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文單獨設科,已經艱辛地走過了百年歷史。百年以來,論辯不斷,攻訐不斷。尤其是1997年,一場令人猝不及防的暴風驟雨席卷大陸的語文教育界,見諸報端的口誅筆伐是建國以來少有的。語文教學之所以遭受那樣嚴厲的指責,除了新聞炒作造成的社會誤解之外,當然與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有關。新課改已經十多年了,在語文教學上,仍然有一些教師感到“似霧,似雨,又似風”。如何讓他們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中,走出浮躁,走出困惑,目前,我不顧淺陋,給小學語文教師上了一節語文課,感覺這節課對當前的語文教學會有所助益。
第一個環節:讀文章
教研員:上課。老師好!
教師:(面面相覷)教研員好!
(教研員、教師同時大笑。)
教研員:我是教研員,你們是老師,在這里,咱們合作,共同上一節語文課,好嗎?
教師:好!
教研員:我首先發給大家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被各門戶網站廣泛轉載。請大家認真讀讀。教師認真讀文章。(文章后附。)
第二個環節:寫感言
教研員:讀后有何感想?請大家各寫一句感言。
(教師紛紛動筆,在文章空白處寫感言。)
教研員:站起來,大膽地、大方地、大聲地讀一讀你的感言。
教師: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教師: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風范,山高水長。
教師:這篇文章很有文采,不由得使我想起一句古話:“虎豹無文,鞟同犬羊。”
教師:感嘆,才華橫溢之師已作古。
教師:“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姚老師很會上語文課!
教師:一語驚醒夢中人:語文姓語名文字實踐,語文不是靠老師教會的,在課堂上少說為佳。
教研員:這些感言都是發自肺腑的,都是真實的,非常經典,佩服!
第三個環節:練書法
教研員:讀了這篇文章,你認為姚典是個怎樣的老師?
教師:姚老師字寫得好,他的字如刀刻斧鑿,遒勁挺拔。
教研員:文章是怎樣描寫的?
教師:校長走后,他在黑板上寫下幾個大字:我叫姚典,大學教授,酷愛母語,命途多舛,因言獲罪,發配此地,請多關照。他的字,如刀刻斧鑿,遒勁挺拔,像跳動的音符,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
教研員:請大家拿出一張紙,寫姚典的字,寫后同桌交流。我再請兩位老師在黑板上寫一寫這幾個字。
(教師認真寫字。)
教研員:姚典的字,刀刻斧鑿,遒勁挺拔,像跳動的音符;你們的字,鐵畫銀鉤,筆意勁秀,像動人的圖畫。字是人的第二容顏,練字就是練人,學寫字就是學做人。進入21世紀,隨著電腦的普及,鍵盤代替了書寫,學生的寫字能力下降了,這種現象令人擔憂。漢字是尊嚴,書法是國粹,學好語文,當從寫好第一個漢字開始,大家任重而道遠!
第四個環節:背佳句
教研員:大家學過《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嗎?
