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 彭詩文
摘 要:“媒介審判”是指新聞報道中出現了干預司法公正性與獨立性的現象。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人們逐步進入了“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源,一些社交網站如微博等也降低門檻,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如潮水般迅速傳播開來,“媒介審判”由此站到了風口浪尖,影響著大部分輿論的走向,給司法及新聞事實帶來諸多不便。
關鍵字:媒介審判 ;司法公正 ;媒介素養
2013年4月15日22時13分,復旦大學官方微博發出通報稱:“4月1日,在校研究生出現身體不適入院就診,但入院后病情加重,出現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癥狀。醫院多個專家會診,但始終未發現病因。4月11日,上海警方通報,該學生寢室的飲水機中檢測出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2日,警方基本認定同寢室某同學存在嫌疑。”消息一出,網絡上隨即出現“復旦大學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致死”的新聞報道,受到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隨后,嫌疑人林某的真名、微博、QQ號、百度賬號、真人照片、教育經歷被不斷的曝光出來,其在社交網站上寫的文章、評論等也被網友不斷轉載加以分析,甚至有媒體開始各具這些信息推斷林某的“作案動機”,傳出“情殺”、“競爭”、“嫉妒”、“誤殺”、“痛恨醫生”等字眼,并開始據此還原事情的經過進行深度分析。在未正式確定嫌疑犯的罪過前,有不少媒體已使用“復旦大學研究生遭室友投毒身亡”的題目,判斷性色彩極濃,把公眾的憤怒引入最大化了。此外,部分媒體還曝光了嫌疑人林某及其家人朋友的聯系方式、私人信息等,嚴重傷害了嫌疑人及其親朋好友的權利。
從法律意義上來講,在法庭未開庭審理前,嫌疑人是無罪的。盡管2月18日已經開庭確定嫌疑人林某的罪行,但在此之前媒體不應該隨意揣測其犯罪動機,引導輿論走向,使之成為媒介的最終審判。
1 “媒介審判”概念的界定
“媒介審判”是指新聞媒體搶在司法判決之前,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定性、定罪的報道,并通過報道對司法判決造成一定的影響,最終影響司法判決的獨立性與公正性。“媒介審判”是一種不是依據法律程序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實施的、非法道義上的裁判,也叫“報刊審判”。這個起源于美國“黃色新聞時代”的詞語,在我國學界中,尚未有一個確定統一的定義,但我國知名的新聞傳播法學家魏永征教授對“媒介審判”的提法是為大多數學者所認同的。魏永征教授將其特征概括為“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對案情做出判斷,對涉案人員做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勝訴或敗訴等結論”。
2 “媒介審判”的產生原因
2.1 社會處于轉型期涌現的各方面矛盾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在追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加大,環境問題、教育問題、就業問題以及醫療問題等都逐漸涌現。加之社會上的不公現象,讓普通民眾開始有仇權仇富的心理。在此背景下,如果媒介報道的事件所反映的問題在眾多網民內心深處形成共鳴,往往會點燃或加重弱勢群體對社會不公的不滿和憤怒。如果網民對某一事件特別關注,輿論走向也基本一致。那么這種輿論壓力有可能妨礙司法的公正制裁。
2.2 互聯網的發展帶來輿論自由化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普通老百姓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在網絡上,人們通過匿名注冊登錄網站,在貼子上發表相對自由的言論,無需擔心是否會因為發布的言論受到懲罰或譴責這使得他們在對某一事件表達觀點時缺乏自律自主意識,缺乏獨立自主思考的判斷意識。此外,技術的發展、傳播方式的變化以及貧富差距等問題造成了“知識溝”現象,這將導致眾多缺乏知識信息的網友會妄加評判某事件。這些都體現了網絡輿論的非理性的一面,可能會影響司法的公正與獨立的審判。
2.3 網絡傳播的發展帶來的信息的高時效性與低門檻化
在新媒體時代,出現了許多開放性的社交網站如微博等,這使得受眾與傳播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愈加模糊。普通網友可以充當“公民記者”的身份,微博現場直播某一事件或曝光某一事件越發頻繁。這種低門檻化的便捷,有時會是造成非事實的信息大量傳播,帶來錯誤的輿論走向。此外,新聞媒體機構為搶時效性與關注度,在法庭審理前就大量爆料各方信息,引導輿論走向一致化。這些都會干預司法的獨立審判。
3 防止網絡時代“媒介審判”的建議
3.1 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民眾應自覺學習法律等基本常識,對于紛雜的信息要有獨立的判斷力與分辨力。在遇到媒體所報道的大事件時,應理性思考,切不可跟隨大眾,擾亂輿論走向。作為自媒體傳播者的網民要盡到“把關人”的職責,做到不發布、不輕信、不造謠地傳播任何未經證實的信息,準守國家法律與道德規范,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
3.2 提高媒體工作者的專業素質及職業道德
媒體工作者要明確自身定位,加強媒體自律。媒體報道新聞時要嚴格準守客觀性的原則,不可妄加評論。其次,媒體工作者要加強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準守職業道德。一旦有司法事件進入新聞事件后,傳媒工作者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公正性等原則,堅持中性語言,忠于新聞事實的本來面目,為司法機關處理案件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3.3 保障司法的公正與獨立性
要切實保障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處理司法案件時,要準守職業道德,嚴格按照所掌握的證據等資料對案件進行分析,切不可因迫于輿論的壓力而草草做出結論。
4 結論
互聯網時代技術的發展改變著中國人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等,網絡提供的多元化聲音的舞臺。社會轉型期的種種矛盾出現已經媒體機構的競爭,引導非理性輿論出現。減少“媒介審判”現象的發生,不僅需要保證司法的獨立、公正性,提高媒體的專業和道德素養,也要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只有司法部門、媒體、受眾三者的共同努力,才會防止網絡時代下的“媒介審判”。
參考文獻
[1]段鵬.傳播學基礎.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2]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路鵑.大眾傳媒時代,如何理解“媒介審判”?.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
作者簡介
王祎(1992-),女,山東省德州市,本科,專業:財會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