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萍 徐連榮

摘 要:學前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和社會的重視,而且一些學期教育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家長對孩子的“超前教育”需求。本文對幼兒學前識字量對于一年級題目理解能力的影響作了研究。研究顯示,雖然我們并不是提倡幼兒識字越多越聰明,但是幼兒學前識字越多對一年級題目理解能力越強。
關鍵詞:幼兒;學前;識字量
1 引言
學前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和社會的重視,學前教育的行為多種多樣,本文研究在學前教育中幼兒的識字量多少對一年級題目理解能力的影響。
2 研究設計
2.1 準實驗研究含義及其特點
準實驗研究是指在無須隨機地安排被試,運用原始群體,在較為自然的情況下進行實驗處理的研究方法。對比起真實驗研究,準實驗研究具有:①降低控制水平,增強現實性。②準實驗研究進行的環境是現實的和自然的。③在內在效度上,真實驗優于準實驗設計。但由于準實驗的環境自然而現實,它在外部效度上能夠且應該優于真實驗設計。④準實驗研究便于實施,特別適合于教師以平行班級作為研究的對象,無需打亂班級,直接以平行班中的某個班作實驗組或控制組。
2.2 準實驗研究設計
1.準實驗研究設計方法選取及實驗數據處理方案。本研究采用不相等實驗組控制組前后測準實驗設計。這種準實驗設計常應用的情況是:需要安排兩組被試作為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研究,但又不能按照隨機化原則重新選擇被試樣本和分配被試,只能采用原始組作為實驗組和控制組。準實驗研究數據處理時,采用如下方法:①首先處理前測數據,檢驗在實驗要考證的問題上實驗組和控制組原有的近似程度,而不考慮其它因素。只有當兩個組在考證問題上原有水平相接近時,才繼續進行準實驗研究。②對實驗后測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首先計算各組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再對實驗組和控制組測量結果之間的差異進行統計檢驗(Z檢驗),通過檢驗確定進行實驗后兩個組之間是否存在差異,差異程度如何。
2.準實驗研究的被試。本研究選取了聊城貝聰幼兒園學前班1(15人)、2(12人)班的幼兒作為研究對象。在識字的教學中,由于幼兒園教學的統籌安排,所以不能人為地把上述兩個班隨機分成兩個被試組進行“真”實驗研究,只能在自然情景中進行“準”實驗研究。實驗前采取了抽簽的方式把兩個班隨機的分成實驗組和控制組,抽簽結果為2班是控制組,1班是實驗組。
3.準實驗研究實施方案。本研究采取了“前測—后測非對等控制組”的準實驗設計,實驗中,實驗自變量是教學識字量,因變量為一年級題目理解效果,其他均為常量。具體方案如下:
(1)控制班采用傳統講授法。這里的傳統講授法教學方法的操作性定義是:在每次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面對全部同學講解有關教學內容,必要時當然也會教學前幼兒識字(與實驗班相同),同時還要啟發學生積極的思考,并時常讓學生回答問,完成一些小練習。
(2)實驗班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增加識字量的教學。依據這種教學的原理,為實驗組設計學習任務:每天及每周的識字量。這個學習任務相對于學前幼兒來說有點繁雜,但具有操作性。
(3)實驗班的具體教學步驟。在實驗班中,依據上述教學原理對實驗期間的教學程序作如下安排:a. 呈現給被試要學習的任務;b. 師生互動組織學習:先由學生自己學習,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提問;c. 教師引導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和任務;d. 測驗、展示評價。
3 實驗結果的定性定量分析及實驗結論
3.1 控制組和實驗組的相似性分析
被試的選擇差異會對實驗的內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產生影響,因此實驗前,對兩個班進行相似性的調查分析。
1.定性分析。實驗組和控制組在升入學前班后,按隨機原則進行分班,因而實驗組和控制組在學習能力、智力、知識結構等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兩組在中班、大班期間所學內容、任課教師、授課方法均完全相同,各部分的成績沒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和控制組在男女比例上以及人數上也沒有顯著差異。在實驗期間,實驗組和控制組只有在學前班中的教學識字量不同,其它方面均相同。此外,在實驗之前以及進行過程中,教師對兩個班的教學態度和教學熱情及期望等都是平等的。
2.定量分析。實驗前,我們對控制組和實驗組進行了前測,問卷都是封閉性問題,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其中5分表示程度最好,1分表示程度最差。前測結果及分析如下:控制組和實驗組在以下兩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對之前識字的掌握程度(Z=1.02),同學之間協作學習情況(Z=0.42)等。 從以上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實驗前,實驗組和控制組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3.2 實驗后測結果的處理和分析
1.升入一年級后對題目理解測驗結果處理及分析。測驗的數據如表1所示。
從上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學前幼兒識字量多與學前幼兒識字量少在學生理解一年級題目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3.在興趣、態度、能力等方面調查結果處理及分析。采用李
克特五點量表,其中5分表示最好狀態,1分表示最差狀態。測
量結果的數據處理和分析如表2所示。
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①實驗組的各項得分均高于控制組;②實驗組的興趣增加程度明顯高于控制組,而實驗之前,實驗組的興趣略低于控制組,這就說明,識字量多對一年級題目理解能力強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識字量多少對于教師重要性等方面的認識上沒有顯著差異。
2.實驗的效度和信度分析。實驗的內在效度較高,因為準實驗設計采用的是前測—后測非對等控制組設計,實驗既有實驗組又有控制組,且實驗組和控制組又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實驗自變量只有一個,且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控制得比較好。該實驗的外在效度也較高,因而便于在推廣,因為實驗不是在實驗室中進行,而是在自然環境中的教室以及自然班中進行;由于實驗的進行不需要特殊條件,因此實驗的信度也較高。
3.3 實驗結論
學前幼兒識字量多少并不能決定幼兒的智力水平,但識字量多點在對升入一年級題目理解方面有顯著優勢,在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以及調動學習者的興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以及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方面,要比識字量少的效果好得多。識字量多點對于培養幼兒運用自己的理解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發揮他們的創造力方面非常有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200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試行).
2. 汪乃銘, 錢峰著( 2005).學前兒童心理學[M].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3. 方富熹, 方格著( 2005).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200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鄭雪萍,山東聊城大學2012級教育技術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