教師:學過。
教師:沒學過。
教研員:有的學過,有的沒學過。《小英雄雨來》早在五十多年前就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作者是管樺。提起《小英雄雨來》,我們就會想起一句話:“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學過也好,沒學過也好,咱們一起把“晉察冀邊區的北部有一條還鄉河”這一段讀一讀,背一背。
教研員:朗讀,是語文教師最見功底也最顯才情的事。朗讀絕不是一個見字讀音的過程。它要準確、鮮明、生動地體現原作的基本精神,表達原作特有的風貌,傳達出讀者獨特的感悟。我請一個女老師朗讀這一段。
(教師讀得有聲有色。)
教研員:你的朗讀是叮咚的山泉,是美妙的音樂。是不是體會到了“讀到有情時,文也通大半”這句話的含義了?大家試著背一背這一段。
(教師不到3分鐘都背下來了。)
教研員:語文學習是一個多方面積累的過程,要學好語文,離不開讀和背這些“笨”功夫。一節語文課上下來,如果學生不能把課文讀好,不能把要求背的段落背下來,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不能算是一節成功的語文課。
第五個環節:談認識
教研員:大家讀了《懷念姚典老師》這篇文章,請結合實際,圍繞文章內容談談您的認識。
教師:我是一名青年教師,人道語文才10年,語文教學怎樣守正出新,尚未明確。在以往的課堂上,課文說什么我就講什么,誤把教材內容當成了課程內容,語文教師跟著課文內容跑,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教師累,學生苦,負擔重,效率低,能力差。讀了這篇文章,我頓開茅塞,語文課不應該是教課文,而應該是用課文來教語文。
教研員:語文教學無論怎樣改革,書寫、朗讀、背誦等傳統項目總是“不廢江河萬古流”。
教師:我是一名老教師,自幼與母語相伴。在我的生命中,它如影隨形,與我結下了不解之緣。我愛母語,愛它的博大精深,愛它的奧妙無窮,愛它的豐富多彩,愛它的勃勃生機。
教研員:說得好。熱愛母語是語文教師教好語文的原點。
教師:姚老師教語文,方法非常簡單,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聽、說、讀、寫、背。他明白,書是讀出來的,字是練出來的,文是寫出來的。閱讀課不能不讀,說話課不能不說,寫字課不能不寫,作文課不能不作。“大道至簡”,姚老師把語文課上得如此簡單,實在是一種智慧,一種藝術,一種能耐,一種功夫,一種水平,一種境界,他絕不是把教育簡單化了,而是藝術化了。
教研員:姚老師的課,教學目標簡明,教學內容簡約,教學環節簡化,教學方法簡便,教學媒介簡單,教學用語簡要。他赤手空拳地憑借粉筆、黑板和教材,釋放自己多年職業生涯所積累的非凡的人生底蘊,在教學中演繹出精彩的教育故事,是一種唯美主義的原生態課堂。endprint
教師:學習母語,不是靠傳授,而是靠積累,背誦是最好的積累。依照心理學的規律,背得滾瓜爛熟,張口就來,那就變成自己的了,背到心里去的東西可以陪伴一輩子。中國許多文學大師都是童年練就的背誦童子功,那些在兒童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期積淀下來的經典,會印刻在身上,并隨著年齡的增長,成為一個人的素質與修養。這是我讀了《懷念姚典老師》這篇文章一點粗淺的體會。
教研員:說得深刻!
教師:我主張,閱讀教學要以讀為主,要動情誦讀,要靜心默讀,少搞沒完沒了的分析。語文課本該是很有魅力的,可是由于習慣于搞煩瑣的理性分析,結果把很有感染力、很有審美價值的課文肢解得七零八落,學生聽來味同嚼蠟,毫無美感與情趣可言。這就好比一只古代的青瓷花瓶,古樸典雅,極具審美價值,若是跌成碎片,撒滿一地,哪里還有美感可言?無論是過去的教學大綱,還是現在的課程標準,都明確地指出:“語文學習就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不閱讀,怎么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不積累,怎么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借助文本去反復閱讀,憑借語言文字自己去讀懂,自己去汲取語言,這才是語文的要義。
教研員:以讀為本是由漢語的特點所決定的。漢語以漢字為基礎,漢字一字一音,一形一義,獨立性、靈活性、組詞性強,其義要從上下文聯系中去體會。這種意會極強的語言,語音也表達著一定的情感,再加上四聲的變化,有音樂般的旋律,讀來不僅有領會漢語語音之效,更有理解文章內涵之妙。也只有口誦其聲,心想其意,才能達到“使言皆若出于吾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的境地。久而久之,作品的神氣和音節就會在學生的喉舌筋骨上留下痕跡,積淀成自己的語文素養。
教師:近幾年,我經常做公開課。每次公開課,幾乎無一例外地都用課件,在感情升華處還配以音樂、影像,表面上熱熱鬧鬧,形式上花里胡哨,這種“花拳繡腿”“滿漢全席”式的語文教學,實在要不得。我很欣賞姚老師的課,他的課,沒有優美音樂的播放,沒有華麗課件的展示,沒有澎湃的激情,沒有迷人的詩意,話語間只是帶著一顆心,帶著一種情,他就像土地一樣樸實、自然、寬厚。
教研員:公開課不拒絕“漂亮”,但不能刻意追求漂亮;公開課應該拒絕“完美”,拒絕“做秀”。不裝,不演,不做作,慎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這是我對公開課的看法。
教師:語文課離不開人文教育,這是語文課程性質決定的。按照課程標準的精神,語文課的人文教育目標應該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然滲透的,應該注重的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同時接受思想感情教育,感受到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認同,應該是一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教育,如果生硬說教,語文課的魅力必然喪失殆盡。
教研員:真正的語文課就必須做語文自家的事,以“語文的方式”走“語文的路”,凸顯語文的個性,把語言的感悟、品味、積累、運用放在首位。先覺者的思考和先行者的實踐無不在說明,語文就是語文!
