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姍姍
摘 要:服裝設計作為一門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依據中職學校服裝設計教學的重要性、藝術性分析了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服裝行業對設計人才的綜合需求特點制定了有效的實踐教學策略,對提升中職學校服裝設計教學質量,培養卓越、優秀的行業綜合實用人才有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中職學校;服裝設計;教學策略
1 前言
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的基礎需要,是每一位老百姓離不開、舍不棄的物質文化需求,通過衣食住行的變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社會的變化、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服裝設計行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特色產業,與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息息相關,是一門充滿了藝術性、設計性、審美性與實用性的重要實踐學科。服裝院校是為市場提供服裝各方面人才的機構,服裝設計是中職院校服裝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提高學生設計水平的主要課程。然而目前各院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能馬上適應企業為服裝產業提供強大而有力的智力支持,從而反映了服裝設計教育顯得相對遲鈍甚至滯后。如何應對嚴峻的競爭形勢,如何盡快培養出適應市場競爭的服裝人才,如何有效進行中職服裝設計教學改革,是每一位中職服裝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新審視和深思的重要問題。
2 目前中職服裝設計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服裝屬于改革開放以來的一門新興產業。所以近幾年來,各類層次的服裝設計專業教育紛紛建立起來,形成了一個超大的服裝設計教育體。隨著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生走向社會,這一形勢無疑是在為我國服裝行業的發展打基礎,然而,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而是將服裝設計教育方面的種種問題都顯露了出來,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培養目標與辦學層次模糊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實行單一的標準化培養規格,使得中等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與生產實踐結合”的人才培養目標始終難以建立,致使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盡管中等職業教育在力求為生產實踐服務,但中等職校培養出來的各類服裝設計專業人才都遠遠不能適應服裝專業的社會需求,主要原因是學校辦學層次模糊,沒有自身特色可言。企業和畢業生不能相互適應,許多畢業生到企業工作不久,往往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企業在屢屢引進人才不成的失望之余,也在連連嘆息現今的學生不扎實,太缺少應變能力。
2.2 師資力量薄弱
很多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師,活動半徑有限——從學校到學校,社會實踐不足,經過幾年的教學活動以后,知識更新不足,急需補充。當前服裝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先進的思想從各行各業各渠道,不斷地滲透和補充到服裝領域。如果只有枯燥的理論,而沒有身體力行的實踐活動,這樣的教學是沒有說服力的,是不全面的、蒼白的。所以,學校所缺乏的正是服裝企業第一線從事設計、管理和營銷工作的師資力量。
2.3 傳統教學管理思想不符合現代服裝設計教學的需要
目前,很多中等職業學校都設立了服裝設計專業,但在對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管理上,卻缺少必要的適應性。很多中等職業學校在開設服裝設計專業后,沒有深入了解該專業的教學特色,仍然按照普通的教學管理方式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管理,對服裝設計教學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實際上,服裝設計專業實戰性強,但管理思路沒有根據現代服裝設計的教學特色予以特色化的管理和指導,反而加入了一些限制,導致服裝設計教學大多數僅局限在課堂教學,無法按照本身的需要實施必備的實戰訓練等,學生畢業后很難直接滿足市場需求。
3 如何搞好中職服裝設計課程教學
3.1 注重學生實踐環節
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實踐教學環節,參與項目設計、企業設計的教學形式是最能體現實踐教學實效的有效措施。要充分利用社會或企業開展的一些項目來引導設計教學,使這門課程能夠與市場接軌,適應社會,保證所培養的學生能夠滿足社會和職業崗位的要求。一方面,要在校內現有的服裝實驗室基礎上,加快服裝CAD設計室和服裝設計工作室的建設步伐,進行模擬實驗工作。實行產銷一體化,走以廠養學、以學促廠、共同發展的道路,進行設計、打樣、裁剪、工藝制作、銷售一體化的實踐訓練。另一方面,應在校外建立起一個穩固的實習基地,強化產教結合,爭取產業界的支持和援助,本著互惠互利、學習服務的原則,同有關企業建立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條件;應著重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結合專業設計的教學內容,直接為服裝企業設計產品;在學生三年級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選擇不同性質的服裝企業進行實習,使學生迅速掌握成衣設計師應具備的各方面業務知識,從而成為社會需要的上手快、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
3.2 保持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及時性
由于服裝具有流行趨勢變化快速的特點,服裝設計教學的內容必須與當前服裝流行趨勢緊密關聯,才能體現其價值。因此,教師在保證自身理論教學基礎素養的基礎上,應注意對新的服裝流行元素、制作工藝、服裝材料和服裝機械等密切跟蹤,并根據流行信息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保證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及時性。
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當前發達的計算機網絡,了解各種最新的服裝設計相關流行信息,掌握服裝設計的潮流動態;另一方面,在保證教學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學校可以通過鼓勵教師創業或者深入服裝公司參與設計工作的方式,讓教師有機會接觸到當前主流的服裝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促進教師對所掌握的服裝設計知識不斷更新,更貼近當前市場的需要。
3.3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學效果評估和反饋平臺
為彌補現有教學效果評估和反饋機制的不足,可以通過日益完善的IT技術和通信手段,建設互動式的信息化平臺,支持系統化的教學效果有效性評估,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進提供參考。隨著電子教案、電化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推行,當前的教學方式已經可以支持構建互動式的教學效果評估平臺。通過信息化平臺,教師的教案可以自動錄入系統;每次課程結束后,信息化平臺可以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提取關鍵點并自動在微博上發布,或者生成電子問卷并發送到學生的電子郵箱、聊天軟件等;學生可以方便地通過各種方式對教師的授課內容進行反饋并提出疑問、改進建議等;在學生評估后,信息化平臺可以自動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并匯總給學校和教師,不但支撐了學校對教師教學效果評估的需要,同時又為教師回答學生疑問、教學方式改進和教學內容更新提供了支持。
在豐富多樣的服裝造型、制作與設計中,一點點細微的變化便會形成視覺感官上的較大變化,同時效果圖遠遠不如實物圖來得更親切、更自然,更能體現造型的基礎要素。因此,在服裝設計教學中只有來源于實踐的注重對綜合服裝設計人才的培養,促進他們創新實踐能力的形成,深刻轉變唯書本教學、唯課堂板書教學的落后教學模式,才能培養出綜合適應力、創造力強,深受大眾歡迎的全面服裝設計人才,并為合理舒緩目前我國服裝市場設計人才緊缺的矛盾做出必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康玉娥.淺談服裝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教論叢,2006(1) .
[2]劉小玲.對高職服裝設計教學的探討[J].江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3) .
[3]徐雪漫.中國餐飲—中法服裝設計主題教學叢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