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姚 王鵬飛
摘 要:建設項目后評估意即在項目建成使用后的一定時刻,對其使用后的績效進行全面的評價,對項目使用后產生的生態、社會、經濟等方面的效益與影響進行全面、科學、公正、客觀的評價,將使用后實際效果與使用前決策預想效果進行全面綜合的對比考核,確定項目預期目標是否達到,項目預期效益指標是否實現,是否滿足使用需要,分析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對項目的未來使用提出科學的合理化改進建議,提高項目的使用效果,并對未來項目的建設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提高項目的決策建設水平。在建設項目行業中是一門很有學問的科目。本文主要對建設項目后評估的發展概述及我國的現狀,內容,程序,方法和意義進行簡介。
關鍵詞:后評估;發展;程序;方法;意義
建設項目后評價概念最早出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主要是由于戰爭需要投資國家建設項目,議員們提出對這些投資效果進行客觀地評價,以對公眾進行交代。之后,銀行及一些金融組織,為了降低自己的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效益,建立起了后評價制度。英國:1994年成立英國后評價協會,英國海外開發署(ODA)從1975年開展項目的影響評價,并于1982年正式設立專門的后評價局,負責項目后評價的政策、計劃、執行、報告和反饋,并選用外部的評價人員或評價小組從事具體的項目的后評價,除此以外還進行部門或地區的后評價,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國后評價建設制度建設情況: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原國家計委首先提出開展后評價工作,并選擇部分項目作為試點,同時委托人大開展項目后評價理論、方法的研究。1990年1月國家計委發布關于開展項目后評價工作的第54號文件,對后評價作用、目的、依據、程序、方法、做出了規定,這是我國制定的最早具有法規性的文件。1990年交通部發布《港口建設項目后評價報告編制辦法》和《公路建設項目后評價實施辦法》,1994年中資公司成立后評價局,1995年,國家有關部委和重點企業部開始編制后評價管理辦法或實施規程等規章制度,如國家發改委,原國家經貿委,國防科工委,國資委,鐵道部,水利部,交通部,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通信等。
建設項目后評估必要性:為了加快發展速度和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近年來國家先后投資巨額資金進行項目建設。這其中有一大部分項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而且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有一部分建設項目,建成投入使用或運營后沒有取得預期的效益,甚至有的根本就沒有效益,與預期目標相差甚遠,幾年內也不易產生效益。由于存在以上情況,所以對建設項目進行后評估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工程建設項 目后評估,分析情況,分清原因,根據不同情況采用與之對應的方法進行處理。對效益好的項目,我們可以總結經驗,為以后類似項目的決策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對未達到預期效益目標的項目,分析原因,并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使其盡快提高效益,并注意以后在類似的項目上不犯相同的錯誤,減少經濟損失,對近期無法實現效益的項目,分析具體情況,可改變其原定用途,尋找補救措施,盡可能使其發揮作用,減少損失。
建設項目后評估步驟:依據項目決策體制、項目管理權限及項目審批程序的規定,建設項目后評估工作應按三個階段進行。(1)第一階段:建設單位進行自我評估階段。由建設單位或項目的決策單位進行項目后評估工作,負責編報“項目后評估報告”。(2)第二階段:對“項目后評估報告”進行初步審查階段。大型建設項目主要是國家對項目后評估報告和項目建設實際情況進行深入考察和行業建設項目反映出來的共性問題和特點,在國家的立場,從行業的角度,提出對項目后評估報告的初步審查意見。國家一方面對具體項目的后評估工作進行評估,另一方面為行業有關項目建設工作進行經驗教訓總結,最后由國家完成“項目后評估審查報告”中小型設項目可由省進行初步復查工作。(3)第三階段:對“項目后評估報告”的復審階段。大型建設項目由國家計委組織有關方面人員或聘請專家對國家的項目后評估審查“報告”和項目單位自我評估的“項目后評估報告”進行復核審查,從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角度提出“項目后評估復審報告”中小型建設項目可由國家或委托后評估機構進行后評估的復審工作。以上三個階段的后評估工作程序,有利于保證建設項目后評估工作的廣泛性、全面性和公開性,又有利于實現評估結論的公正性、科學性和可靠性。建設項目綜合后評估是在項目決策、執行、運行、效益和影響后評估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和總評估,并對建設項目的前景做出估價,對建設項目后評估中所揭示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由于建設項目后評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階段工作進行分項后評估后,必須將各階段、各項的評估內容和相互交織內容的評估指標,經過核查、比較、歸納、整理和綜合分析,從整體上對項目做出全面客觀的后評估,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總評估結論。
