天津藝術職業學院與天津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通力合作,共同開展“名師進校園”共育應用型古籍修復人才的實踐與研究。本文旨在對近年院校與行業合作開展教學實踐工作進行研究總結,為高等職業院校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提供借鑒。
1 古籍修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理念
天津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古籍資源豐富。這些重要的文明成果承載著天津地區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保護好這些文獻典籍,對促進文化傳承、弘揚民族精神、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要做好古籍保護修復工作,離不開建立起一支技術過硬、理念領先的專業隊伍。天津藝術職業學院的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恰恰為古籍修復專業隊伍建設提供了人才儲備。
根據崗位需求的變化,目前該專業的古籍修復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從最初的由古籍修復專業骨干培訓在職員工,轉變為天津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天津藝術職業學院合作開展 “名師進校園”的培養模式。
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指出:“加強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有關部門要制定規劃,多渠道、分層次培養古籍保護人才。建立古籍修復機構資格準入與修復人員資格認證制度,在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設置古籍保護和修復專業,培養一批技術精湛、素質較高的古籍修復人才。”為此,天津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與天津藝術職業學院經過多次協商簽署了合作《協議書》。三方合作,強強聯手,共同創建新的名師進校園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資源優勢最大化。
共育人才創新模式的核心是請名師進校園,其主要作用是:
第一,權威作用。名師都是古籍修復領域的權威,德高望重,不僅專業造詣深厚,更重要的是在專業領域和社會上具有很高知名度和影響力。跟名師學習是學生夢寐以求的愿望,學生對名師的崇拜和仰慕,容易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學習過程中增強創新意識、堅定創新信心、提高創新勇氣、使自己常態的、潛在的智慧和才能得到超常發揮,非常有助于獲得研究探索的成功。
第二,引路作用。名師是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的引路人,是學生走上古籍修復道路的向導,能使學生看清攀登古籍修復高峰的階梯和成才的路標。特別是能緊密結合古籍修復發展的動態和學生的實際,在古籍修復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具體、準確、有效的指引,使學生在古籍修復工作探索上少走彎路,減少摸索過程,直接進入古籍修復前沿陣地,有利于學生做出成果。
第三,導師作用。名師最基本的作用是對學生的指導作用,如果說大學的學校教育是共性教育,那么名師的教育就是有針對性的個性教育,因材施教的指導就更加重要。名師能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智能特點等具體情況及時給子準確有效的指引,做到有的放矢。名師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具有示范和表率作用。名師不僅在古籍修復工作的研究探索上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而且在道德品質上也是學生效仿的楷模,名師不僅以知識魅力吸引學生,更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名師不僅教怎樣工作,而且教怎樣做人。
第四,引薦作用。名師都是古籍修復專家,在行業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社會交往視野開闊,因而具有推薦作用效果更突出。其一是對學生取得的成果具有推薦作用,從而使學生能很快得到社會承認;另外是對學生本人畢業分配的去向、工作安排、科學組織的加入等方面有較好的推薦作用。
第五,選材作用
由于名師具有良好的素質、重要的崗位和優越的條件,所以能夠在學生中及早發現、及時選拔和著力培養古籍修復人才,真正做到了慧眼識英才、精心育棟梁,起到了科學伯樂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發現一個古籍修復人才比修復一件古籍作品更重要。
第六,互學作用。名師與優秀學生的結合通過名師教學,經過與學生雙向互動,雙向選擇,學生慕名而來,名師嚴格挑選。名師與優秀學生的結合是“強一強結合”。名師與優秀學生的許多共同點,如共同的興趣、共同的科研方向、共同的科學問題、共同的奮斗目標等,從而使兩者的結合具有很強的凝聚力。
名師與優秀學生的關系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而且還是相互學習和共同提高的合作關系。名師與優秀學生的結合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如知識互補、方法互補等)和資源共享,互相啟發、協作攻關,從而能把師生常態的、潛在的智能都充分調動起來并有效發揮出來,這樣就能更快更多地掌握專業技能。這種“學習---上崗”的零距離對接,在相對較短時間里培養出一批素質較高的古籍修復專業人員,從而為天津市古籍保護工作持續健康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2 古籍修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實踐
傳統的古籍修復技術多是手工勞動,其修復技能的掌握是依靠師傅的傳授及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而形成的。傳統的古籍修復人才培養方式常為“口眼相傳“,教師通過演示和講解將技能傳授給學生,學生經過大量的實踐訓練熟悉并掌握這項技能。這是古籍修復技術必須遵循的習得過程。學生只有通過實際觀察、名師講解以及大量的實踐操作訓練才能掌握這項技能。在教育探索中,要遵循古籍修復作為一項傳統手工技藝的習得過程,把名師請進校園讓學生有機會面對面求教,開拓了我們的眼界,名師教育引領教育教學的發展。
(1)請名師任課。自2008年9月我院與天津市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等行業領軍單位合作,共同實踐“共育人才”的新模式。先后聘請了古籍界李致忠、陳祥龍、潘美娣、李國慶、張平等5位國家級專家;萬群、張建國等6名一線古籍修復人員為古籍修復專業的兼職教師。采用多種形式為古籍修復專業的學生進行授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