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方興
摘 要: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溫室效應的不斷加劇,國際碳排放權貿易也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在國際碳排放權貿易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際碳排放權貿易同樣也對我國的國家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主要通過介紹國際碳排放權貿易,分析其對我國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法律對策。
關鍵詞:國際碳排放權貿易;影響;法律對策
目前,全球氣溫升高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主要環境問題之一,這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全球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如何在全球范圍內削減碳排放量成為抑制全球升溫的有效途徑之一。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為控制和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提供了一個可行的途徑——力求通過各締約國承諾的減排義務,將全球的溫室氣體濃度維持在一個安全的水平。《京都議定書》不但鼓勵各國采取清潔能源技術來實現減排義務,還鼓勵各國通過經濟手段來實現減排,如向他國購買排放配額等手段,碳排放權貿易便應運而生。
1 碳排放權貿易概述
碳排放權貿易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為了促進世界各國溫室氣體的排減,以國際公約和條約為法律依據的溫室氣體減排量交易。在《京都議定書》中,共有6種溫室氣體被要求排減,其中二氧化碳的減排規模最大,該交易又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為計算單位,因此通稱為“碳交易”。
《京都議定書》為實現減排目的,為碳交易確立了三種排放機制:第一,排放權貿易機制(簡稱ET),這種貿易方式僅適用于《京都議定書》中的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即一個發達國家將其超額履行的減排指標,以合同貿易的方式直接轉讓給其他不能完成減排指標的發達國家;第二,聯合履約機制(簡稱JI),即《京都議定書》中的各發達國家之間通過項目合作的形式,轉讓其已完成的減排指標,這種貿易形式目前主要適用在歐盟各國;第三,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該種適用于締約國中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即《京都議定書》中的發達國家以提供技術援助和資金的形式,與發展中國家通過減排項目合作,來獲得項目所帶來的“核證減排量”,作為該發達國家完成的減排指標;第四,除《京都議定書》規定的形式外,國際上還存在一個自愿減排機制(簡稱VER),即某些法人或自然人為了履行社會責任,出于自愿來進行碳減排和開展碳交易的機制。這些貿易機制都為全球碳排放權貿易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主要是利用清潔發展機制和自愿減排機制來參與國際碳排放權貿易。
從宏觀層面來看,目前世界上的碳排放權貿易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基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強制性減排。強制性減排又分為兩種貿易方式,一種是基于配額的貿易,另一種是基于項目的交易。其中基于配額的交易是全球碳市場的主體。這種排放貿易的主體主要有歐盟各國、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這些國家都在其國內建立起了相應的碳排放權貿易平臺;基于項目的碳排放權貿易,是《京都議定書》中締約的發達國家在清潔發展機制和聯合履約機制下,分別與發展中國家和其他發達國家開展碳減排的項目合作,通過不同的合作項目分別產生“核證減排量”和“減排單位”的碳排放權貿易。這種貿易的幾乎涵蓋了《京都議定書》中的所有締約國。另一類是基于自愿原則產生的自愿減排市場。自愿減排市場規模較小,沒有形成統一的國際標準,其參與主體主要是一些企業或機構。
2 國際碳排放權貿易市場現狀
國際碳排放權市場自建立后,就開始迅猛發展,從2005年到2011年全球各類碳排放權市場的貿易額節節攀升,據世界銀行的預測,到2020年左右,全球碳排放權貿易額有望超過原油市場。但是,由于最近幾年的國際氣候會議未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京都議定書》的二期承諾雖已達成,各發達國家的減排額度卻并未有實質性的增加,加之受經濟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形勢較為低迷,這都對國際碳排放權市場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目前雖然國際碳排放權市場貿易額不斷攀升,但是其交易價格卻不斷下滑,貿易額的增長只是單純的由貿易量來拉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部分市場主體的信心,造成了碳市場暫時性低迷。但是以長遠的目光來看,全球氣候變化是各國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節能減排也是世界各國能源發展的長遠趨勢。盡管最近幾次的世界氣候會議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但各國都在積極采取措施來應對形式不斷嚴峻的氣候變化,韓國和墨西哥議會通過了綜合性的氣候法案,中國和印度兩個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也在積極建設國內的碳排放權市場體系,這些都為國際碳排放權貿易市場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是構建全球碳排放貿易市場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建立相應的碳排放權市場也勢在必行。為了推進我國碳排放權貿易市場的建立,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規,為國內建立規范的碳排放權貿易市場奠定了牢靠的基礎。國家發改委于2011年6月印發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的頒發對我國建立規范的碳排放權貿易市場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此外,國務院出臺的《“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明確提出了要實現“到2015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標,鼓勵并引導我國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碳排放權貿易。
