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慧
(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北京100081)
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是指具有船舶制造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在船舶制造生產的一線從事焊接、放樣、號料、切割、涂裝和裝配等生產性勞動,完成船舶制造過程并直接創造經濟利益的工作人員,是船舶行業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管理人才和營銷人才而言,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具有較強的操作能力、突出的創造能力和適應能力。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不僅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船舶經濟做出重要貢獻,同時也是提高造船企業競爭力、加快船舶產業優化升級,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實踐者和推動者。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年鑒、中國工業發展報告和中國人力資源信息監測中心提供的數據,整理得到表1的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2004~2011年的供給和需求數據。

表1 2004~2011年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供給和需求數據
從表1可以看到,從2004年至2011年我國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供不應求的局面一直存在,隨著時間的變化不僅沒能得到改善,供需差距還在逐漸增大。
2.2.1 工種結構不合理
2.2.2 年齡結構不合理
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年齡結構不合理。勞動保障部和國家統計局對全國2 048家企業的高技能人才進行了抽樣調查,其中也包括造船企業,調查數據見表2。

表2 部分企業高技能人才年齡構成抽樣調查數據表
由表2可以看出,高級技師即技能人才的最高等級多集中在46~60歲,這就意味著一大部分高級技師將很快進入退休階段,這對船舶制造業來說無疑是一種損失。而在22歲以下年齡段,高技能人才只占非常小的比例,不過這部分小比例的高技能人才在同齡人中一定是非常優秀的,應該好好培養,使之向更高方向發展。中間兩個年齡段的技能人才所占比重比較適中,36~45歲的高技能人才居多,也是相對比較穩定的。不難發現,技能人才年齡結構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為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中高齡層,使技能人才年輕化將是造船企業一個長期持續重要的目標。
2.2.3 整體素質不高
人才素質主要表現為勝任力,勝任力是指動機、特質、自我概念、態度或價值觀、知識或技能等能夠可靠測量并能把高績效員工與一般績效員工區分出來的任何個體特征。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的整體素質表現在學歷即知識和掌握技能水平兩個方面。由于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大多是初中和高中學歷,本科及以上學歷只占相當小的比例,所以整體知識水平是有限的。就技能水平而言,按照國家職業資格等級統計,達到3級以上即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所占比重較小,嚴重短缺,而初級工和中級工數量頗多,影響著整個行業的技能人才的平均技能水平,而且很多崗位無法勝任。所以說,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整體素質偏低,有待提高。
造成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數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船舶產業發展迅速。截止到2011年,全國造船完工量7 696.1萬DWT,比上年增長13.9%;新承接新船訂單3 971.7萬DWT,比上年下降47.8%;年末手持船舶訂單15 453.5萬DWT,比上年下降20.8%。按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統計數據,2011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和手持訂單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41.2%、46.9%和44.9%。三大指標仍然保持在世界第一的位置,超過韓國和日本。由這三大指標可以看出,造船企業需要大量的人才,技能人才也不例外。高職船舶院校培養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的速度趕不上船舶產業發展的速度,這就出現了技能人才供不應求的局面。
3.2.1 政府投入較少
我國教育投入占GDP比例較低。近年來,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維持在2.40%~2.57%,遠遠低于4.2%的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見政府對于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教育經費的投入較少。另外,我國教育投入結構也不合理,財政教育經費大都投向高等教育,而對義務教育、職業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導致我國職業教育的規模不斷萎縮,從而造成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數量的不足。
本例患者麻醉誘導過程中,嚴格避免輸膠體液和抗生素,麻醉藥物依托咪酯除腎上腺皮質功能抑制、靜脈注射痛以及肌顫不良反應外其他不良反應較少報道,苯磺順阿曲庫銨幾乎無組胺釋放,較少引起過敏反應,同時考慮患者可能為敏感體質,誘導前靜注甲強龍80mg,麻醉誘導過程中靜注依托咪酯間隔5min觀察生命體征平穩后再推注苯磺酸順式阿曲庫銨,3min后出現過敏性休克,因此考慮苯磺酸順式阿曲庫銨導致患者過敏性休克可能性最大。
3.2.2 政府宣傳不力
政府各部門對船舶行業的宣傳力度不夠造成人們對該行業的認識不足。由于船舶行業發展迅速,人們在短期內對船舶制造的各個崗位了解不夠,認為造船就是電焊,還認為是在野外的又苦又累又臟的崗位,技術含量并不高,任何人都能做。他們忽略了船舶制造業既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也是科技密集型、信息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行業。船舶主管部門、船舶行業協會以及船舶企業自身對社會的宣傳力度不夠,船舶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較少,職業學校開設船舶制造專業也較少,培養人才數量不足,這都影響了對船舶產業的宣傳力度,從而導致很多人自發的錯誤的認識船舶制造業,不愿意加入該行業。這就使得船舶制造業失去很多技能人才,最終形成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的局面。
3.3.1 企業缺乏對技能人才的有效培訓
企業培訓是對員工的素質與潛能的開發,它不僅能滿足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還能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忠誠度。但是,造船企業往往注重于科技、管理人才的培養,而對技能人才的培養則重視不夠。另外,由于員工流動相對頻繁,有些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培養技能人才,最終卻落得人財兩空的局面。這在一定程度上,澆滅了企業自主培養技能人才的熱情。還有些企業看重眼前利益,只關注企業短期用人需要,而不注重企業長期發展的需要,更多傾向于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從其他地區、單位引進企業發展所需的人才。