教師:我十分欣賞姚老師在畢業聯歡會上即興朗誦的那首詩:“文為衣兮字為裳,書作飾兮筆作妝。朝讀詩兮暮讀賦,氣自華兮容自芳。”在課堂上,教師要揮灑自如,揮斥方遒,游刃有余,爐火純青,不是憑借幾招雕蟲小技就可以支撐的。必須依托于豐厚的文化積累。所以,教書者必先讀書,而且要多讀書。
教研員:對語文老師來說,語文天生重要,閱讀終身需要。才如江海文始壯,腹有詩書氣自華。
教師:語文教學要徹底改變“少慢差費”“天怒人怨”的局面,必須回歸本真。什么是語文的本真?那就是尊重文本、走進文本,講究過程的真實、活動的樸實,對話的平實、訓練的扎實,從而上出實實在在的語文課。進入新課改以后,新的東西很多,我們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時,也不能忘記語文教學最純正的本真——學語習文。無論我們的改革走得多遠,“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語文最本質的東西以及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是永恒的。
教研員:面向未來的語文教育絕不能割斷歷史,面向現代化語文教育絕不能拒絕繼承,面向世界的語文教育絕不能拋棄民族化的東西。走向本真,應該是準確地吸收傳統語文教育的精華,在科學的新理念的指導下,不斷地探索務實高效和諧的語文教學。
第六個環節:揭謎底
教師:《懷念姚典老師》這篇文章是您寫的吧?
教研員:你怎么知道的?
教師:根據有三:一是文章的開頭寫道:“我是一介書生,學語文,教語文,用語文,研究語文,一生一世一件事,從未改換門庭。”您就是這樣的人。二是“1962年……我讀六年級”,這與您的年齡相符。三是“金聲,你當老師了”這句話中的“金聲”和您的名字相同。
教研員:你判斷得非常準。這篇文章就是我寫的。
教師:您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呢?
教研員:回首課改這十年,沒有哪一門學科像語文這樣不斷地被社會所關注,甚至被詬病。語文論壇最熱鬧,語文教學最混亂,語文教師最焦慮。人文性給弄玄乎了,工具性給弄模糊了。許多傳統的語文元素消失了,許多傳統的語文學習的好方法被拋棄了,語文課堂變得味不濃、氣不純。面對“剪不斷,理還亂”的語文教學,大部分教師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進亦憂,退亦憂。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之一,就是語文教學缺乏專業尊嚴。對于語文教學的積弊,我是炮手,所以這篇文章就誕生了。
教師:請問白老師,您是怎樣寫這篇文章的?