建設項目后評估方法:一般而言,行項目后評估的主要分析方法應該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項目評價的實際過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有三種:前后對比法,有無對比法和因果分析法。前后對比法是將項目實施前即項目可行性研究和評估時,預測的效益和作用與項目竣工投產運行后的實際結果相比較,找出變化和原因。這種對比是進行后評估的基礎,特別是在對項目財務評價和工程技術的效益分析時是不可缺少的。前后對比法是通過大量的參數比較,將被評對象(政策、計劃、項目等)執行前后的有關情況進行對比,從中獲得評估的依據。這種方法是將事前和事后可以衡量的指標值進行比較,用指標的變化回答評估的問題,如效果、影響等。應用前后對比法的主要困難在于如何將被評對象所產生的效果和其他外在因素、偶然事件、社會變動等所造成的效果加以明確區分。“有無對比”是指將項目實際發生的情況與項目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對比,以度量項目的真實效益、影響和作用。對比的重點是要分清項目作用和影響,與項目以外因素的作用和影響。這種對比用于項目的效益評價和影響評價,也是后評價方法的一個重要原則。“有無對比”與“前后對比”不同的是在后評估同一時點上,將項目實際發生的情況與項目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對比,以度量項目的真實效益、影響和作用。對比的重點是分清項目作用的影響與項目以外作用的影響,這里的“有”和“無”指的是評估的對象,即計劃、規劃或項目,通過項目的實施所付出的資源代價與項目實施后產生的效果進行對比得出項目的好壞。對比的關鍵是要求投入的代價與產出的口徑一致,也就是說,所度量的效果要真正歸因于項目。實際上,很多項目特別是大型項目,實施后的效果不僅僅是項目的作用,還有項目以外多種因素的影響,簡單的前后對比不能得出項目效果的真實結論。由于一些投資項目(如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建設周期較長,在此過程中,受社會經濟發展變化,國家政策等外部客觀因素影響,以及項目執行或管理單位內部的一些主客觀因素影響,導致項目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和對項目實施效果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較大影響。因此,在項目后評價時,為了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和建議,就需要運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對這些變化進行因果分析。項目后評估是對已完成的項目的目的、執行過程、效益、作用和影響所進行的系統的,客觀的分析,通過項目活動實踐的檢查總結,確定項目預期的目標是否達到,項目或規劃是否合理有效,項目的主要效益指標是否實現,對項目的建設和施工起著監督的作用,通過分析評價找出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通過及時有效的信息反饋,未來新項目的決策和提高完善投資決策管為管理水平提出建議,時也為后評估項目實施運營中出現的問題提供改進意見,從而達到提高投資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見,項目后評估應該保持其現實性、客觀性,全面性和反饋性,它是提高項目決策和管理水平的必要和有效的手段。
參考文獻
[1] 高志云.建設項目評估[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 張三力.項目后評價[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 路君平.項目評估與管理[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 王超.項目決策與管理[M].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5
[5] 姚光業.建立建設工程項目后評價機制的構想[M].經濟與管理研究,2002
[6] 施家影.建設項目后評估方法的探索[J].《工業審計與會計》,2008年第03期
[7] 宋維佳.可行性研究與項目評估[M].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8] 張少杰.項目評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 龍小明.工程項目后評估研究[D].重慶大學,2005
作者簡介
王姚(1990-),男,漢族,河南新鄉人,鄭州大學水利水電工程2010級本科生。
王鵬飛(1990-),男,漢族,河南許昌人,鄭州大學水利水電工程2010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