3 國際碳排放權貿易對我國的影響
我國作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大國,在全球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提供的減排份額約占全球碳交易市場總量的50%左右。但隨著《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承諾的開始實施,我國即將承擔強制性的減排義務,這對我國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我國參與國際碳排放權市場的形式主要是清潔發展機制,積極的參與國際碳排放權貿易, 有利于我國從發達國家獲取相關的資金和先進技術,有利于改善我國現有的能源結構,增加新能源在我國能源結構中所占比例,有利于增強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提高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另外,積極參與國際碳排放權貿易,有利于我國構建規范的排污權交易市場。我國目前的排污權交易還處于起始階段,碳排放權作為排污權的一種,其市場體系的構建,對我國構建規范的排污權市場有著推動指導作用。通過清潔能源發展機制,我國在獲取先進技術的同時,還可以學習實施合作項目的程序和措施,為日后相關減排工作提供經驗。
但是,隨著近年來國際社會對發展中國家減排要求的呼聲不斷提高,我國承擔的國際壓力不斷增大。首先,但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國家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飛速發展階段,對化石能源也處于高需求和高增長時期,而且我國現有的技術和設備也不能在短期內實現更新換代,如果此時承擔強制性的減排義務,會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其次,由于發達國家需要承擔較高的減排配額,這些國家開始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進行產業轉移,將一些排放量較高的行業轉移至我國,這雖然在短期內對我國經濟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從長遠來看,勢必給以后的減排工作帶來沉重的負擔。再次,由于我國進行碳排放權貿易的方式是清潔發展機制,該機制下產生的減排量并不能直接拿到國際碳貿易市場進行交易,只能將其出售給發達國家的中介機構,在國際碳排放權貿易中不享有定價權,使我國在碳排放權貿易中處于被動地位。
4 針對不利影響的法律對策
隨著《京都議定書》二期承諾的開始實施,我國承擔減排義務的期限不斷接近,我國亟需采取相應法律措施來積極應對這一形勢。
第一,我國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能源法律體系。我國需要建立一部基礎性的能源法律,這部能源法律應當與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相一致,對現存的各個分散的能源法律起統領和指導作用。從現階段來看,我國現有的《可再生能源法》和《節約能源法》過于籠統,缺乏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難以形成有效的約束機制。因此,這部能源法律要有一個確定的目標,形成機制,強化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首先,為鼓勵和激勵與可再生能源有關的發明創新,法律中應該增加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相關知識產權的規定。其次,修改《可再生能源法》,增加相關實施細則,以保證法律的可執行性。再次,地方立法機關應加快新能源立法進程,根據現實狀況和技術發展的趨勢,逐步建立健全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的監督發展機制。只有這樣我國才能在國際碳排放權市場的快速發展中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明確減排范圍,依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前,我國雖然將溫室氣體列入減排范圍,但是法律中仍然缺乏對溫室氣體的定位。世界上對溫室氣體的主要監管方法有如下幾種:1.將其作為一個環境監測指標,并對其依法公開;2.將其加入污染物列入排放指標體系;3.將其作為一項許可,作為碳排放權交易的基礎。我國目前應當制定相關法律,確定溫室氣體的管理范圍;制定符合國情的排放權許可制度,與現有的污染物治理制度、能源制度銜接起來,并與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相關聯,這樣既能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有效管理,也可以促進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建立。
第三,借鑒國外經驗,制定相應的技術法律法規。隨著溫室效應的不斷加劇,也涌現出相關的控制二氧化碳水平的技術,如碳捕捉和封存技術。這些技術未來極有可能在未來的碳排放權市場上得到應用和推廣。碳捕捉和封存技術作為一項新技術涉及到許多法律問題,但是我國目前并沒有關于這項技術的任何法律規定。因此,我國亟需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碳封存和捕捉技術的法律法規,以應對未來不斷發展的國際碳市場環境。
5 總結
在一系列國際條約和相關法律規范的框架下,國際碳排放權貿易市場作為調整各類碳排放主體之間排放權交易關系的操作平臺,在很多國家都得到了實踐與發展。我國只有盡快建立起完善的碳排放權貿易市場機制,把碳排放權貿易法律問題的研究作為其最重要的核心要素,加快立法進程,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并形成嚴密完善的法律體系,才能更好地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和即將到來的國際減排義務。因此,我國必須及時改進和完善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以快速提升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明遠.論碳排放權的準物權和發展權屬性[J].中國法學,2010(12).
[2]黃衛平,宋曉恒.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全球合作框架思考——寫在哥本哈根會議開幕之際[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1).
[3]徐振梁.氣候正義淺析——種國際環境法的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1(6).
[4]章升東,宋雛明,李怒云.國際碳市場現狀與趨勢[J].世界林業研究2005(5).
[5]李堅明.國際排放權交易鑭度的發展與比較口].環保月刊,2001(6).
[6]吳益民.論碳捕獲與封存及其國際法律問題[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7]傅前明.氣候變化立法動向分析及中國對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