教研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也是一個凄美的故事。我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從北京來了一位大學教授,是個右派,姓姚,單名典,云南人,無兒無女,病死黑龍江。在給我們上課的時候,姚老師有個特點,那就是文不讀熟不開講。有時一句話也不說,總是讓我們自學,因為他患有喉病,說話困難。就這樣,他只教我們一學期,升學考試,我們班的成績遙遙領先。仔細想想,有趣的是,“姚”與“搖”同音,“典”與“點”同音,姚老師的名字與他的語文教學方法多么巧合。課堂上,他用“搖頭”和“點頭”指導學生的學習,風格真是獨特。文章放在我的博客上,一夜走紅,點擊率不斷攀升,看來是切中時弊了。endprint
教師:文章說:“在語文教學上,您是我心中的一座豐碑。”能不能做一下具體的解釋?
教研員:作為教師,我教過小學語文,也教過中學語文;作為教研員,我研究過中國的語文教學,也研究過外國的語文教學。光陰荏苒,物換星移,驀然回首,在語文教學與研究的路上已走過四十多個年頭。我為母語教育事業孜孜砣石乞,執著一念,不離不棄,退而不休,其動力是什么?是姚典老師語文教育思想對我的影響。他酷愛母語,一窗疏竹,兩袖清風,幾卷書本,萬壑雨潤,為自己鐘愛的母語教育事業奮斗到生命的盡頭。在我的心中,他的確是一座豐碑!
第七個環節:發邀請
教研員:課上時間有限,余下的問題咱們課下接著聊。我有一個博客,叫“白金聲語文網志”,在百度、搜狐、谷歌、新浪等任何一家網站上輸入“白金聲”都可以找到。這個網志,是我教研工作的平臺,也是我與他人溝通的窗口,歡迎大家到我的房間坐一坐。但愿這節課,能給當前的語文教學帶來一股駘蕩的春風、一陣清爽的春雨、一頃蓬勃的萌芽。讓語文教學從虛假的繁華中走出來,從膚淺的喧囂中走出來,回歸本真狀態。下課。
教后絮語
我是第一次給老師上語文課。給老師上語文課,不能像給學生上語文課那樣,學字、詞、句、篇,練聽、說、讀、寫。給老師上語文課,其實就是一個教學沙龍活動,和老師在一起探討問題,交流思想,在同伴互動中,幫助老師解決一些認識問題。
進入新課程以后,教研工作重心下移,課題研究前移,教研員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教研員不僅僅是課程標準的詮釋者,共同化課程的規范者,教師教學水平的鑒定者,而且更是課程理念的宣傳者,個性化課程的催生者,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者。
教研員給老師上課,很容易形成強勢,變成“自己的舞臺”,以教師爺的身份出現,居高臨下,發號司令,目空一切,這是要不得的。這節課,我圍繞“語文姓語名文字實踐”這個主題,通過《懷念姚典老師》這篇文章,引導老師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種種亂象,思考語文課本真旁落的原因,樹立“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尊重主體,悅納異己,盡量讓老師多參與,通過讀文章、寫感言、練書法、背佳旬、談認識、揭謎底、發邀請這些環節,盡展老師風采。在這7個環節中,“談認識”是重點,也是亮點,它告訴我們:語文教學無論怎樣順時演變,怎樣與時俱進,都應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語文之本,語文之源,語文之魂,語文之脈。新課改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吸納了很多后現代教育理論,的確給我們的語文課堂帶來了很有價值的東西。但是,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燦爛豐富的傳統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個國家只有使自己的傳統文化發揚下去,傳承下去,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附:
懷念姚典老師
我是一介書生,學語文,教語文,用語文,研究語文,一生一世一件事,從未改換門庭。在我的語文生涯中,有一位老師讓我沒齒不忘,他便是姚典。
