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蓓 張夢珂
摘 要:“艾國”是個古國名,是中國商周時期的諸侯國之一,其地理位置大致在今江西省修水縣渣津鎮龍崗坪。本文茲通過各方面資料的搜集與整理,試探求古艾國的歷史淵源。
關鍵詞:艾國;艾子國;寧州;修水
古“艾國”究竟在哪兒呢?《宋史·郡縣志》記載:“分寧,古艾地也,縣西一百二十里龍崗坪有艾城存焉。”又明嘉靖《寧州志》有言:“艾城在州治西一百里崇鄉四十九都龍岡坪。”下文又有對龍崗坪的注釋:“春秋時為艾子國,自漢以後為艾縣,隋開皇九年省入建昌,今故城存焉。”可見寧州(即今修水縣附近)古為艾地。
最早提到“艾國”的是《逸周書》。《逸周書.世俘解》有言:“乙巳,陳本命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俘艾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兩,告以馘俘。”敘述了周朝在戰爭中擒獲霍侯,俘虜艾侯的歷史事件。既有艾侯,便確有艾國了。由此可見艾國在商朝時期是以侯國的形式存在的,且是商朝所分封的親屬國。酈道元《水經注》有:“氵買水出豫章艾縣,吳公子慶忌諫夫差,不納,出居於艾是也。”也能證明艾地于春秋時期已然得名。南宋羅泌《路史》有云:“艾,商侯爵,有艾侯鼎。”黃長睿《鐘鼎遺文》更是記載了商艾侯鼎銘。其銘云:“維元祀王命,艾侯作鼎,曰錫爾侯,豐爾稼穡,使爾子子孫孫永保用享。”銘文進一步證明了羅泌所言不差。而鼎是中國古代政權的象征,有鼎必有爵位,可見艾地作為商朝時期的侯屬國是不錯的。
但文獻中常見的卻是稱古艾地為“艾子國”。明代錢希言的《九十九曲洞天記》有言:“尋求厥自意者,與艾子國牽連,或云此即艾子國也。國何以名艾子?春秋,吳公子慶忌出居於艾,移即此地與,不可知,然莫可考也。”錢希言以明人而論國之名“艾子”不可考,可見關于古“艾國”的歷史陳跡,確已湮沒無聞了。
明代寧州人周來軒曾著《修水備考》一文,其文之序言稱:“寧,南昌屬州,在春秋為艾子之國。”明嘉靖年間進士張鏊寫過一首名為《登鳳山》的詩,其中有“鳳山之麓艾子國,彈丸眇眇何時封。”明末清初的任暄猷在《寧志舊序》中有言“矧分寧為洪都一州,古稱艾子,居吳頭楚尾,介在萬山,氣候亦異,從來鐘毓豪傑,代不乏人。”清代寧州人萬承風在《銅爵瓦硯記》中寫道:“此則云艾城,艾城者,甯迤西地,即古艾子國遺址也。”寧州知州張耀曾在《纂輯甯志舊序》中有言:“寧州,古艾子國。山深谷遂,疆圉繡錯,握吳楚之樞紐,作荊襄之屏蔽。”寧州知州方沆在其《修江再入豫章逢七夕四首》中表述:“乍起眉開,色翻成剡,曲游江縈,艾子國壞。”更在其《西略循行記》中說道:“次杉市巡檢司過河至龍岡坪,相傳艾子故城在焉。”周季鳳更是留下了:“(寧州)春秋稱艾子”之語,意即修水縣在春秋時期為艾子國。清乾隆《寧州志》中也提到了古艾子國:“周敬王二十七年吳艾子國:城在治西一百里龍岡坪,其世系封爵莫可考。春秋時魯哀公二年,吳公子慶忌出居於艾,即此。今城址猶存《一統志》。”上述幾條文獻中稱艾地為“艾子國”的均為明清時人,方沆的“相傳艾子故城在焉”更是給人留下了無窮的想象空間。似乎方沆不僅不很確定艾子故城在龍崗坪,且亦不很確定“艾子”這一稱呼是否得來有自。“相傳” 到底是始自何人、源于何時,今時的我們似乎不得而知了。
但將以上若干條文獻連系起來,卻好像可以將艾國商周時期的歷史聯結起來。在經歷了由商到周的朝代變革之后,艾國依然存在,只不過由侯國變成了子國。不僅如此,在商周時期特別是春秋時期戰爭頻發的復雜局面下,誰又能說艾侯國和艾子國在地理上一定是同一處呢?艾國很可能是在戰爭中漸漸遷徙、被吞并進而消失在歷史舞臺的。那古“艾國”又是怎樣走向消亡的呢?
