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家界旅游產業總體發展良好,客流量和收入呈增長趨勢,特別是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等重點機遇來臨,張家界市旅游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后,已進入轉型升級期。本文在分析張家界旅游產業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旅游產業轉型提質的現實條件,就如何提質提出了建設性的思路。
關鍵詞:張家界;旅游產業;轉型;提質
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進入21世紀,我國旅游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有了明顯變化。概括地說,旅游業正處于一個黃金發展期,產業轉型期,戰略提升期,矛盾凸顯期。中國的旅游產業轉型在本質上是一個以產業現代化為目的的旅游體制轉換過程,體制轉型與產業發展密不可分,體制轉型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而產業發展也為體制轉型創造條件和動力,它們共同統一于旅游產業轉型過程當中。
1 張家界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張家界以旅游而聞名,是以旅游立市,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的專業化旅游城市。張家界作為湖南旅游的龍頭、開放窗口、美麗中國的名片盒國家《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旅游集散中心城市,擁有世界絕版的旅游資源和中國首批世界自然遺產、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世界“張家界地貌”命名地和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等“金字”招牌。自從開發旅游業以來,張家界市旅游產業已打下了相當好的基礎。2008年中國湖南國際旅游節在張家界的成功舉行,使張家界成為海內外旅行商和各大媒體聚焦的旅游目的地;另外,張家界旅游建市54周年慶典及湖南張家界旅游商品博覽會的精彩亮相,進一步提升了張家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與此同時,張家界市組織專業隊伍分赴北京、上海、廣州、青島、廈門等為擴大客源,大力開展旅游產品促銷活動,也不斷提高了張家界的市場占有率。2012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359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8億;2013年接待游客3440萬人次,雖同比下降4.1%,但旅游總收入卻達到212億元,同比增長1.7%,旅游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旅游業成為全市名副其實的主導產業。作為國內外知名旅游勝地,游客數量規模大,但因為休閑度假產品不足,留下來休閑度假的游客數量有限,存在人氣旺財氣不旺的問題,傳統旅游觀光特征依然明顯。
2 張家界旅游產業轉型提質的初始條件
2.1 資源因素
旅游資源的稟賦的差別形成區域旅游的特色。張家界旅游資源的特殊性可以從國家和國際社會對其資源品質的一系列認定中見出: 1982年被批準為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 1992年武陵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2001年被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 2004 年又被國際地質聯合會授予“世界地質公園”稱號。目前,張家界以森林公園、索溪峪、天子山三大景區為核心,以茅巖河、黃龍洞、天門山、普光禪寺等為衛星景區,景區總面積達500KM2。融山、水、洞和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為一體,是中國少有的大規模、高品位的旅游風景區。世界遺產資源是中國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資源,是市場拓展的重要品牌,是發展全國旅游!帶動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張家界因擁有世界自然遺產而使旅游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在開發張家界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利用,不僅充分展現了自然景觀,增加了自然資源的價值,挖掘了旅游潛力,創造了宣傳效應,更重要的了豐富了旅游品種,形成了新的旅游社會資源。直升機兩次飛躍天門山的驚險表演,蜘蛛人徒手攀爬天門山,張家界翼裝飛行等,通過電視的直觀報道,吸引了世人的注目,激發了旅游者的探險心理。這個事件和由此生成的話題,已成為附加于天門山自然資源之上的新的社會資源,由此產生的旅游產業效益是可觀的。飛行事件是無形的資源,而橫跨山峰的觀光索道及觀光電梯,則是有形的新資源)張家界奇峰林立,神奇秀美,索道實現了多角度的觀覽,最大程度的展現了自然資源的特殊稟賦與其觀賞價值。土家風情園和大庸府城則很好地展現了土家民俗風情。據統計,張家界開發旅游以來,游客人數由 1989年的56.5萬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359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也從1989年的2491萬元到2013年的221億。張家界旅游經濟效益是獨有的自然資源!以土家族苗族文化為主的人文資源和和利用現代科技開發出來的新的社會資源合力的結果。
2.2 歷史文化傳統及地緣因素
歷史文化傳統與地緣因素滲透在社會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之中,使人們在面對外部環境變化時作出不同的反應。它們對旅游產業轉型方式和績效的影響更為深遠,有可能加速或遲滯產業轉型的過程,進而影響了產業轉型的路徑和績效。隨著市場體制改革的深入,人們傳統的思維與行為習慣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但是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對制度變遷的反應程度也不一樣。張家界地處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區,是中國中西結合部,屬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162萬總人口中,少數民族118萬。張家界在開發旅游前區位閉塞,經濟落后。由于世代依山而居,形成固定的生活方式和穩定思維習慣,旅游景區的開發,打破了長期的封閉,部分居民抵觸心理嚴重,不愿搬遷下山,影響了景區的開發速度和整體規范)因此,開發初期,政府的參與是必要的,以政府為主的管理體制和模式適應了現實情況,有利于旅游資源的開發,這是其后產業轉型的必經階段。
2.3 產業結構因素