1962年,早春。寒風料峭,瑟瑟襲人,一輛小驢車把他拉到我們學校。那時我讀六年級,不知來者姓甚名誰,何方人氏,只聽說是個“右派”。在我心目中,“右派”肯定是個面目猙獰的人。
大約過了一周的時間,早會,校長領著一個人走進教室。說:“這就是你們班新來的語文老師。”他,戴著眼鏡,頭禿,嘴闊,臉盤長得像知了,瘦且黑,全是皺痕。哦,就是他,果然長得難看!校長走后,他在黑板上寫TIt個大字:
我叫姚典,大學教授,酷愛母語,命途多舛,因言獲罪,發配此地,請多關照。
他的字,如刀刻斧鑿,道勁挺拔,像跳動的音符,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字寫得漂亮,人就漂亮,姚老師并不丑陋。
那年,姚老師才48歲,看上去卻老得多。他患有喉病,發音困難,聲音沙啞,所以他在課堂上很少說話。
姚老師上課有兩個習慣的動作,一個是點頭,一個是搖頭。點頭表示滿意,搖頭表示不滿意。于是乎,同學們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兩個字“頭”,稱他為“搖頭點頭老師”。在學習上,大家都希望他多點頭,少搖頭,因為得到贊許是最快樂的事情。
寫字課上,他讓我們臨帖,臨得不好的,他搖頭;說話課上,他讓我們講故事,講得不好的,他搖頭;閱讀課上,他讓我們朗讀課文,讀得不好的,他搖頭;有時還讓我們把課文背下來,背得不好的,他搖頭;作文課上,他讓我們寫日記,寫得不好的,他搖頭。直到全班同學都臨好了,都說好了,都讀好了,都背好了,都寫好了,他才滿意地點點頭。姚老師上語文課競如此簡單!
有一次,姚老師作《小英雄雨來》公開課,全校老師都來觀摩。兩節課,他沒說幾句話,也沒有板書,而是讓我們反復讀課文。在小組合作學習后,他把目光轉向了我,示意讓我站起來,朗讀第一段:
“晉察冀邊區的北部有一條還鄉河,河里長著很多蘆葦。河邊有個小村莊。蘆花開的時候,遠遠望去,黃綠的蘆葦上好像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風一吹,鵝毛般的葦絮就飄飄悠悠地飛起來,把這幾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軟的蘆花里。因此,這村就叫蘆花村。12歲的雨來就是這村的。”
開始讀的時候,我有些緊張,感情上不來,姚老師搖搖頭,讓我再讀一遍。第二遍,我鼓足了勇氣,醞釀了情緒,讀得搖頭晃腦,仿佛看見了蘆葦蕩一樣。這時,校長帶頭給我鼓掌,姚老師笑著對我點點頭,并用沙啞的聲音自言自語道:“讀到有情時,文也通大半。”同學們點頭。接著,姚老師問:“第一段還需要講嗎?”同學們搖頭。聽課的老師都點頭了。
一晃,4個月過去了,我校參加全縣小學升初中考試,我們班一舉奪魁,分數遠遠超過其他學校,這就是奇跡!
在畢業聯歡會上,師生同臺演出。那天,姚老師顯得特別高興,即興朗誦了一首詩:
文為衣兮字為裳,
書作飾兮筆作妝。
朝讀詩兮暮讀賦,
氣自華兮容自芳。
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老淚縱橫的姚老師摘下眼鏡,用衣襟不斷地擦拭鏡片,連聲說道:“謝謝,謝謝!”
9年后,我從教了,也教小學語文。一天,我去拜訪姚老師,已值他在病中。醫院里,白色的床單,白色的大褂,白色的墻,一切都顯得那么潔白。姚老師躺在床上,拉著我的手,用沙啞的聲音有氣無力地說:“金聲,你當老師了。要記住,語文姓語名文字實踐,語文不是靠老師教會的,在課堂上少說為佳。千萬,千萬!”病榻前,我不斷地點頭,思忖回味老師的話。
由于癌變,不久,姚老師便遽歸道山了。后來,不知是誰,在他的墓前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
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和他的妻子長眠在此
2008年,我辦完了退休手續,并沒有離開小學語文教學。一日,一場入夏的及時雨把家鄉小城洗得一塵不染,我決定去看望姚老師。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來到老師的墓地,把一束白菊花放在碑前。
往事已矣。
老師,您用生命演繹了精彩的語文課堂,在語文教學上,您是我心中的一座豐碑。您的教誨我珍存在心,我將讓您的在天之靈永遠點頭。
老師,您安息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