看古“艾國”其地的歷史沿革。清乾隆《寧州志》中載:“甯自有虞三代,咸隸揚州之域,而年次不可考。周為艾子國,平王以後,為吳,為越,為楚,未有久屬。秦屬九江郡,漢初剖封淮南,及吳,尋為豫章郡。莽改治瀚,晉及隋唐,沿革不一,皆為附治之偏隅耳。至唐德宗時,始析武寧西八鄉,置縣專名分寧,宋仍分寧縣,后改義寧軍。元改為州,屬龍興路,明初為縣,屬南昌府。弘治年間復改為州,國朝因之詳紀年次以俟考覈云。”此段文字將艾地之歷史沿革一一細數,條理分明。此外還有旁證,清乾隆初年的劉顯祖撰有《艾國拾遺二集》,其中之序將艾名稱來歷、沿革建制敘述得十分清楚。“艾城為豫章奧區,《左傳》載:哀公二十年,吳公子慶忌出居艾。去州治百里,地名龍岡坪。士城故蹟在焉。春秋屬吳,越并吳,屬越。戰國顯王四十六年,楚威王破越,盡有吳地,艾入楚。秦隸九江,漢封濞於吳地,仍吳。新莽更為治瀚。光武中興,仍名艾,隸揚州。建安四年,孫權據吳立西安及西平,分治西平,去州治百九十里,地名田防,城蹟在焉。……晉改西安為豫章,歷五年,仍艾。自隋入唐,或名豫章,名豫甯,均裁洪州。德宗貞元十五年,觀察使李巽據鄉民鄧廣、支文靖等以縣治遼遠,疏納維艱,奏請於常州亥市建分寧縣治,割泰安,奉武高、崇仁西八鄉屬分寧縣,餘十二鄉歸武甯,艾至是始分治。宋初,仍分甯,稱望南渡,後陞義寧軍。元大德陞州,後改為隆興路,明改洪州為南昌,仍隸縣。宏治十六年,都禦使林俊巡行,見山川險要,改縣陞州,官佐廩餼,全設與府,並國朝因之,艾為吳地,其天文分埜南斗牽牛二星麗焉。分甯入斗十度,故黃庭堅曰:勾吳之區,維斗所直,半入於楚,終屬於越。實據也。按其形勢,地控荊襄,水通彭蠡,為天下勝處,故曰:幕阜幾幾,吳咮楚尾,其下修水,行六百里,山川之靈,鬱秀於民,嘆語已盡。”在周來軒先生的《修水備考》中,作者歷數江西各地建制沿革,然后寫道:“我寧自艾,不知幾變,劇哉。支郡莫有先之。”綜上所述,艾國這一建制是江西各地建制中起源最早的。寧州由周時艾國而始,由古及今,其間經歷了紛繁復雜的演變過程。但據清乾隆《寧州志》中記載,“甯自有虞三代,咸隸揚州之域,而年次不可考。周為艾子國”,并未提到曾經的艾子國在更早的商朝時期曾為艾侯國,劉顯祖的記載中也是以春秋魯哀公時期“吳公子慶忌出居艾”作為文獻可考的艾國歷史的起源。由此見艾侯國與艾子國很可能并非一處。艾侯被周擒獲這一事件是在文獻中找到的最早的關于“艾”的記載,但擒獲之后其親族、其國經歷了怎樣的遷徙過程呢?何光岳先生的《艾國考》中提到“艾侯被周武王所擒后, 其余族東逃于今山東艾陵, 有投依東夷族徐、奄諸國的意念。”可作為一種參考。到了春秋時期,經歷了吳越爭霸中的夫椒之戰,艾屬吳;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越國滅吳,艾又屬越;之后楚國又吞并越國,艾又屬楚。故可推斷在夫差大勝越國將越王勾踐俘虜的前后艾子國已被滅,結束了獨立為國的歷史。
艾侯國到底在哪里?艾國因何而得名?世系究竟如何?這些問題從書本文獻中恐難得出結論,但古“艾國”還留下了歷史遺址和器物,在類似研究材料逐步發現的同時伴隨著研究手段的不斷進步,后來人一定會對古“艾國”的歷史有進一步深入的認知。
參考文獻
[1] 黃懷信等撰.逸周書匯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 羅泌撰.路史[M]. 四庫全書本,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3] 嘉靖寧州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卷43,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影印本.
[4] 乾隆寧州志,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卷11,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影印本.
[5] 脫脫等撰: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0.
[6] 何光岳.艾國考[J].南方文物,1995,2.
[7] 徐春林. 古艾遺都神奇侯國[N].長江周刊,2009-4-17.
[8] 劉國偉 胡長春.古艾國謎蹤[N]. 江南都市報,2008-1-13.
作者簡介
龍蓓(1990—),女,江西吉安,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
張夢珂(1980--),女,四川,研究方向:考古學及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