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利
[摘要] 目的 探討施行綜合性康復療法治療神經內科偏癱患者的臨床療效。 方法 選擇2011年7月~2013年5月接收的76例神經內科偏癱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8例患者,兩組患者分別給予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綜合性神經康復治療。分別使用漢米爾頓抑郁和臨床神經功能缺陷量表評定和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 結果 分析兩組患者的HAMD 評分及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在治療前和治療1周后兩組患者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實驗組患者在接受治療3周后的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施行綜合性康復性療法能明顯改善神經內科偏癱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有效緩解患者表現出的抑郁癥狀,值得在今后的臨床治療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 神經內科偏癱;綜合性康復治療;常規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02-206-03
近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也呈現出不斷加劇的態勢,神經內科中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逐漸上升,其中多發于老年患者中的腦卒中是導致偏癱的主要原因,該病還會伴隨著抑郁等并發癥的出現,給患者身心帶來巨大痛苦的同時,繼而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1-2]。所以,如何降低神經內科偏癱患者的致死率及提高療效,已經成為各醫療機構共同關注的焦點[3]。鑒于此,本院采用了綜合性康復療法對神經內科偏癱患者進行了積極治療。本研究選擇了2011年7月~2013年5月接收的76例神經內科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并分別進行了針對性的治療,并回顧性分析了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7月~2013年5月于我院就診的76例神經內科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76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平均38例;76例患者中男40例,女36例;年齡26~72歲,平均(56.2±7.1)歲。腦梗死、腦出血及中腦梗死患者分別是48 例、26例、2 例。入院時,所有患者的生命體征均表現穩定且意識清醒,入院后經由MR、CT檢查確診。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抑郁癥及神經功能缺損狀況等方面的差異,兩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治療方法:采用常規神經內科藥物治療。
實驗組在進行常規神經內科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施行綜合性康復治療,包括心理治療、運動治療和中、低頻脈沖治療等。運動治療指為了更好的促進患者神經肌肉正常功能的恢復,幫助他們進行所必須的肢體活動,指導他們進行起坐訓練、擺放休息姿勢、步行訓練及翻身訓練等;心理治療是指醫務工作者采用認知療法和支持療法對所有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和心理暗示,以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積極的治療心態。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治療活動每天進行兩次,每次1h;運動治療時,患者每天被動運動兩次,每次2h,脈沖治療每天一次。
1.3 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漢米爾頓抑郁量表( HAMD 量表)及臨床神經功能缺陷量表在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第2、4周,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偏癱患者進行療效評價,并據此評定兩組的治療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HAMD 評分和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1周后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實驗組患者在接受治療3周后的HAMD 評分和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評分,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AMD 評分比較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見表1~2。
3 討論
神經內科腦卒中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疾病,其臨床發病率很高[4]。一般情況下,患者的心理反應包括震驚、否定、抑郁及對抗獨立階段,嚴重時該病還會導致偏癱,甚至引發抑郁癥等精神類疾病,如抑郁、焦慮等[5],無法很好的配合治療,部分患者還會主動放棄治療。目前,臨床上常使用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等方法治療腦卒中[6]。本研究針對患者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患者為出發點進行科學管理,經過科學合理的設計和配合,向患者提供了常規藥物治療、健康教育和心理康復、肢體康復訓練和語言訓練等綜合性早期康復治療[7]。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結果表明,堅持長期合理的運用綜合性康復治療方法來治療神經內科偏癱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和語言功能。
康復治療的理論依據是患者的神經系統受損之后功能層面或者具備結構上的重組,也就是患者的神經系統具備了可塑性[8]。通過適當的學習和訓練,讓休眠中的大腦皮層得以再生和活化,及早進行康復治療能加快患者腦血管側支的建立,使病灶周圍的健側腦細胞或者周邊腦組織得到代償或者重組。早期康復治療指在患者神志清楚和生命體征較穩定的時候進行介入治療,然后再從變換體位、擺放姿勢、活動肢體等逐步向主動運動過渡,接著再進行平衡及轉移訓練,繼而改變患者的站立訓練及運動功能狀態,加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復,以期形成較為正確的步態姿勢[9]。憑借以上訓練基礎,使用健側帶動患肢側的訓練,將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將神經促通技術引入后,能更快的建立各種功能代償,控制病理性與肌痙攣異常模式,從而將誤用綜合征糾正,誘導出正確的動作,降低繼發性功能障礙發生的幾率,例如降低足內翻、足下垂、肩關節半脫位、關節攣縮等發生幾率。使用低頻電來刺激收縮與興奮肌肉等,依據神經反射原理,將生物反饋性電刺激施行于有肌肉收縮的肢體,從而調動起患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電腦中頻能夠降低患者肢體遠端疼痛感,緩解他們的關節疼痛,能更好的促進身體功能的恢復。
本實驗組分析了兩組患者的HAMD 評分及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在治療前和治療1周后兩組患者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實驗組患者在接受治療3周后的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些結果均表明實驗組患者的病情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部分腦卒中患者因為被忽視了早期的功能訓練,最終導致了正常機能恢復的機會,無法正常的重返社會生活,很大一部分成為家庭的負擔,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9]。所以,本實驗堅持使用科學的療法,及早地為患者提供了包括肢體康復、藥物治療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的綜合性康復治療方案,使患者接受早期全面檢查的同時,也更好的恢復了健康。
綜上所述,施行綜合性康復治療方式對神經內科偏癱患者進行治療,能促進患者康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為今后的臨床治療提供了積極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于堯,吳文群.綜合康復治療腦出血偏癱患者70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20(6):53-54.
[2] 葉妍.偏癱74例綜合康復治療臨床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3,11(4):1403-1404.
[3] 馮云萍.神經內科偏癱患者綜合性康復治療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8(10):74-75.
[4] 楊傳民.神經內科偏癱患者綜合性康復治療效果觀察[J].社區醫學雜志,2012,11(8):48-49.
[5] 唐小賓.淺談神經內科偏癱患者康復治療[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4:316-317.
[6] 楊麗,韓冰.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療效觀察[J].中國水電醫學,2010,3(14):146-147.
[7] 魏金剛.偏癱患者綜合性神經康復治療的療效觀察[J].徐州醫學院學報,2009,8(11):536-537.
[8] 宋珀槿,裴雙義.社區綜合性康復治療對抑郁癥患者社會功能恢復的研究[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8):136-137.
[9] 石新燕,李小生.針灸結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治療效果的研究[J].陜西中醫,2013,7(10):877-878.
(收稿日期:201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