這里研究的產業結構包括三大產業結構和旅游產業內部結構。張家界1989年建市之時,第一產業的產值為47%,第二產業為 18、7 % ,第三產業為 34.3% ,是典型的經濟落后的農業地區。2007 年時,一、二、三產業的比例分別為16.8%, 23.8%, 59.4%。從中可以看出張家界國民經濟增長從建市時的第一產業帶動演變為第三產業帶動的特征相關研究表明區域產業結構與產業轉型具有很強的相關性。旅游產業具有門檻低、就業容量大而且靈活、產業帶動型強等特征,相比較而言在第一產業占主導地位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區域發展旅游業具有比較優勢。張家界旅游產業內部的所有制結構從一開始就呈現多元化的形態。張家界旅游開發是在改革政策實施以后進行的,地方和部門成為旅游產業經濟運行中極其活躍的利益主體,在投資!上項目等方面擁有很高的積極性。同時,張家界是在非常薄弱的經濟基礎上發展旅游業,為滿足發展需要從一開始就大力引進資金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產業開發,產生了多種所有制的企業。多元化的所有制結構既是旅游產業轉型的結果,也是其加快轉型力度的積極因素。
2.4 制度因素
張家界旅游產業是在旅游立市的定位以后得到快速發展的,地方政府在發展初期擔當了“先驅者”,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管理模式。中國特殊的所有權制度使得很多旅游資源和產品歸政府所有,并且在政府內部又有多個管理主體。張家界旅游產業是在政府主導推動下發展起來的,這種管理體制在旅游發展的前期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旅游景區的建設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旅游產業是需求推動型產業,政府主導模式下不可避免要發生諸如資源配置效率低、企業發育水平低、產業效益水平低等問題,并且容易形成狹隘的利益集團)這是由于在旅游資源管理中,政府的各級各個管理部門都在扮演著兩個截不同的角色: 一是資源性資產的管理者和經營者;二是國家行政管理者)這兩種角色存在一定矛盾,影響了旅游產業轉型的速度和產業效益的增加。
3 張家界旅游產業轉型提質的策略
3.1 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服務質量
加快區域旅游交通樞紐建設。①加快張花高速公路建設。②加快建設沅陵—張家界市區—桑植—湖北鶴峰公路(一縱);永順—桑植—慈利—石門—宜昌和吉首—張家界市區—慈利—常德公路(兩橫);張家界市區—桑植—龍山—重慶黔江公路和張家界市區—武陵源—江埡—石門公路(兩輻射)。③完善張家界公路主樞紐站場布局和站場設施,加快樞紐客運站和旅游客運站的建設。近期重點建設張家界汽車西站、官黎坪汽車站工程,且住崗組團預留旅游中轉客站用地。④重點加開張家界與省內及鄰省的中短線旅游列車以及往重要客源地的旅游地的旅游專線。⑤ 加快荷花機場的擴容提質改造,加快航班、航線與國際口岸建設,通過引進航空公司和航空基地、組織旅游包機推進航線建設,以航班補貼拉動航線建設。
3.2 豐富和完善旅游產品體系
著力三大主體旅游產品建設。①觀光旅游產品。加快以武陵源核心景區(含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世界旅游精品建設,加快以天門山為核心的國家旅游精品建設,適度控制同質景區發展,挖掘景區文化內涵,提高觀光旅游產品的質量。②休閑度假旅游產品。加快中心城區的城市休閑度假旅游項目、會展商務旅游項目及公共配套設施建設,武陵源休閑項目及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加快以江埡、萬福等溫泉為主體的溫泉旅游產品提質;充分利用張家界城市濱水景觀帶建設特色城市文化街區,建設配套高檔度假酒店和休閑度假服務設施;加快高爾夫項目、文化演藝產品建設,為度假市場創造氛圍;加快社會治安、行業秩序等問題的整治,為休閑度假旅游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大環境;加快部分古村古鎮旅游開發建設;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如通訊、電視、郵電、網絡、垃圾處理等的建設,創建良好的度假公共設施水平。③商務會展旅游產品建設。扶持會議酒店及相應設施建設;加快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加快城市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加快航空線路、航班建設,盡快改善張家界的可進入性;加快區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建設,使張家界成為區域旅游宣傳、推廣、展示與信息交通中心,帶動展覽業的發展;獎勵組織大型會議旅游的機構。
3.3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是人才隊伍的建設,應樹立人才是第一競爭力的旅游觀念。在旅行社中應大力開展崗位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整體水平,可選送外向型人才到旅游發達國家培訓,或者引進主要客源國的人員到旅游窗口單位工作,重點培訓和引進外語人才。加強人才培訓基地建設,盡量把張家界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張家界旅游教育,或者依靠本地高等教育來培育專業的旅游人才,尤其是高層次管理者的培養以及培育一批復合型的旅游人才隊伍。堅持以人為本,提升旅游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建設一支高素
質的旅游業人才的隊伍,培育國際化的人才隊伍。切實做好人才激勵工作,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形成一個有活力的人才機制(造就和塑造一支高素質的旅游人才隊伍,是提升旅游城市競爭力的基礎,在此過程中政府應發揮積極地主導作用,努力為張家界市的旅游業打造一支合格的旅游人才隊伍,依靠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全面提升張家界的旅游競爭力。
張家界旅游發展經歷了探索發展階段、起步發展階段、波動發展、快速發展階段,現在正處于轉型過渡階段,此階段旅游發展的各種利益關系將重新洗牌,旅游景區競爭更加激烈,目的地品牌形象競爭與區域中心地位競爭成為旅游地競爭的關鍵。為張家界吸引力增加正效應的形象改造、企業及其產品創新推動的產業集群成長、區域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建設以及城市功能增強等將成為加快張家界旅游轉型過渡的關鍵動力。目前,張家界市政府審議通過了《提質張家界,打造升級版——張家界市加快推進國內外知名旅游勝地建設五年計劃》,部署了六大升級行動和六大戰略保障措施,鋪排了32項重大工作和72各重點項目,為張家界旅游的提質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夏贊才.張家界現代旅游發展史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2]王振宇.旅游產業競爭力研究探新[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3]劉衛國,熊興耀,龍岳林.張家界市綠地系統規劃初探[J].湖南農業科學,2010
[4]楊 洪,熊金星.論張家界市旅游業可持續發展[J].經濟地理,2001
作者簡介
譚冰(1978-),女,白族,管理學碩士,政工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