3.3.2 企業缺乏合理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
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比例失調,即初級技能人才與高級技能人才數量懸殊,以及技能人才整體素質偏低,多數初級技能人才技能水平低,達不到工作崗位的要求等問題的發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造船企業沒有充分形成技能人才的評價體系。這樣一來,技能人才就沒有晉級加薪的機會,人才之間也不存在競爭,初級技能人才也失去努力提高自己成為高技能人才的動力,工作積極性也降低。長期如此,初級技能人才越來越多,都停留在當初的水平,而高級技能人才數卻不變,最終導致整個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結構失衡。
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整體素質偏低,很多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達不到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不能很好的勝任自己的工作崗位,這與高校教育的缺陷有著很大的關系。職業教育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實用知識的傳授,高職院校應該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鍛煉和培養,但很多學校在這一塊還比較薄弱。一方面學校自身實訓基地設施建設不完善,另一方面沒有很好的與造船企業合作。實訓實習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是學生獲得崗位技能的基本途徑,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大量的實踐操作來支撐。學校在實訓方面不能做到很好,就影響了技能人才畢業后不能很快適應造船企業的工作,從而影響了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的整體素質水平。
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唯仕唯學、重仕輕工、重學歷輕技能的官本位思想,這從側面說明一種現象:腦力勞動者不僅工作輕松,所處環境優越,還處在高高在上的管理地位;而體力勞動者則不僅工作量大,所處環境惡劣,還顯得身份卑微。這種傳統文化的積淀與傳播,對于現代年輕人有很大的影響。如今社會已經逐漸改變這種傳統觀念,開始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但在企業里,技能人才與管理人才和營銷人才的待遇還是有所差異。受傳統觀念影響,許多家長不愿意小孩將來從事技能性工作,怕小孩吃苦,所以從小就教育小孩好好學習,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最終往管理方向發展。年輕人自身在選擇專業上盡量避免技能性專業,大學生畢業后在自己的職業規劃中也全力避開技能崗位,這就出現了很多職業技術學校招生困難、很多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場面。職業技術學校招不到學生,就無法為相關企業培養相關技能人才,從而影響到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的數量。
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整體素質不高需要造船企業加強培訓,從本企業專業技能水平高的優秀人才中挑選職業技能教師,實施名師帶徒措施,或者從職業培訓機構聘請專業教師對技能人才進行培訓。造船企業需要根據企業的戰略規劃,對技能人才進行科學的、動態的考評體系。這不僅可以保持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專業性和穩定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技能人才進行激勵,激發技能人才之間的競爭,使技能人才對工作更具有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造船企業可以構建技能大賽平臺,激勵現有的技能人才不斷學習、更新理論知識和訓練職業技能,從而提高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的整體素質。
高職院校一直擔負著技能人才培養的重任,應該根據行業、企業的具體需求來確定培養目標。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供需缺口較大,高職院校就要針對其實際情況加大培養力度,積極與造船企業合作,緊密結合造船企業技術發展和先進生產設備的最新要求,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在方案中確定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方式以及課程的設置等。另外,還需要充分運用造船企業在技術、設備設施和師資等方面的優勢,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崗位操作技能密切結合,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政府要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相關法律體系,充分保障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的合法權益。為了轉變人們傳統觀念,政府要全面宣傳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的作用和重要貢獻,提高其社會地位。政府還要通過建立多元化技能人才培養投資體制,加大對技能人才培養的投資力度,保證充足的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培養經費。
社會首先要做好對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的輿論宣傳工作,努力提高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其次要發展職業培訓機構,一方面擴大規模,增加權威職業培訓機構的數量,為船舶制造業培養充足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不斷優化師資力量,為船舶制造業培養職業能力較強的技能人才。最后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通過協助、協調、協作和協商,理清各方關系,加強學校與會員企業之間的廣泛交流和深度合作,不斷向學校提供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協助學校為造船企業進行“訂單式”技能人才培養,推動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1] 姚曉云.煤炭行業技能人才現狀及其培養和發展對策[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80-81.
[2] 華靈燕.我國勞動就業中高技能人才現狀的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1,(12):123-125.
[3] 李海州,翁卡娜.舟山市船舶工業人才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0,(1):156-159.
[4] 袁紅,張麗琍.中國高技能人才供需情況及成因分析[J].人力資源管理,2011,(6):70-72.